摘要:“第二課堂”是在“第一課堂”以外對學生進行的有計劃的育人活動。“第二課堂”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和補充,作為創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踐中應注重優化創業教育內容,規劃分類實施。文章闡述了“第二課堂”的意義,并簡要分析了“第二課堂”活動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優勢,詳細剖析了當前高校創新創業“第二課堂”教育存在的思想意識不到位、工作體系不完善、培養模式不合理等主要問題,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關鍵詞:“第二課堂”;創新創業;教育
一、 “第二課堂”教育體系的意義
(一) “第二課堂”是課堂教學內容在實踐中的延伸
傳統課堂教學通常能夠完成科學知識、技能技巧的傳授過程,受限于時間、空間條件,它對學生技能應用、創新思維開拓未有良好實效。“第二課堂”整合學生業余時間,通過學科競賽、學術交流、社會實踐等自由靈活的開放活動,強化學生在傳統課堂吸收的科學技能知識,增強動手實踐效果,開闊學術視野,培養創新意識,是對課堂教學內容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廣度和深度上的強化。
(二) “第二課堂”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綜合素質人才的競爭優勢日益凸顯。除掌握專業技能知識以外,對于人才創新意識、團隊合作能力、任務執行力、人格品格等德、體、美要素的考量比率逐漸上升。“第二課堂”體系化教育在學生步入社會的準備期內,通過實踐育人模式,潛移默化完善學生個性品格、人際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等。所有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的具體事件,有4/5發生在課堂外。“第二課堂”利用班級、宿舍、社團等貼近學生的組織群體,開展能廣泛影響學生生活態度、行為模式、做事方法的活動,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智力教育的不足,在培養學生端正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行為習慣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主要陣地。
二、 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
我國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中已積累了近二十年,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綜合素質,但是仍存在一定缺失和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大學生創新精神培養亟待提高
大學生有理想、有知識、有激情,但是多數大學生受中學階段學習習慣影響,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較弱,在專業知識深度和科技前沿領域涉獵較少。創新精神是創新創業綜合素質的核心。同時由于缺乏社會行業關系和商業信息,在將專業知識轉變為創業產品上存在差距。
(二) 大學生創業能力針對性鍛煉不足
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在校創業實踐大多獨立分散,未形成科學化的管理和指導體系,對大學生的針對性鍛煉不足。大學生對科研創新有較濃的興趣和意愿,伴隨著高校學術創新班、實踐創新班等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不斷完善,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科研創新與創新實踐中。但在創新與創業的銜接中,大多數高校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平臺有限,在校期間積累的社會經驗與行業認知較少,也不利于創業實踐的信息交流與經驗共享,創業能力鍛煉提升不足。
(三) 創新創業心理素質有待增強
科研創新或創業實踐必然不會一帆風順,在面對處理和解決各種困難的過程中,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與意志品質較為欠缺。在選擇創業時將面對一系列未知的風險和較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一些大學生因此而選擇放棄自主創業;此外大學生面對創業問題時容易劍走偏鋒,不夠冷靜,或者情緒消沉,失去斗志,在抗挫折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奉獻精神等諸多方面也有待培養提高。但目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鮮有創新創業心理方面的課程或培養內容。
(四) 創新創業知識積累淺薄
創新和創業知識的掌握和儲備離不開日積月累,然而現階段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內容中相對單一,大學生獲取創新創業知識的渠道相對有限。創新知識和創業知識是成功創業的基礎條件,因此,對于計劃自主創業的學生來說,首先需要彌補創新創業知識的差距。
三、 “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優勢
“第二課堂”是在教學計劃外,引導和組織大學生開展的各種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包括政治性、學術性、娛樂性、公益性等活動。“第二課堂”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訓練大學生的基本技能為重點,與課堂教學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育整體,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一) “第二課堂”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實踐平臺
創新創業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實用教育,實踐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第二課堂”為其提供了實踐載體。一是場地載體,校內外各類實習實踐基地面向大學生開放;二是團隊載體,各類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創新興趣小組等大學生社團運行規范有序;三是競賽載體,創意設計、科技創新、創業計劃、創業實踐等專題競賽定期舉行。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將課堂所學的創新創業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
(二) “第二課堂”能夠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創新創業成功的必備因素,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理想、信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二是興趣、性格、情緒、氣質等個性心理品質;三是自制力、頑強性、榮譽感、求知欲望等。“第二課堂”活動內容豐富,黨團主題教育、文化講座、社會實踐等活動能夠有針對性地開發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為創新創業活動做好保障。
(三) “第二課堂”促進了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重視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前提,強調因材施教,挖掘大學生的潛力,最大限度地培養大學生的自身特長和優勢。“第二課堂”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開展的一系列開放性活動,讓一大批優秀的大學生脫穎而出,使大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發展。
四、 創新創業教育“第二課堂”的設計思路與原則
創新創業教育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新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隨著近幾年的深入發展,高校應以獨特的形式開展“雙創”教育“第二課堂”,從管理運行機制、教學方法選擇和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度研究與實踐探索,尋求“雙創”教育“第二課堂”的教學新模式,著實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的重要平臺與載體,培養創新型社會高素質人才。endprint
(一) 將“第二課堂”課程化,創新教學模式
高校“第二課堂”存在邊緣化問題,推進“雙創型”人才培養需要將“第二課堂”教育內容由“活動”提升為“課程”教學,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納入教學培養方案,課堂設置上規范化、系統化、連續化。在“第二課堂”評價中引入學分制,以定量評價代替定性評價。合理制定學分標準,調動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
(二) 與專業技能融會貫通,引導式教學
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存在素質差異,在設計“雙創”教育“第二課堂”的時候應當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個性建立動態的活動課程體系,與專業技能融會貫通,增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熱愛和實踐能力。“第二課堂”要求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并且學生自愿參加。放到“雙創”教育中更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教學方法,通過引導啟發使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
(三) 以創業類社團建設為載體,任務式教學
在高校“第二課堂”建設中,社團可打破年級、專業的界限,改變傳統教師授課的單向交流模式,使其團隊成員間可以面對面交流討論,也可促進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相互促進和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提升,成為“第二課堂”創業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聘任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企業家同時擔任指導老師,以專業技能拓展競賽、科技研發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等活動為依托,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一種新的任務型管理與組織模式實施過程,提高社團整體專業水平、學術層次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四) 利用多媒體平臺提升“第二課堂”效果,交互式學習
在信息時代,網絡媒體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產生了影響,他們對于校內舉辦的活動參與度并不高,但是他們更樂于參與網絡線上討論。“雙創”教育“第二課堂”要抓住機遇占領校園網絡陣地。例如,采用微信公眾平臺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使文本、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等媒體表現于一體,開發和運用好自媒體時代“第二課堂”,使其圖文并茂直觀地展示效果。高校要豐富校園多媒體文化產品,構建集教育、服務、管理、娛樂為一體的校園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紅寧,王素珍.創新創業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志義.創新創業教育之我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4(4).
[3] 朱九思.高等學校管理[M].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3.
[4] 周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前瞻性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0).
[5] 柯羽.第二課堂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9,(08) :71-73+14.
[6] 劉樹春.基于第二課堂建設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有效開展[J].江蘇高教,2015,(03) :119-120+135.
作者簡介:
趙巖,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學藝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