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再次執教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軍神》一課,引領學生們深入文本,精心設計教學,具體實施了:教學之前,預習鋪墊;課堂教學中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研讀、精讀;由說到寫,說寫結合;課后拓展,深化教學。從而擺脫了以往教學此文總是不能盡如人意的“魔咒”,實現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預習;研讀;說寫結合;拓展
《軍神》是蘇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教材。教材主要講述了劉伯承元帥年輕的時候眼睛負了重傷,請沃克醫生為他做手術,手術中他堅持不用麻醉藥,忍受劇痛完成手術,被沃克醫生稱為軍神的故事。
教學中,“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以前,我也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總是費了很大的勁,結果還是收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學生的理解總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水平上,整節課也走不到文中所要表達的情境中去?,F在,我又一次教學這篇課文,難道還會是和以前一樣的效果嗎?在學生還沒有接觸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就在思索這個問題。到底該怎樣擺脫這種“魔咒”,引領學生們深入文本,領會文本所要表達的劉伯承那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呢?經過我的深入思考,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再加上在課堂中的有效實施,覺得效果很不錯。現就我這節課的實際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觸。
一、 教學之前,預習先行
劉伯承的故事距離現在已經很久遠了,有關戰爭年代的故事,學生們知之甚少??墒且肷钊肜斫膺@篇文章,學生們還必須得對這段歷史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對劉伯承這個人物要有一定的感知。所以,前置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課前布置他們搜集劉伯承的相關資料,學生對劉伯承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再來讀課文,理解起來就降低了難度,對課文內容的把握也更容易深入主題了。
二、 課堂教學,研讀為根
最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三四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是: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有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我在思考該課教學重難點時,就設計了一個主問題: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以這個主問題作為教學的主線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一) 用心品讀2~5自然段,圈畫出描寫劉伯承動作、神態、語言的關鍵詞句,想想通過這些詞句,你能體會到什么?
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在潛心研讀2~5自然段之后,很容易就找到了“堅決不愿意”、 “緊緊抓住”、“汗如雨下”、“竟”、“抓破”等關鍵詞語。他們找得很準,但在談自己體會的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都在面面相覷,說不出什么所以然來。于是我適時出示了劉伯承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孫臏失去了雙腿,依然可以指揮千軍萬馬;我失去了一只眼睛,只要還有健全的大腦,也可以馳騁疆場,為祖國效汗馬之勞?!庇辛藙⒉械倪@句話,學生就能很快說出自己獨特的理解。
聽著孩子們的發言,我發現,教學中就需要老師在孩子們研讀、交流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給他們一個理解的支點,促使他們在談體會的時候有自信的源泉。
(二) 默讀全文,畫出描寫洛克醫生態度變化的詞語或句子,說說自己的體會。
教學中,孩子們也能很快地找到“冷冷地”、“有些不悅地”、“愣住了”、“微微顫抖”、“擦著汗”、“嚇了一跳”、“不禁失聲喊道”、“親切”這些詞語。有了對劉伯承語言、動作關鍵詞句的體會,說起沃克醫生態度轉變的體會來,學生們好像顯得順溜多了。他們有的說:“沃克醫生之所以一開始對劉伯承冷冷地,是因為劉伯承沒有說實話,沃克醫生看出了劉伯承是一位軍人,而他卻沒有說出來,沃克醫生不知道自己救的將會是什么樣的人?!庇械恼f:“沃克醫生愣住了,是被劉伯承鎮定自若的表現感動了?!庇械恼f:“沃克醫生失聲喊道,是因為沃克醫生認為劉伯承這樣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還能數清刀數,還能談笑自如,太不可思議了,太讓他敬佩了。”
(三) 說一說:沃克醫生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
教學到這一個環節,因為有了前面孩子們充分地談出自己體會的基礎,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就容易多了。有的孩子說:要動手術了,他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要忍受刀割在自己肉體上的痛苦,這簡直就是難以想象的痛苦,可他卻硬是堅持下來了,這簡直就不是“人”,而是“神”。
還有的說:在手術中,劉伯承肯定是咬緊牙關,緊鎖眉頭。他很痛。如此痛卻一聲不吭,然而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忍受如此劇烈疼痛的同時,他還一直在數手術的刀數,三個多小時,足足72刀。這對于一個拒絕使用麻藥的人該是多么漫長!又是何等的疼痛!可劉伯承硬是一聲不吭,他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這不是神是什么?他就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位軍神!
(四) 寫一寫:劉爺爺,我想對您說。
如果說“說”可以使學生比較深入地理解“軍神”的含義的話,那“寫”就是對這種精神的升華和內化。所以當學生說出“為什么稱劉伯承為軍神?”之后,我就緊接著設計了“寫一寫”這個環節。希望通過學生的筆將本課所要在學生心里留下的印跡表達出來。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練筆:劉爺爺,我想對您說。
當堂的小練筆,既是對整節課學習的總結回顧,又是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很好機會。孩子們在寫的過程當中,對劉伯承堅強的意志力又有了一個更深的理解。
三、 課后拓展,內化為本
課后作業的布置,可以使我們老師樹立語文教育觀,并且注重知識的遷移,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能夠訓練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谶@一點,我給孩子們布置的課后作業是:
選做以下課外作業:
1. 搜集有關劉伯承的事跡或像劉伯承一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故事讀一讀,講給同學或家長聽。
2. 做一份革命故事專版的手抄報,要求圖文并茂。
3. 搜集關于意志力的名人名言進行摘抄。
同樣的課堂,同樣的課文,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孩子會還給我們一個不一樣的精彩。精彩來源于我們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支點。這樣的支點,我們在以后的課堂中應該多找一找,以成就孩子課堂中更多的精彩。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最新修訂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陳明珍,江蘇省徐州市,雙溝鎮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