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驗既是過程又是目的。知識的產生、獲取需要過程,同時在獲取知識的這個過程里,通過體驗,學生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得以鍛煉、獲取、提升。新課程非常重視和強調體驗。突出學生參與,突出學生的體驗。本文根據日常教學出現的問題現象,從體驗的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學;體驗
一、 讓孩子體驗了嗎?有充分的體驗過程嗎?
案例一:同樣教學內容,另一個教師首先出示了實物——一件衣服,“這是什么?”
“大聲說一遍。”
“什么顏色的衣服?”
“你的衣服是誰買的?你想對他說什么話?”(引導話說完整)
然后點出“這個字母就讀ī,你讀讀,讀給同桌聽聽”。
教學書寫:“猜猜該怎么寫?你來試試。”
“仔細觀察老師書寫。”
再出示幾種錯誤書寫,引導學生看書比較找出錯誤并改正。
分析:案例一,從學生熟悉事物開始,通過說話來學習發音。教師沒有從發音器官上進行說教性指點。同時這個過程里,訓練了表達,進行了育人。書寫的教學老師利用“猜猜”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引導孩子觀察、比較、判斷,培養了孩子探究意識和方法。一個教師為知識而教,一個因知識而教。毋庸置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第二個教師的做法孩子得到的更多。
建議:教學時,我們從智性出發,必須思考如何展示。既不能脫離知識也不能沒有過程。我們可以創造情景,模擬產生知識的過程;人對知識的認知、獲取、理解是過程,我們可以從人的認知過程去展示。生活中這兩個過程肯定漫長。課堂教學就必須采取多種手段把生活中的一些最有利展現這些過程的條件綜合起來并呈現。學生在過程里充分體驗,充分自主、合作、探究。體驗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過程,通過體驗來經歷學習過程和知識形成的過程。
體驗就是過程但不全是結果。
二、 體驗過程完全清楚嗎?過程里滲透了什么?
案例二:教師教學完《再見了,親人》一課,評課時,執教老師非常坦率地說,學生讀書沒有感情。回顧本課時,老師不是沒有去調動學生情感,老師的感情在學生無情的打擊下到最后也只剩下對課文解剖式的分析。(借班)
分析:情感熏陶需要長期的過程,不是某一課時就能讓學生感情充沛。打開語文教材,篇篇文章真摯感人,可我們的孩子就是麻木。情感、態度、價值觀很不好考核,無法量化,學校考核教師教學業績僅僅局限于學生試卷上的分數,局限于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所以教師一邊高喊著課改一邊高舉著新課程的旗幟走著老路,以至于還有把詞語在詞典上的注釋抄在黑板上強迫學生寫下來背住了事。孩子累呀,也就厭學了。
建議: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與知識傳授是互動互提升的。非智力激發孩子更好地去獲取新知,豐富的知識有利于感受提升情感,在情感體驗里豐富自己,豐富經驗,激勵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所以閱讀教學中,我們有必要創設符合文題的一個個過程,教學知識滲透非知識因素。
三、 針對什么進行體驗?
案例三:一次《長城》公開課上,當老師介紹長城時,一位同學站了起來把老師的介紹打斷:“老師,我知道長城是怎么修的。”然后老師鼓勵同學講講,該學生馬上講起了孟江女哭長城的故事,這下可好了,教室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講起了故事,評價故事中的人物,老師放下課本內容聽起了故事,一節語文課成了故事會。
分析:課后評議時,我問老師本課時教學如何定位,老師茫然。甚至有的課堂教學聽課的老師也糊涂,老師怎么了,在做什么?教師樹立效益觀,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有更多的體驗,“帶得走更多”。但體驗必須針對教學內容主旨,一篇文章教學離開了文本主旨,再多再繁的過程體驗那也只是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針對教材呈現的主題,拓展也只能符合這個主旨,在主旨基礎上延伸。大語文觀不是離題千里式的教學。我們常常見到老師采取的教學手段多樣,是否每種手段每個步驟都有作用?作用是什么?
建議:教學總要達成一定的目標,完成一定任務,也就是教學要有針對性。設計體驗過程,首要考慮針對什么去體驗。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的目的是讓學生立體體驗全方位體驗。操作過程必須針對學生認知心理針對教學內容。本是讓學生體驗句子的情感,卻在出示句子的同時畫面上設計卡通動畫,孩子到底注意什么呢?顯而已易見是卡通畫了。
四、 深入體驗了嗎?愉悅就是體驗嗎?
案例四:走進一些課堂,不乏整堂課學生激情高漲,積極回答,掌聲陣陣,“你真棒!”不絕于耳,好一派繁華景象。這一定是好課嗎?
分析:透過繁華表象我們沉下來發現其實這里面隱藏著憂慮,為了學生在輕松愉悅中學習,把一個需要經過幾步思考的問題化整為零變為幾個一問便知的小問題,只要老師提出問題,學生不假思索對答如流。學生就這樣地在老師一步步地誘導、牽引下走向了教學終點。老師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但符合課改要求嗎?學生體驗到了什么?在陣陣掌聲,聲聲夸獎中,孩子被教師玩于掌中,剩下了“愉悅”,然后高高興興地走出教室,可到底他們得到了什么?
建議:體驗是有深度的,那些不需要動腦就找到答案,還需要什么體驗?上述現象中的愉悅是淺層次的,深層次的愉悅是克服困難取得勝利后身心的輕松愉悅。體驗有個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體驗,調動學生個性十足地體驗,自主地體驗,從而找到符合人類的共性。老師過多過細的誘導,學生沒有機會也不需去體驗,哪有什么個性張揚呢?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指出:所謂體驗就是指人們以一種從本質說很個性化的方式來度過一段時間,并從中獲得過程中呈現的一系列可記憶事件。記得有這樣一首小詩或許對我們有啟發:讓他做事,讓他在做事中明白責任;讓他受苦,讓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讓他失敗,讓他在失敗中獲得對失敗的免疫;讓他流淚,讓他在流淚中體會淚水鑄造的堅強;甚至可以讓他受傷,讓他學會體悟舔舐傷口匍匐前行的偉大與悲壯。
語文教學就是知識教學與文章主題教育相結合,創設符合文本主旨的教學場景,創設能呈現知識產生的過程或符合認知心理過程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個性十足的氛圍中,瑯瑯書聲中,把對人發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不知不覺地讓孩子體驗,從而給他們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懷,給他們追求幸福、自由的體驗。以此激發他們追求幸福和自由,并為之一生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
高天平,重慶市,重慶市萬州區羅田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