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句話對于從事20多年小學數學教學的我體會頗深。眾所周知,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應用題)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是因為解決問題是學生進行較復雜的思維過程,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而且應用到的知識面較多,這是長期以來學生感到難學的原因所在。因此,很多的老師在教學中,比較重視對學生進行解決問題智力方面的訓練,往往忽視了學習習慣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習慣呢?下面我就談談在應用題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關鍵詞: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理解題意
一、 培養學生認真讀題、正確理解題意的習慣
我們知道,問題解決的好不好,取決于對題意的理解。可見,認真讀題、正確理解題意,是解答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比如,有一道題:我國爬行動物有320種,動物種類的總數是爬行動物的325倍,我國共有動物多少種?
有的同學列式:320×325+320
又如:張村去年只有240家有電腦,今年又有300家買了電腦,張村今年的電腦是去年的多少倍?
有的同學列式:300÷240
這兩道題都比較簡單,卻為何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出錯呢?不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差,更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力水平低,而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認真讀題、正確理解題意。第一題,主要沒有理解爬行動物的種類已經包含在動物總數里,不需要再加320,只要計算320×325就行了。第二題,又錯在沒有理解今年有電腦的家庭里還包含著去年的240個家庭。因此正確算式應該是(300+240)÷240。這兩道題只要多讀幾遍題目,仔細地分析一下題意,絕大多數同學都是可以做對的。
由此可見,正確理解題意,對于解答應用題有多么重要。因此,在解答應用題時,我要求學生每道題至少讀三遍,然后再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計算,難度大的,更要多讀幾遍。第一遍,初步感知題目,把應用題中的文字敘述讀通順;第二遍,要把題中所給的條件和問題標出來或摘錄下來;第三遍,要理解題中的關鍵詞語,應用題中的一些詞語對解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通過讀題,要找到這些詞語,并徹底理解他們的含義。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學生如果能養成認真讀題、正確理解題意的習慣,應用題的解答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二、 培養學生運用直觀圖形分析數量關系的習慣
由于應用題的條件具有隱蔽性和抽象性的特點,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我們在分析數量關系時,要充分發揮圖形直觀的橋梁作用,善于用線段圖、示意圖等圖形來表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使抽象的條件和問題變得形象化、具體化。這樣既可以降低解答應用題的難度,還可以避免一些錯誤的出現。例如:
學校操場原來長80米,寬50米,后來長增加了40米,寬增加了25米,現在操場的面積比原來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許多同學拿到題目,不假思索地列出這樣一道算式:40×25。其實,只要根據題意,認真地畫一下示意圖,就不難發現這種解法的錯誤性。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圖加以理解,增加的長乘增加的寬,即40×25所求出的面積大小只同陰影部分一樣大,并不等于增加的面積,而增加的操場面積,應該用現在的操場面積去減去原來操場的面積,列式:
(80+40)×(50+25)-80×50
由此可見,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畫圖的習慣,提高應用題解答的速度和正確性。
三、 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想,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培養學生用語言來表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的習慣和能力。從低年級起,就應該引導學生說說題中講的是件什么事,然后,再分析數量關系,在分析數量關系時,讓學生說說分析過程,按照“已知和,可以求出;要求必須求出”的句式說,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應用題的方法。這樣,到了中、高年級學生對于分析法、綜合法的思路就會很熟練,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也會明顯提高。總之,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耐心地、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說題意、說思路、說算理、說不同解法等等。凡是讓學生說的,都盡量讓學生去說。通過說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性、創造性、完整性,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四、 培養學生檢查驗算的習慣
檢驗是解答應用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許多同學在列式計算后,便萬事大吉,不進行檢查驗算,造成了許多本來可以避免的錯誤,時間長了還會使學生養成做事馬虎、不負責任的壞習慣,因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檢查驗算的習慣,并教給學生一些檢驗的方法,應用題的檢驗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 估算。即對應用題的得數做出大概的估計,看看與解答的結果是否相符。
(2) 重算。這是小學生常用的一種驗算方法,即順著原解題思路重新算一遍,看看結果與第一次的結果是否相同。
(3) 逆算。即把答案變成已知條件,把題中有關相應的已知數變成未知數,然后再進行驗證性的解答,并將求得的答數與題中的已知數比較,來檢驗原解答的正確性。
(4) 另算。即用一題多解的方法進行檢驗,有些應用題,解答方法不止一種,我們可以用一種方法檢驗另一種方法的正確性。
教師一定要把培養學生檢驗的習慣落到實處,不能說說就算了,一定要檢查學生是否真的驗算了,做作業時要盡量讓學生把檢驗過程寫出來,才不至于使驗算流于形式。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在教學中逐漸培養,教師首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對不良的習慣加以糾正;還要加強教育,正面引導,多表揚,多鼓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小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學好應用題有很大幫助,而且有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并將受益終身。
作者簡介:
劉來賢,安徽省淮南市,安徽省鳳臺縣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