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我國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全國都掀起了積極學習新課改要求,積極探索和研究新課改下新的教學理念、思維和方法的浪潮。合作學習的方法作為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本文作者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資料,針對性地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使用合作學習法的意義,并給出了一些實際的建議和應用方法,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使用合作學習法有一定的積極參考意義。
關鍵詞:合作學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用;蘇教版
一、 引言
本文選取對象為我國基礎教育中的小學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針對小學生來說,年級偏小,自我管控和學習能力屬于培養階段,合作學習法能有效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感,對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有比較大的幫助。語文學習屬于我國教育中基礎且關鍵的學習,但是對于沒有培養出自我學習興趣的小學生來說,相對是比較枯燥的,合理使用新型教學方法有助于改善這一現狀,特別是合作學習法,對此幫助比較大。本文將從如何正確有效地在小學語文閱讀中使用合作學習法為重點,進行闡述。
二、 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意義闡述
我國目前的教育當中,普遍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比語文的學習更重視,這個結果是綜合性的,不管是家長的引導還是語文學習本身比較枯燥等諸多因素共同造成了這一結果。傳統的閱讀教學,比較刻板、無趣,很難起到閱讀教學應該起到的鍛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思維的作用。合作教學方法,對此都有比較良好的積極作用。
培養語言運用能力、讀寫能力、提升個人理解、表達能力是閱讀教學主要的教學目的。對于小學生來講,因為理解能力處于塑造階段,對于文章理解往往是一知半解的,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和同學們合作完成閱讀,并且分享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夠很好地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合作方式本身就能有效地鍛煉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豐富學生的見解、思考角度和深度等,對于現代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來說能夠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 合作學習方法實施的探討
1. 活躍學習氣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閱讀教學的目的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所占比重也是非常大的。因為我們都知道,興趣才是支持個人堅持探索、努力前進的動力所在,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應該多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設置課程內容。這樣的做法容易讓學生產生親近感和學習興趣,提升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在具體的教學之中,可以根據課程設計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合作小組,各個小組負責不同的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增加學生的實際參與感,使得學習過程有趣新鮮,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可以讓不同小組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各自扮演角色的臺詞。拿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當中的文章《“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來說,可以將小組分為旁白小組、湯姆小組、爸爸小組三個小組,讓學生按照分組角色來閱讀。這樣的閱讀方式也會有一些良性競爭出現,各個合作組別之間都會用心朗讀,對文章的情感和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讓學生們知道遵紀守法是需要人人、時時去做的,文章的教育意義更加明顯。
2. 合作小組之間相互討論
對于小學生來說,個人的獨立閱讀提煉內容思想的能力處于塑造期,往往很難單獨完成這樣的學習任務。老師需要在課程設計上,將課堂目標內容做一些分解和劃分,不同合作小組負責不同的內容板塊,組內相互發言補充完善自己小組的負責內容,組別之間由代表相互發言,接受內容補充和不同意見,最后由老師進行串講和總結。正確的應給與獎勵,錯誤的給予指正和鼓舞。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文章《司馬遷發奮寫〈史記〉》的文章中,老師可以設計讓合作小組一進行關于司馬遷個人簡介和人物史相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合作小組二負責搜集關于文學巨著《史記》的相關內容介紹,并挑選出一張認為最精彩的章節講述給其他學生;合作小組三負責課文內容的總結。各個小組學習內容安排完成之后,老師應該多去關注和引導學生,盡力保質保量地完成各自負責內容。在課堂上,各自小組負責將各自的合作學習效果進行展示,由其他同學補充完善,實現全班參與的積極交流。最后由老師進行課堂內容的引導、補充、完善和評估。
3. 合作小組基礎上豐富教學形式
小學生因為其年齡層次的因素,容易走神,精神不集中,這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對老師的課程設計水平有較大的考驗,老師的思維應該跳出傳統的黑板、粉筆、書本,積極使用不同的媒體設備輔助教學。像比較常見的可以使用網絡上選取的優質讀書音頻資料,通過專業人員飽含感情的閱讀,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文章感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包括在學習蘇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文章《盧溝橋烽火》一文時,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影視資料片段,通過視覺、聽覺的不同感官,加深學生印象和理解,并能有效地擴充學生課外知識。對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是非常有幫助的。
參考文獻:
[1]葛大路.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嘗試[J].華夏教師,2017,(04).
[2]王愛婷.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外校外教育,2017,(13).
作者簡介:項倩,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銅山區劉集鎮李莊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