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華+劉士烜
摘要 建立健全農業綜合執法制度工作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民基本權益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商水縣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從多個方面分析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現狀及成效,并提出了相關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未來工作重點,為規范商水縣農業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 農業綜合執法;現狀;成效;問題;河南商水
中圖分類號 F322;D9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56-02
1 基本情況
商水縣轄19個鄉鎮、3個辦事處、1個國營農場、1個工業集聚區,總面積1 263 km2,耕地面積8.81萬hm2,農作物種植面積逾15.33萬hm2,種子、農藥、肥料的使用量較大。全縣農資經營戶達313家,種子加工企業3家。
2 工作現狀及成效
2.1 領導重視,完善隊伍
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農業局黨組高度重視農業執法工作,成立了以局長任組長,主抓副職任副組長,相關股站負責人為成員的農資市場長效監管領導小組。根據執法工作需要,選拔了年齡較輕、學歷較高、素質較好的技術骨干進入執法隊伍,充實執法力量。選配人員時嚴格按照《行政處罰法》等法律規定的選拔標準,優化執法人員知識結構。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日常工作中不斷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綜合執法大隊現有持證人員9人。
2.2 落實制度,規范執法
2.2.1 健全農業綜合執法制度。先后制定了《行政執法人員廉潔從政,文明執法制度》《錯案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農資市場監管日記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考勤制度、衛生制度、財務制度、獎懲制度、農業行政執法任務目標、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守則、農業行政執法工作十條禁令等多項制度。執法人員資料上墻,向社會公示。
2.2.2 規范使用執法文書。從培訓執法人員規范使用執法文書入手,健全了農業執法檔案。
2.2.3 規范農資生產經營。要求生產經營企業、門市部建立健全臺賬記錄、票證索取等制度,與農資生產經營者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責任,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生產經營,保護公平、誠信的市場消費,從源頭上遏制假冒偽劣農資進入市場。
2.2.4 重大案件協查通報制度。同工商、質量監督等兄弟單位齊心協力,密切協作,確保了涉農案件及時查處[1-2]。
2.3 廣泛宣傳,凈化環境
為提高群眾識別假冒偽劣農資的水平,凈化農資經營市場。商水縣農業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每年錄播逾8次電臺講座,出動宣傳車逾560臺次,張貼標語逾2 800條,公告逾22 000張,過街聯逾300幅,發放“假劣種子、農藥、肥料的鑒別常識宣傳單”逾60 000張,“致全縣農資經營者的一封信”逾2 000封,大力做好宣傳引導工作,增強農民識別假劣農資、正確使用農資能力和農資經營戶的依法經營意識。同時,每年舉辦有關法律、法規培訓逾 4期,提高農資生產經營者對農業法律法規的理解能力和依法經營水平。
2.4 突出重點,打查結合
2.4.1 為加強監督檢查。每年出動執法車輛400臺次,對商水縣農資市場、經營門市部、種子加工企業進行不間斷巡回檢查,對重點場所部位突擊抽查;舉報電話24 h值守,有舉報案情隨時出動、隨時處理;堅決禁止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流入市場,并邀請新聞媒體介入,對農資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給予曝光,震懾不法分子,同時增強消費者的防范意識。
2.4.2 加大許可管理力度,嚴格農資市場準入上做到“五查五清”。一查主體資格,清無證經營行為,堅決取締無證生產經營的單位、個人和經營假冒偽劣農資的攤點;二查產品質量,清摻雜使假、以次充好和經營變質失效農資產品的行為,嚴禁不合格產品和違禁產品流入市場和生產領域;三查產品許可,清生產、銷售未經登記、審定、批準使用的農資產品,對未取得登記、審定、批準使用的產品,禁止銷售;四查產品廣告,清利用廣告或其他手段對農產品質量、服務、功效、適用范圍等作虛假宣傳的違法違規行為;五查經營行為,清超范圍經營和偽造、涂改產品生產農產經營單位名稱、地址、有效期以及有關質量標識的行為。
2.4.3 加強鼠藥治理。經常性地對市場進行清查,針對未取得“殺鼠劑定點經營單位”資格的門店,禁止經營任何殺鼠劑,任何單位和個人嚴禁出售毒鼠強,規范了商水縣鼠藥市場[3]。
2.5 注重引導,加強自律
為打擊“忽悠團”,商水縣于2015年3月成立了種子、農藥、肥料協會,協會成立3年以來,積極協助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開展農資打假、市場監管、規范市場等工作,協會在加強行業自律,凈化農資市場,推廣合格的新品種、新技術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2.5.1 商水縣種子、農藥、肥料協會成立背景。農資市場放開后,種子、農藥、肥料經營門店遍布集鎮、鄉村,繁榮了市場,方便了群眾,促進了“三農”經濟的大力發展,但隨著種子繁育、加工企業的增多,名目繁多農藥品種的出現,大量中、小型復合(混)肥料企業的產生,不法人員在利益的驅使下將一些假劣種子、農藥、肥料通過各種途徑流入了市場,部分農資門店經營者業務水平不高、職業道德較差、缺乏行業自律性,將部分假劣種子、農藥、肥料通過虛假宣傳加以銷售。部分不法商販組成“忽悠團”打著科技講座、新技術、新品種推廣的幌子,到集鎮、鄉村推銷假劣種子、農藥、肥料。農資門店經營者對環境較熟,假貨存放隱蔽性強,執法人員不易發現,監管難度大。“忽悠團”充分利用其靈活性,與執法人員“躲貓貓”“打游擊”。農業綜合執法部門由于人員、車輛的限制,接到舉報不能及時到位,執法工作無法做到監管全覆蓋,打擊無死角。假劣農資嚴重危及農業生產安全,農資打假工作形式嚴峻。endprint
2.5.2 協會組成形式。根據種子、農藥、肥料市場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商水縣農業局黨組高度重視,在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變被動巡檢執法為行業自律、群防群治、重點打擊。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牽頭選取縣域種子、農藥、肥料批發商20名、鄉級零售商58名以及業務水平較好、組織能力較強、影響輻射范圍較大的農資批零人員成立種子、農藥、肥料協會。積極協調工商聯等相關部門為協會辦理相關手續,并為協會提供了辦公場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從協會中聘請了7名農資市場監督員和77名農資市場監管員協助執法并監督執法。
2.5.3 協會工作開展情況。商水縣種子、農藥、肥料協會成立后,農業局立即邀請協會成員參加了商水縣2015年農資打假工作會議,會后根據協會的建議,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與協會共同組織了為期1周的農資打假、市場整治宣傳活動,活動共出動宣傳車20輛,人員200人次,在鄉村、集鎮、人群宜聚點張貼《告農民朋友書》(如何購種和維權)、備案合格種子《通告》等共計逾1 000份。發放《假劣種子、農藥、肥料鑒別常識》等宣傳頁1萬份。通過宣傳,廣大群眾的識假、辨假的意識明顯提高,防范意識顯著增強,充分調動了群眾防假、打假的積極性。協會對縣級批發商、鄉、鎮、村經營門面進行行業監管,發現有違規違法經營者立即舉報。協會及鄉、鎮、村經銷商發現“忽悠團”,立即撥打舉報電話并發動協會阻止其逃離現場,為執法人員贏得應變時間。這樣就形成了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為點,協會成員為線,鄉、鎮、村經銷商為面的農資打假監管體系。
目前,商水縣種子、農藥、肥料協會共協助治理違規經營26次,打擊“忽悠團”18起。通過治理及時糾正了違規銷售行為,把危害消滅在萌芽狀態,有效凈化了農資市場。“忽悠團”逐漸消失,為“三農”的安全、穩定、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協會的成立彌補了綜合執法存在的人員、車輛、經費不足的短板,有效提高了綜合執法的效率,實現了資源最大化。協會成員、各級經銷商及輻射帶動消費群眾參與打假、防假、拒假意識的提高,真正達到了群防群治的效果[4]。
2.6 規范市場,定點經營
為樹立“重合同、守信譽、遵紀守法、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進一步規范生產經營行為,便于市場監管,為群眾供應“放心”農藥、種子、肥料,商水縣整頓、清理種子、農藥、肥料批發、零售市場。一是全面清理縣域批發、零售門市部。對有營業執照,固定倉庫、門頭的批零商戶,重新進行登記建檔。二是制做批發部標牌70塊,零售部標牌243塊,印制“告農民朋友的一封信”1萬份。三是召開全縣批零門市部負責人會議,邀請縣、局有關領導參加,會議安排部署了對批發、零售門市部清理整頓工作。四是對清查整頓合格的批零門市部發放標牌。五是發動鄉鎮經營戶分包村莊,在村室、衛生室、超市等群眾集聚場所張貼“告農民朋友的一封信”,宣傳引導群眾到正規的經營門市部購買種子。六是全面清查、取締、打擊鄉村非法經營者[5]。
3 存在的問題及未來工作重點
商水縣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新《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不足,部分經營者對于種子經營檔案、購銷臺帳記錄、票證索取制度落實不夠,執法經費不足等。
針對存在的問題,商水縣農業綜合執法部門應嚴格落實經營者種子經營檔案、購銷臺帳記錄、票證索取制度;加強與公安、工商、質監、電視臺等部門的協作,增加信息來源,及時受理舉報投訴,調解處理涉種消費糾紛,減少農民損失;進一步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同時加強執法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辦案水平、工作效率和業務技能;大力宣傳、貫徹實施《種子法》《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
4 參考文獻
[1] 周華銀.淺析重慶市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現狀及對策[J].南方農業,2017,11(16):73-75.
[2] 劉水英.臨汾市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現狀問題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7(5):25-27.
[3] 吳輝.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現狀及對策建議[J].山西農經,2017(2):27-28.
[4] 修驚芳.對當前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96.
[5] 馬俊海,孟正國,譚軍.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現狀、問題與對策[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1,32(6):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