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玲
摘要 本文從美好鄉村建設的提出背景出發,分析了美好鄉村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為美好鄉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 美好鄉村;背景;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1-0289-01
美好鄉村建設是當前新形勢下農村民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實現“中國夢”全過程,在推進鄉村產業與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挖掘鄉村文化資源、保護鄉村山水生態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對統籌城鄉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工作。美好鄉村建設是提升新農村建設整體水平的有力抓手,是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重大舉措[1-3]。結合筆者工作實際情況,提出在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實施過程中的見解。
1 美好鄉村建設提出的背景
美麗鄉村是指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時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安徽省人民政府于2012年9月10日印發《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規劃(2012—2020年)》皖政〔2012〕97號的通知,由此在安徽省境內掀起了美好鄉村建設的新篇章。
2 美好鄉村建設現狀
2.1 嚴格執行國家、地方制定的方針政策
按照中央政策導向,堅持以人為本,美化村容村貌、發展農業、富裕農民,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始終以維護農民利益為先;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依靠群眾的力量和智慧推進美好家園建設。科學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后建設,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堅持生態優先,彰顯特色。大力開展農村植樹造林,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農村生態建設作為建設生態強省的重點。不照搬城市建設模式,防止“千村一面”;根據各地差異,如人口規模、發展基礎、民俗文化、資源稟賦等,堅持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省市兩級加強政策扶持和指導督察,縣級政府承擔主要職責,以縣為單位整合資源、整體謀劃、統籌推進,形成分工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2.2 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
建立長效發展機制,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農業、建設鄉村、富裕農民,加快建設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近幾年,安徽省通過實施美好鄉村建設,優化了村莊空間布局,促進鄉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完善了配套基礎設施。預計2020年安徽省中心村人口占鄉村人口35%以上。
2.3 采用不同建設模式
美好鄉村村莊建設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保留的自然村建設以采用舊村整治或特色保護的建設模式為宜,而中心村一般采用改造提升或拆遷新建的模式。
2.4 徹底改善農村居住環境
在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堅持不破壞村莊肌理、傳統風貌、自然水系與自然環境,保持田園風光。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尊重自然、遠近結合、注重安全,保持地方建筑風格;結合民俗民風,體現鄉土氣息;結合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習慣和民風民俗,適當布置娛樂設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配置按“11+4”,即幼兒園、小學、衛生所、文化站、圖書室、郵政所、鄉村金融服務網點、便民超市、農資店、農貿市場、公共服務中心等11項公共服務和垃圾收集點、污水處理設施、公交站、公廁等4項基礎設施配置;自然村按“2+1”配置,即健身活動場地、便民超市2項公共服務和垃圾收集點1項基礎設施[4]。另外,對適宜發展旅游的村莊,合理設置游客休閑設施。
3 美好鄉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不斷增強,但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善、發展分區差異明顯、農村逐漸邊緣化和空心化、村莊體系不穩定、農村生境逐漸沒落、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仍然存在[5]。同時,村莊建設規劃指引不到位,差異性和多元化不突出,風貌特色彰顯不足。二是由于美好鄉村建設的資金需求大,同時大部分百姓以務農或在外務工為生,經濟來源單薄,經濟結構單一,資金投入緊張,導致美好鄉村建設進程緩慢。三是個別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道路硬化、環境綠化、路燈亮化等形象工程,未注重排水系統、電信等小工程的實施,往往造成剛建成的路面切割得千瘡百孔,忽視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相協調,造成“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群眾反響差。四是未形成長效機制,忽視可持續發展。村民主體地位和全面參與的意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整治工作注重急于求成,村民主體地位喪失,造成后續工作無人問津。垃圾清理不到位,部分路面損毀、游樂操場部分設施銹跡斑斑,后續資金護理不到位,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生活。
4 對策
針對以上美好鄉村建設工程中存在的不足,結合筆者多年基層工作實踐經驗,提出如下4點建議,以期促進美好鄉村的建設。
4.1 加強宣傳,傾聽民意
美好鄉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廣大人民群眾建設一個生產便利、生活舒適、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家園,因而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的民生工程
來抓,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激發群眾參與熱情。工作中要主動配合鄉鎮、村召開全體村民大會討論,反復論證,反復推敲,充分調動百姓的積極性和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讓美好鄉村建設在尊重百姓意愿下進行[6]。
4.2 做好規劃引導、分步實施,各部門協調聯動
建議以縣(市、區)為單位,完善美好鄉村布點規劃,明確中心村規模,科學確定中心村布點,落實自然村布點。建立規劃體系,政府主導搭建部門間規劃平臺,特別是土地、水利、農林、電信、燃氣等部門,各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協調配合,共同唱好規劃這臺戲,切勿當“獨角衙門”。要廣泛征求意見,嚴禁“一刀切”,規劃要同步,實施要做好配合,做好分布實施,程序化操作。以中心村、自然村為單位編制村莊規劃,明確村莊、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設要求。
4.3 強化技術支持
大力開展村鎮干部村莊規劃建設專項培訓,推進建設干部下基層擔任村鎮規劃建設指導員,積極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及后續管理,強化動力支持。
4.4 加大幫扶,發揮政策扶持作用
為加快美好鄉村建設步伐,結合近幾年來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要全部脫貧的目標,各地政府主動念好“服務經”。各市、縣(市、區)設立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設、自然村治理及后期維護的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7]。采取以獎代補方式,重點支持中心村規劃建設。做好上級政策與整治工程的銜接,整合好當地扶貧項目資金,特別是“三農”資金,燃氣、電信排水配套資金以及公益性投入資金等,以解決美好鄉村建設的資金需求。
5 參考文獻
[1] 彭慧.建設美好鄉村背景下安徽省休閑農業發展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3.
[2] 趙雷,徐禮莉.淺析美好鄉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4(10):300.
[3] 張鵬,徐尚勇,朱玉寬.美好鄉村安徽“探路”[J].綠色視野,2012(12):6-24.
[4] 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安徽省美好鄉村規劃(2012—2020)[R].合肥:安徽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2012.
[5] 安徽省美好鄉村規劃項目組.安徽省美好鄉村規劃探討與實踐[J].上海城市規劃,2013(6):81-85.
[6] 唐建兵,武香利.美好鄉村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以安徽鄉村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4,30(5):116-120.
[7] 朱圓成.美好鄉村建設的金融支持問題[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