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宇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生成為國家棟梁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抵御外來文化的霸權的精神源泉。通過對南通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分析,發現一部分大學生對文化自信知之甚少,出現信仰偏差。基于此,本文從大學生信仰教育現狀、出現信仰問題的原因、信仰教育的必要性和加強信仰教育的措施四個方面重點剖析了文化自信視域下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問題。
關鍵詞:文化自信;信仰;現狀分析
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文化自信指的是對文化的一種信心、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認定,對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發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信仰的顯著特征是信之才能仰之, 因而必須使大學生對信仰教育的內容信服。信仰教育是長期熏陶、積淀、培育的結果,而不是單純靠宣傳和思想灌輸。高校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切實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信仰教育的重要源泉。
一、大學生信仰教育現狀
根據對江蘇省南通市部分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分析,接受調查的大學生絕大部分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但是,也有部分同學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知半解。大學生信仰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信仰出現多元化、功利化、世俗化的取向;第二,馬克思主義主導信仰日趨淡化;第三,大學生有試圖通過信仰宗教尋求精神安慰的傾向;第四,出現了信仰迷茫和缺失現象。[1]如對“文化自信是否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核心價值觀信仰”持“不利于”和“一般”態度的占25.33%;在問及“習近平在下列哪次會議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的問題時,67%的同學選錯答案;回答“對信仰的認識是怎樣的”這一題時持“心里明白但無法言說,比較模糊”態度的占34.67%;而在問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解多少”的問題時,27%的學生表示“知道幾個關鍵詞”及“不清楚”。在問及“學生會或者其他社團”的作用時,有部分同學認為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但也有一些學生表示加入社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一定權力,有了權力就可以比別人獲得更多的資源。
由此可見, 當代大學生中的一部分人的信仰出現了迷茫, 有的甚至已經動搖。這也表明,信仰教育尤為重要。
二、當代大學生出現信仰問題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懷疑和動搖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國際影響、國內影響和教育影響三個方面。
(一)國際影響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低潮。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因其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所以無法推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因其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所以無法推進民主法制的有序進程, 消除黨內的奢靡腐敗之風;因其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 使人民長期生活于物質匱乏之中而不得民心, 轟然倒下。蘇聯社會主義的受挫,東歐的劇變,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在客觀上沖擊著我們的信仰教育。一些大學生不懂得運用對立統一的思維方法去看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低潮,從而導致了其對社會主義信念的動搖和否定。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不斷加深。大學生通過網絡、視頻等途徑可以接觸各國的思想文化,加之自身對文化自信的認識淡薄,導致大學生原有的信仰受到沖擊。另外,部分西方國家推行霸權主義,使得一些大學生對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產生了懷疑。
(二)國內影響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大學生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得到了明顯增強。而我國原有的政治體制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出來,黨內出現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有的領導犯有嚴重的官僚主義,作風不正,以公謀私,脫離實際,背棄群眾;有的自以為是、壓制民主,唯利是圖,徇私枉法;有的監守自盜,言而無信,奢侈浪費,驕奢淫逸。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社會各階層群眾之間經濟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調整,在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應允許 “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這個大政策的影響下,我國收入分配領域打破了平均主義,不同的地區之間、行業之間和社會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先富起來的絕大多數是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的,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有少部分人是通過行賄受賄、坑蒙拐騙、偷稅漏稅、投機取巧的不法手段而致富的,這引起了廣大群眾包括大學生的憤憤不平。而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結構性調整的逐步擴大,下崗失業人員數量增加,一部分人再就業困難,收入水平增加速度緩慢,甚至下降;大學生中也不乏貧困生,要靠貸款、做兼職來維持四年的大學生活。這種反差的出現,使部分大學生對黨的共同富裕這個大原則、大目標產生懷疑。
(三)教育影響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由于個人品格、能力和態度的千差萬別,人們對信息的反應態度和接受程度大不相同。現行的信仰教育強調的是整體性教育,教育方式以灌輸為主,缺乏個體的道德關懷和價值引導。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促進教育改革、提升教學層次等問題使得學校辦學過于追求經濟利益,這種功利性的教育行為造成學生管理、師資建設、教學質量監控等方面趨于短期效益化,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其次,教師自身的信仰狀況和道德修養對大學生的影響是直接而深遠的。一般教育者都承認學生的知識是不完足的,但很少注意其品格的不完足。部分教育者只注重教書而不注重育人,只注重言傳而不注重身教。當代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冷漠態度,關鍵在于信仰教育的不完善。對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觀教育,要注意每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逐步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endprint
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表明, 信仰具有極強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它能使社會生活中分散的個體凝聚成一個堅強有力的群體。信仰是使個體的內在精神與外界相溝通, 使個體獲得某種精神依托, 使生命擺脫孤苦無依的境地的有效手段。它使個體感受到: 他不是孤立無援地面對人生的命運, 他的有限的生命有了使他感到堅強的精神依托。正如弗洛姆所說,“人們不能毫無信仰而活。[2]”
(一)信仰促進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
具有相同信仰的社會個體,相互之間有著共同的價值評價標準,自然而然地就形成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當個體的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有沖突時,個人所追求的不能被其他社會個體所認可,那么他的追求就很難實現,因為個人的目標追求只有依靠大家共同追求才能變為現實。因此,現實性的信仰必定是群眾性的,要代表群眾的利益,而不是只是少數人認可。主流價值觀形成了,那么對于社會真、善、美的評價,就有了合理的評價標準。
(二)信仰教育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主義信仰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功能的發揮主要是通過向信仰者進行正規系統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呼喚起人們的信仰憂患意識,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信念,培養造就大批社會主義接班人。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觀念是意識形態的主要組成部分,只有加強信仰教育才能整合、鞏固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才能強化意識形態的功能,才能構建穩固的意識形態。所以加強信仰教育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必然選擇。
(三)信仰對個體行為具有約束作用。
信仰告訴我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應該積極爭取,什么應該學會舍棄。比方說,佛教信仰鼓勵個體以慈悲為懷,不要殺生,鼓勵個人與他人和諧相處,避免爾虞我詐。有信仰的人向善友愛,心懷敬畏。沒有信仰的人則無所顧忌。對于大學生來說,理想是個體前進的方向標,沒有理想的人生就像無頭的蒼蠅,不知道何處是彼岸。信仰恰恰給人指引方向,形成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使個體從中感受生活的意義,隨之振奮精神,從而推動著個體不斷地超越自己,向著信仰的目標努力拼搏。柏拉圖說:我們若憑信仰而戰斗,就有雙重的武裝。信仰作為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使命,告誡我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使面臨犧牲也要堅定政治立場,堅守忠誠無畏、忠貞不渝的高尚品格。
四、加強信仰教育的措施
(一)注重大學生信仰教育內容的全面性
信仰對人的影響是全面而深遠的。進行信仰教育應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價值觀念、學習理念等各方面的內容。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僅僅表現為一種政治觀和政治態度,也表現在以此種政治觀為指向的生活價值觀念上。如此,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就應該涵蓋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要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深度和廣度,讓大學生全方位地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了解馬克思主義對于許多現代性問題的診斷所具有的科學預見性。二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核心內容。讓大學生了解理論發展狀況和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進程。三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加強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道德風尚等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理解、領會,強化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了解我國的經濟、國防、科技、體育、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成就,使之對社會主義建設充滿信心。四是繼續走以人為本、面向未來的信仰發展道路,對傳統中華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新形式將中國式信仰的理念和方法發揚光大,給它注入新的活力,從根本上確立中華文化信仰方式的理性方式,以此作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和根基[3]。
(二)增強大學生信仰教育方式的多樣性
對于大學生的信仰教育,主要采取宣傳、引導,說服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充分發揮理論解釋現實的功能,使理論跟上時代的需求;第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和信息,提高辨別力,自覺維護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第三,教育方式上富于人性化,注重人文氛圍的營造,強調以人為本;第四,引導學生體驗信仰的意義與價值,增強學生實踐信仰的信心。[4]單一化教育方式不利于培養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我們必須把信仰教育與學校各項工作相結合,通過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環境感染、文化熏陶等多途徑、多樣式來開展。尤其要實現信仰教育的藝術化、形象化、多媒體化。總之,是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采取大學生喜歡用、經常用的溝通方式,借助大學生的關注點、興奮點、興趣點,來開展信仰教育。
(三)強化大學生信仰教育效果的現實性
有學者指出,中國人的信仰離不開“崇德報本”觀念,正是因為感念賜福避禍之恩而崇拜、信仰。[5]信仰本身就是人們為了擺脫物質生活困境或精神困境而進行的精神選擇。要說信仰效果中完全排除“有用性”,完全沒有“現實性”和“好處”,這是荒謬的。大學生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信仰不僅是因為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也是因為它反映和維護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然,這并不是以功利性目的來誘惑人選擇一種信仰。而是說,我們必須讓大學生明確認識到信仰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于自己的人生發展和現實生活都是有益的。只不過,我們不能以功利主義標準來評價信仰效果。信仰馬克思主義,是為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確立更遠大的人生目標,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
參考文獻:
[1]余晗.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4.
[2]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聯書店,1998.
[3]李德順.再論中國文化中的信仰問題[N].北京日報,2012-03-31(017).
[4]章秀英.新時期大學生信仰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高教教壇,2003,(01):8-12. [2017-09-21].
[5]蕭淳.當代大學生信仰教育問題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