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檢驗李艷芳編制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的信效度,為國內利他行為研究提供有效的自陳問卷。方法:以大學生為被試,回收有效問卷445份用于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444份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內部一致性信度檢驗和校標效度的檢驗。結果:修訂后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包括18個題目,分為利他行為、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三個維度。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結論:修訂后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具有良好的心理測量指標,可以作為利他行為的有效測量工具。
關鍵詞:利他行為;大學生;信度;效度
一、 引言
“利他行為”是指一種不期望日后報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為,最早由法國社會學之父孔德提出。利他行為在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經濟學和倫理學等多個領域均有廣泛研究。在實證研究中,要探究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作用機制或個體利他行為的發展,均需要對利他行為進行測量,目前有多種不同的利他行為測量方法,如問卷法(有自評和他評兩種形式)、內隱聯想測驗、博弈論范式和情境判斷測驗等方法。不同測量方法有其各自的特點,而自陳問卷法由于施測簡便快捷且適用于團體,在實證研究中備受推崇。
根據已有研究,目前國內存在多種版本的利他行為自陳問卷,但使用較為頻繁的只有Rushton等人編制的《利他精神自陳量表,SRAS》和李艷芳編制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前者是國際上最常用的利他行為的評估工具之一,信效度得到多項研究的證實。而后者作為本土問卷,出現時間較晚,信效度需要進一步驗證。因此,本研究以大學生為被試,對《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并將《利他精神自陳量表》作為校標量表。
二、 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采用整群取樣方法選取大學生為被試。樣本1包括445名被試,其中男生144人,女生301人,獨生子女250名,非獨生子女195名,樣本1主要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樣本2包括444名被試,其中男生149人,女生295人,獨生子女248人,非獨生子女196人,樣本2主要用于正式問卷的施測。
2. 研究工具
(1) 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
《大學生利他行為量表》共有22道題目,采用七點計分,包含利他行為責任性、尊重和關心他人、利他行為表現、關心和關注自己以及利己性行為與觀念五個因子,其中后兩個因子負向反映利他水平,得分越高表示利他水平越低。已有研究證實,利他行為存在較為理想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但結構效度除了問卷編制者尚未有其他研究者進行再次驗證。
(2) 利他精神自陳問卷
《利他精神自陳問卷,SRAS》共包括20道題目,反映了20種經典的利他行為。問卷采用五點計分,得分越高,表示利他水平越高。國內多使用宋琳婷的修訂版,修訂后的問卷包括18個題目,多項研究發現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 數據處理
本研究主要使用SPSS21.0和Amos20統計軟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涉及的統計方法有相關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
三、 結果
1. 項目分析
采用題-總相關法和P值法的方法對問卷題目的區分度進行分析。題-總相關法是指通過計算每道題與總分之間的相關,保留相關系數顯著且絕對值大于0.20的題目,否則予以刪除。P值法是指將被試按總分進行升序(降序)排列,取前27%的被試作為低分組(高分組),后27%的被試作為高分組(低分組),然后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刪除差異不顯著的題目。相關分析結果可知,除了第5題(r=-0.138)和第8題(r=-0.126)之外,其余20題與總得分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在0.213~0.743,大于0.20。t檢驗結果發現,除了第5題(p=0.006)和第8題(p=0.059),其他題目均達到0.001水平的差異顯著性。綜上所述,將第5題和第8題剔除。
2. 效度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Bartlett球形檢驗顯示x2=4312.809,df=190,p<0.001,KMO=0.937,表示樣本1非常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素,求得因素的初始載荷矩陣,再用最大方差法獲取正交旋轉后的因素載荷矩陣。由于第17題的共同度小于0.4,因此剔除,進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同上。根據共同度小于0.4需要剔除的標準,再次刪除第4題。根據碎石圖和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抽取3個公共因素,能夠解釋方差總變異的60.339%。剩余各個題目在對應的因子上的載荷在0.504~0.842,題目的共同度在0.488~0.724,進一步說明剩余題目都符合測量學標準。
通過對初測問卷進行刪改,終版的大學生利他行為正式問卷共18道題,包括三個因子,F1包括12道題,分別是1、6、9、11、12、13、15、16、19、20、21、22;F2有2道題,分別是2、3;F3包含4道題,分別是7、10、14、18。原來屬于利他行為責任性、尊重和關心他人以及利他行為表現三個維度的剩余題目全部納入F1。個別題目的歸屬有調整,如原屬于關心和關注自己維度的第1題(在他人要求幫助時,我會盡力而為)加入到F1,而同樣原屬于該因子的第7題(我通常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問題)納入F3中。通過分析題目內容,作者認為新的劃分更為合理。由于F1將所有有關正面闡述利他行為的題目都歸入其中,因此,將F1命名為“利他行為”,而F2和F3繼續延續原來的因子名稱,即“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
(2) 驗證性因素分析
用樣本2的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修訂版問卷的結構方程的各項擬合指數,其中x2/df小于5,IFI、NFI、CFI和TLF均接近0.90,且RMSEA小于0.08,表明模型與數據擬合良好,模型結構清晰。而原問卷的各項擬合指數均不如修訂版的理想,說明修訂版的問卷結構比原模型更為合理。endprint
利他行為、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3個分量表的得分與總量表得分的相關程度,高于3個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程度(具體結果見表2),該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該量表結構的合理性。
(3) 校標關聯效度
由表2可知,利他精神自評問卷總分與大學生利他行為總分及利他行為因子存在顯著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是0.413和0.306,而利他精神自評問卷總分與另外兩個因子相關不顯著。
3. 信度分析
由表2可知,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81,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數分別是0.909、0.683、0.682,說明該量表的信度良好。
四、 討論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修訂版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最終包括18道題目,劃分為利他行為、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三個因子。問卷結構變化最大的即為利他行為因子,它幾乎囊括了原問卷中利他行為責任性、尊重和關心他人和利他行為表現三個因子的全部題目,該結果說明原問卷中的這三個因子的劃分標準可能是不太合理的,也可能是各因子所含題目的內容針對性和區分度不夠理想,需要進一步完善。
李艷芳編制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首次將利己性因子(即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兩個因子)納入其中,但這種做法是否合理,還有待后續研究者的進一步驗證。因為目前有關利他與利己的關系目前尚未定論。如,道金斯(2012,p3)認為自然選擇的單位是基因,有機體只是基因的生存機器并受到基因的控制。基因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與自身相同基因的傳播和繁殖,這就是基因的自私性,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性。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基因為了更有效地實現其自私的目的,也會滋長一種有效的利他主義。可以說利他行為只是基因自私性在個體利他主義上的一種表現形式,利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利己。從這個角度來看,利他與利己并不相悖,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與之觀點類似,他認為人都是利己的,但惟有利他才能實現利己。但王海明(2001)提出我國兩千年來一直深受利他主義道德的影響,即提倡無私利他,否定任何形式的利己,如為己利他或單純利己,即將利他視為利己的對立面。
效標關聯效度的分析結果可知,利他精神自評問卷總分只與大學生利他行為總分及利他行為因子存在中等程度的顯著正相關。這是因為利他精神自評問卷測量的是個體的純粹利他行為,而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測量的則是個體的策略利他行為,尤其是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兩個分量表測量的更是個體的利己行為。因此,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總分及利他行為因子與利他精神自評問卷存在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使用內部一致性系數檢驗問卷的信度,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該問卷有比較理想的信度,但是關心和關注自己和利己性行為與觀念兩個分量表的信度要遠低于利他行為分量表的信度。原因可能是這兩個問卷的題目太少,該結果也提醒未來的研究者,要想使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達到更為理想的心理測量標準,應該進行更為廣泛的調研,充實和完善問卷題目。
綜上所述,雖然修訂版的《大學生利他行為問卷》具有較為理想的信效度,但是該問卷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確認結構劃分的合理性,通過訪談和調查進一步豐富論文題目,優化問卷的心理測量屬性。
參考文獻:
[1]Bar—Tal,D.Altruistic motivation to help:Definition,utility and operationalization[J].Humboldt Journal of Social Relations,1986,13:3-14.
[2]陳曦,劉傳勇,婁振山,王芳.新兵利他主義及其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4):414-417.
[3]蔣達,王歆睿,傅麗,周仁來.內隱利他行為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1):79-82.
[4]李文輝,李嬋,沈悅,但菲.大學生共情對利他行為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31(5):571-577.
[5]曹衍淼,王美萍,常淑敏.不同情境下大學生移情與內隱利他行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3):430-432.
[6]宋琳婷,陳建芷.大學生內隱利他在不同實驗材料中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959-961.
[7]何寧,朱云莉.自愛與他愛:自戀、共情與內隱利他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6,48(2):199-210.
[8]費定舟,錢東海,黃旭辰.利他行為的自我控制過程模型:自我損耗下的道德情緒的正向作用[J].心理學報,2016,48(9):1175-1183.
[9]肖啟蓬,戴美霞,劉步云,楊文翰,王旭祥,靜進.學齡前兒童利他行為與抑制控制關系的實驗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7,25(5):437-439.
[10]李幼穗,裴利芳,于釗,遠建光.兒童利他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J].天津師大學報.1992,(6):38-42.
[11]劉文,楊麗珠.社會抑制性與父母教養方式對幼兒利他行為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1):6-10.
[12]鄭奧文,張璐琨,陳曉梅,武雪姣,姜燕,李彬彬,王林林,陳昕,牛春娟.面部表情對利他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2):305-307.
[13]宋琳婷.大學生移情、社會責任心與內隱、外顯利他行為的關系[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14]李羽潔.中職生自我同情的特點及其與利他行為的關系[D].重慶:西南大學,2014.
[15]許珊珊.感戴心理干預對初中生利他行為的作用[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5.
[16]李艷芳.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自我概念與利他行為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8.
[17]李雙雙,張永春,李雪平.公正世界信念與大學生心里幸福感:特質移情與利他行為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2):359-362.
[18]鄭顯亮.現實利他行為與網絡利他行為:網絡社會支持的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3,(1):31-37.
[19]武朵朵,秦曉斐,張潮.師范生人格特質對現實利他行為的影響:有調節的中介效應[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7):1025-1030
[20]宋琳婷.大學生移情、社會責任心與內隱、外顯利他行為的關系[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21]李羽潔.中職生自我同情的特點及其與利他行為的關系[D].重慶:西南大學,2014.
[22]許珊珊.感戴心理干預對初中生利他行為的作用[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5.
[23]道金斯.盧允中,張岱云,陳復加,羅小舟譯.自私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
[24]茍敏,李耀華.倫理學中的利己與利他之辨[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7(4):156-160.
[25]王海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辨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8(1):19-26.
作者簡介:
張愛芹,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