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如何引領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探究過程,有效地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探究;實踐;建構;思維;培養
教師建構數學課堂活動的實質,就是要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在這活動過程中獲取豐富的數學知識,掌握參與數學活動的實踐能力,形成學習數學知識的技能和方法,并能在這一過程中訓練數學思維能力,有效地把握數學知識本質,逐步提升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激發學生積極探索、深入思考,讓學生經歷觀察數學現象、搜集和提煉數學信息、參與數學操作、尋找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和策略等歷程,最終完善和建構數學知識模型,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生成富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數學思維活動。
一、 激發參與活動,助力探究思考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探究活動時,應立足于學生原有的舊知,從知識的認知水平的起點出發,激活和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營造寬松的學習探究氛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生深入數學學習主題內容后,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活動策略,依據學生的實際學情,運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計循序漸進的導學問題情境,引領學生深入進行思考,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這將有助于增進學生思考數學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學“加法運算定律”例2時,教師運用班班通白板屏幕呈現例2主題圖,并把李叔叔的筆記本上的內容放大。學生認真觀察屏幕上主題圖的圖意,教師讓學生敘述觀察到的數學現象,學生講述了李叔叔第一天騎行88千米,第二天騎行104千米,第三天騎行96千米。有學生產生認知困惑:“例1求出李叔叔全天一共騎行96千米的路程,這里為什么說李叔叔第一天騎行的路程是88千米?”教師再次讓學生認真觀察李叔叔筆記本記錄的數據,學生從數據中發現前面學習的例1,是求李叔叔第三天騎行的路程。教師繼續要求學生根據主題圖的數量關系,提出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求李叔叔三天一共騎行多少千米?學生根據數學問題,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列式計算。學生利用已有數學活動經驗,如例1的計算方法等,列出如下算式:①88+104+96=192+96=288(千米);②88+(104+96)=88+200=288(千米)。教師在屏幕上呈現這兩種計算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看看哪種方法是快捷、最優的計算方法?思考:第②種計算方法是一種什么規律?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積極主動思考探究,發現無論是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這個算式的和不變。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學生掌握了加法結合律的規律。
二、 親歷實踐活動,領悟知識本質
學生在探究與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內涵,緊扣數學知識學習要點,創設引領學生進行觀察、操作、分析、思考與概括,幫助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時找準思考的方向,重建和完善自身的認知結構,促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極參與思辨,采取適宜的解決問題策略。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在操作實踐中思考,在思考辨析中釋疑解惑,充分突破數學思維活動的障礙,使思維探究活動深層化,并能在探究思考中優化數學思維品質,加深感悟和體驗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以學生戴在脖子上的紅領巾為例,讓學生摘下紅領巾,鋪開進行觀察,學生觀察后,發現紅領巾是個三角形的形狀。教師提出:“紅領巾是個三角形,你們能計算出紅領巾的面積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與討論,認為要計算出紅領巾的面積,就必須先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帶著這個數學問題,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采取割補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四邊形面積公式。激活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認為也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其他學過的圖形,再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面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策略,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分發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各2個,引導學生進行利用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擺:“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圖形?這個圖形的面積你會計算嗎?拼出的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有什么關系?”學生帶著問題一邊操作、思考,一邊觀察、探討,然后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上臺示范操作,講述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擺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的推導過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評價,驗證并概括推導過程的準確性,最終提煉出三角形面積=底×高÷2。
三、 完善知識建構,促進問題解決
學生的知識建構是在親歷數學活動過程中不斷地形成和完善的。教師引領學生面對數學新知,分析數學問題的數量關系,從中提煉所需解決的數學問題,通過思考、探討與互動,探尋恰當的數學問題解決策略,并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與感悟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建構,一方面訓練了學生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使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地培養與發展;另一方面促使學生能夠透過生活現象,逐漸深入到數學知識的本質中,理解和掌握數學新知,通過層層推進,使學生經過深入的思考,完善的數學知識的認知,深刻感悟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內涵,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策略擇優價值,激發學生個性參與的積極思維,有利于課堂活動成為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載體。
例如,教學“分數乘法”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理解例1題意,學生緊扣“人的一步”“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2/11”的意思,進行思考與討論,并借助線段圖動手在練習紙上畫一畫、比一比,學生初步了解“袋鼠跳一下”就是單位“1”,而“人的一步”就是“袋鼠跳一下的2/11”,也就是把“袋鼠跳一下”平均分成11份,“人的一步”就是其中的2份。教師繼續在班班通白板屏幕上把線段圖進行動態演示,深化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如何計算出“人跑3步的距離是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這個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然后在小組中合作交流探究,學生提出兩種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①加法計算2/11+2/11+2/11=?②乘法計算2/11×3=?。教師列舉出如上算式,引導學生根據上面的算式進行思考與探究,并能從加法計算尋找到乘法計算的關聯點,最后,歸納出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規律。
作者簡介:
曾小蓮,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薌城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