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離不開課程資源的利用,歷史圖畫資料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以其直觀、形象等特點在實現(xiàn)歷史課程目標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實現(xiàn)圖畫資料的價值?以圖傳道、以圖育情、以圖啟智、以圖現(xiàn)史、以圖釋史是其實施策略,同時也要遵循合理、適度、有效的原則。
關鍵詞:歷史圖畫資料;初中課堂教學;價值;實施策略;原則
《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歷史課程目標是“要求學生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備閱讀、理解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并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圖畫資料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能夠?qū)v史的文字描述起到補充、解釋、證實等作用。目前,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在對歷史圖片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著誤區(qū),輕視、漠視、甚至無視歷史圖畫資料的作用,直接越過圖片部分,單純講述文字部分,殊不知埋沒了圖畫資料的內(nèi)在價值。
一、 歷史圖畫資料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價值
(一) 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廣;但同時,它又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由于年代的長久,除了極少數(shù)的歷史遺跡保存至今,絕大多數(shù)歷史現(xiàn)象不能像理化生等自然學科那樣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進行“再現(xiàn)”和“重復”,只能通過圖畫資料將教學內(nèi)容涉及的人物畫面、事件場景等以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使學生對歷史產(chǎn)生親近感、真實感。
(二) 符合初中學生的學情
“左圖右史”是古往今來的史學家們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歷史學習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心理學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是從直覺開始的。科學研究表明:中學生“看”比“聽”所記住的內(nèi)容多1.66倍,如果把視聽結合起來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圖片資料以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更加直接地反映歷史原貌,假使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能正確地引導學生運用圖畫資料,將學生的文字、圖片資料閱讀與老師的講解有機結合起來,必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當然,歷史圖畫資料也可以幫助教師在初中教學過程中突破重難點。由此可見,如何恰當用好圖畫資料尤為重要。
二、 歷史圖畫資料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歷史圖畫資料從形式上基本可以分為歷史文物圖、歷史人物圖、史事情節(jié)圖、歷史想象圖等四種形式。
圖畫資料的使用要立足于促進教學,做到實用有用,不能成為流于形式的“花架子”。“合理原則、適度原則、有效原則”是圖畫資料教學實踐的基本原則,本人根據(jù)近幾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以及借鑒同仁的教學經(jīng)驗,總結以下幾種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 以圖傳道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課程目標的三大部分,而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引導,則扮演著非同一般的作用。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初中生在這一階段的性格特征是易接受、易變化、易懷疑,并且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因此空洞的說教反而會磨滅學生對歷史的興趣,甚至引起反感,而擺事實講證據(jù)更能使他們信服,更能使他們接受。因此,歷史教師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利用圖片資料,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直視歷史畫面,深挖思想教育素材,并且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謳歌仁人志士、緬懷革命先烈,展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就與不易,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初中生初步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培養(yǎng)初中生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案例一:本人起初在教授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提出問題:“長征精神過時了嗎?為什么?”,學生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答案盡顯空洞、書面、套路。本人覺得很挫敗,也很不了解,感覺初中生對于價值觀這種意識很薄弱,甚至不存在,缺乏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只是一味迎合。后來,我采用以下兩幅圖片: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兩幅圖片,簡要描述紅軍長征的路線以及所遭遇的一切困難。在交通發(fā)達的年代,讓你徒步重走長征路你愿意嗎?你可以嗎?以你們現(xiàn)在的年紀,你們覺得你們能夠干嘛?看看人家小紅軍在那個年代做了哪些事?
通過觀察圖片、提出問題,確實將學生帶入思考,很快就把學生的情緒和思維集中到問題上來。兩幅圖片是靜止的,或許學生之前也看見過,但圖片確實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對照自己,確實能夠引起學生的反思與自我審視。如果單純地提問學生,空洞地說教,學生真的一時印象,內(nèi)心也毫無波瀾。但通過圖片資料,將歷史場景呈現(xiàn)出來,從學生思想變化的角度反映紅軍長征途中不可預測的艱險、自然環(huán)境的極度惡劣以及隨時喪命的恐懼,讓學生在捫心自問中知道:紅軍長征的意義并不止在于它的勝利,更重要的是什么理念、什么精神支撐他們不斷前行,這種紅軍精神并沒有時間、空間的界限,每個中國人的身上都應該有它的傳承。通過圖片引出的問題敲打,會讓學生體會得更加深刻,會對初中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
(二) 以圖育情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弘揚正氣,同時也需要揭露和鞭撻“假、惡、丑”。12-15歲左右的初中生感情豐富、充滿新奇,他們渴望美好、疾惡如仇,對于一些事件往往關注不到點上,容易被旁枝末節(jié)所吸引,而歷史圖畫資料在這一過程中可發(fā)揮特殊作用,通過感官方面激起學生的憤怒、厭惡之情,從側(c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善惡觀,進行揚善、斥惡,給學生以真善美的熏陶。
案例二:本人清晰記得第一次學習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介紹到“1912年3月13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發(fā)布命令通飭全國勸禁纏足,不纏足運動更加轟轟烈烈地在全國展開”時,學生不是關心纏足對女性的身心摧殘,而是拿起尺子,關心“三寸金蓮”的尺寸;內(nèi)心不是批判的,而是新奇的。本人當時確實是既尷尬又生氣,思考到底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經(jīng)過反思決定改變教學方式,在后面班級的教學中,做了如下的調(diào)整:將第一組圖片換成第二組,并配以文字介紹。endprint
纏足是中國古代一種陋習,是指女性用布將雙腳緊緊纏裹,使其腳畸形變小,以為美觀。一般女性從四、五歲起便開始纏足,直到成年骨骼定型后方將布帶解開,也有終身纏裹者。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xiàn)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纏足給婦女帶來嚴重的痛苦。
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學生不再一味好奇于“三寸金蓮”的尺寸,更多是萌生恐怖、同情與無法理解的感情,進而引發(fā)對舊制度的批判,憤懣之情,溢于言表。通過圖畫資料的呈現(xiàn),初中生意識到在那個年代確實發(fā)生著許多令人無法想象的事情,纏足這種古代陋習給婦女們帶來多么嚴重的身心摧殘。而辛亥革命期間,滿清封建王朝被推翻后,孫中山正式下令禁止纏足,這法令解除了對多少婦女的摧殘和壓迫,這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義之一。學生能夠通過感知圖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水到渠成地理解辛亥革命對當時社會生活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更進一步講,學生也能夠意識到社會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假、惡、丑”的現(xiàn)象,但我們要堅持的是揚善斥惡,追求真善美。
(三) 以圖啟智
蘇聯(lián)教育家皮德羅夫斯基說過:“觀察圖畫資料是一所培養(yǎng)再造想象的特殊學校。”這句話能夠說明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圖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興趣、思維。這句話說的在理,心理學中講到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動力包括興趣、愛好、欲望、動機。其中興趣是激發(fā)學生思維的最活躍動力,而圖畫資料是則是激發(fā)興趣的催化劑,其作用途徑表現(xiàn)為:圖片—興趣—動機—知識—思維。課堂教學中,通過呈現(xiàn)圖畫資料,學生集中注意,直觀感受,觀察異同點,看出現(xiàn)象背后的實質(zhì),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
案例三:學習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課《西方文明之源》中,介紹了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fā)源地,而雅典城邦是其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而學生自然會有疑問:“為什么中國和希臘的政體不同,希臘是民主制,而中國是君主制?”為了解決學生的疑惑,我呈現(xiàn)了下列圖片:
提出問題:請同學們觀察戰(zhàn)國時期的中國和古希臘的地形差異,從地理環(huán)境分析兩個地方政體不同的原因。
該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組圖的方式,以直觀的圖片來引導學生思考、比較晦澀難懂的問題:自然環(huán)境對古希臘和中國政體的影響。更進一步說,也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近代以來,民主化成為越來越顯著的趨勢,但并不能一口否決古代中國的君主制,我們應該承認君主世襲,是中國以往政治條件上一種不得已或說是一種自然的辦法。
從圖片中學生就能清楚看出古希臘的自然環(huán)境:大海環(huán)繞,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多山地,少平原,適合發(fā)展商業(yè),這種自然環(huán)境使古希臘出現(xiàn)許多小國寡民的城邦,給民主制度提供了可能性。中國是典型的大河文明,多平原,適合發(fā)展農(nóng)業(yè),人口集中,在這種情況下,來推行所謂的民選制度,這是不是可能呢?所以辯證地來看,我們并不能單純地對比民主制與君主制的優(yōu)劣,而要全面看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存在辯證思維。因此,圖畫資料不僅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重要源泉,也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不僅實現(xiàn)課本知識的遷移,而且可以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延伸和充實。
(四) 以圖現(xiàn)史
歷史屬于過去,不可復制,不可逆轉(zhuǎn),雖然留下很多二手史料,但任何的描述都不可能完全再現(xiàn)當時的現(xiàn)實。而且歷史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他們在小學并沒有專門的學習,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不存在類似的表象,因此單靠語言描述,單憑頭腦中的儲備,他們并不能很好地構建出框架。而歷史圖畫資料是一種直觀的語言,寥寥幾幅圖片就能起到再現(xiàn)的作用,不管這些圖片經(jīng)過多久時間的沉淀,學生能夠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樣子的!
案例四:在學習七年級歷史上冊(2016年版)第九課《秦統(tǒng)一中國》,介紹戰(zhàn)國時期秦國軍隊的強大戰(zhàn)斗力時,往往要介紹秦始皇兵馬俑,因為它是秦國軍威最有利的一手史料。在歷史課堂中,本人即使引用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1978年參觀過后的感嘆:“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fā)現(xiàn),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秦俑,不能算來過中國。”再多的文字表述,學生也真的難以想象兵馬俑的舉世無雙。在歷史圖畫資料展現(xiàn)的真實面前,任何蒼白的語言只能用“難以言狀”來描述。如果這時候,呈現(xiàn)這樣兩張圖片效果會怎么樣?
提出問題:觀察圖片,從秦始皇兵馬俑中秦軍的陣勢、武器、裝備看中國秦朝的軍威,思考秦滅六國的必然性。
學生看到圖片的第一反應應該是驚嘆兵馬俑的陣勢,包括步兵、騎兵以及車兵;再者驚嘆其武器裝備,配備有大量的裝備,包括先進的武器戰(zhàn)車、弓、弩、箭,以及堅實精密的金屬盔甲。再看其排兵布陣,整齊劃一,可見其軍紀嚴明,戰(zhàn)斗力強。以圖現(xiàn)史,通過真實的圖畫資料再現(xiàn)兩千年前秦國軍威,能加深學生理解“秦滅六國”的必然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以圖釋史
“以圖釋史”顧名思義就是用圖畫資料來補充解釋文字史料,以起到言簡意賅的作用。針對初中生的學情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畫資料有助于突破重難點,化繁瑣為簡約,易于學生接受與理解。
案例五:在學習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五課《中古歐洲社會》,講到西歐的封建等級制度時,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歐洲某莊園的一個農(nóng)民,一天在田間耕作,突然看見一位你不認識的騎士,他趾高氣揚地要求你為他服務,你便可以義正詞嚴地對他說什么?”學生很容易回答到:“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當本人讓學生進一步解釋這句話的意思,只有寥寥數(shù)人能夠沾邊地表述出來。于是,本人投放了如下圖片:
提出問題:如何理解西歐封建社會流行的一條常規(guī)“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示意圖以及簡化圖,就可以直觀看出:國王、封建主和基督教會通過層層分封土地建立起依次互為主從的封建等級制度。但是從箭頭我們又可以看出,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領主,對于其他領主甚至是國王,則不必承擔什么義務。如:國王是最大的封建主,也只能直接管轄大封建主,甚至無權越級管轄一個不直接隸屬于他的中等封建主和小封建主。西歐的封建制度與中國實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存在差異的。
三、 歷史圖畫資料在初中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原則
通過上述的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看出正確地運用圖畫資料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要重視運用圖畫資料,充分發(fā)揮圖片資料的功能,提升教學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初中教學過程中,不少老師在對歷史圖畫資料的使用上仍然存在著誤區(qū),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本人認為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圖片應該堅持以下幾個原則。
(一) 合理原則
不同類型的圖畫資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歷史圖畫資料主要有四類:歷史人物圖、歷史文物圖、史事情節(jié)圖、歷史想象圖。一般來說,歷史人物圖主要是通過介紹該人物的豐功偉績、人物關系,來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弘揚民族精神,適用于價值觀的培養(yǎng)。歷史文物圖包括文物實物照、古跡遺址照片,大部分是第一手史料,主要是吸引學生興趣,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佐證歷史的真實性。史事情節(jié)圖主要展示的是重大歷史事件,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對于重難點的化解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歷史想象圖包括漫畫、繪畫,以夸張的手法深入淺出地傳達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加深學生印象。
(二) 適度原則
“適度原則”包括兩個層面,適合和有度。“適合”是指所運用的圖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沒有立足學情,學生對你所選取的圖片理解有困難,那么教學效果是會打折扣的。“有度”是指從數(shù)量上看,采用的圖片要符合課堂所需,切勿濫用圖片。畢竟課堂只有45分鐘,如果只是為了吸引學生興趣,放置過多圖片,那是萬不可取的,也是無效的。海量的圖片堆砌,看上去信息量固然多了,但也要考慮學生是否消化得了。
(三) 有效原則
“有效原則”是指要選擇最具有代表性、信息含量最大,能最有效服務于教學的圖畫資料。首先在來源上,采用的圖畫資料要有準確的來源和科學的依據(jù),有理有據(jù)。其次,在選擇上,必須要根據(jù)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課文重難點的要求去選取或編制圖片,突顯重難點。最后,在應用上,要明確該圖畫資料的目的,切忌無的放矢,并且正確解讀。
作者簡介:顏瓊玲,福建省廈門市,廈門一中集美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