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遠春
摘 要: 實踐教學是衡量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一個重要標準。本文從當前對外漢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從教學時間、教學內容和形式、課程比例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構建新的對外漢語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 對外漢語 實踐教學模式 課程體系 教學評價
教育部198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明確指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實踐型語言學高級人才”。也就是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有廣博而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實踐能力。然而,從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的情況來看,一些學生畢業時實踐能力比較差。究其原因,在于實踐教學的欠缺。本文從當前對外漢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探討如何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踐教學模式。
一、當前對外漢語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1.對實踐教學重視不夠。
實踐教學的缺位,主要由于專業建設者、教師和學生的集體不重視。
從專業建設者的角度來看,一些學校受以往教育觀念的影響,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所制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設置,缺乏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能力考核,實踐教學內容、學分、學時規定不夠明確。
從教師的角度看,大多數教師出身中文專業,而以往的中文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教授,對實踐能力的培養幾乎不提要求。通過這樣的培養途徑走上講臺的教師們對實踐教學不重視,即使有些教師意識到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卻不知道該如何實施。
從學生的角度看,盡管素質教育倡導了很多年,然而,面對高考這個緊箍咒,一些學生仍不得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上到大學來,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無法驟然改掉,對于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懵然不知。
2.實踐教學內容陳舊、形式單一。
目前對外漢語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實踐、專業見習、實習、畢業論文等傳統實踐環節,其能力的獲得更多的是模仿性學習而缺乏創造性學習。比如教案設計,由于缺乏為留學生實際授課的經驗,學生只能模仿其他教案書上的案例,憑自己的想象設計,最后設計出來的教案肯定缺乏可操作性。
3.注重結果評價,缺乏過程培養。
實踐能力的養成非在朝夕,而在于一點一滴的積累。以往的實踐教學比較零散,缺乏連貫性、層次性和系統性,注重實踐能力的最終體現,而不是實踐能力的養成過程。因此,有必要增加實踐環節,使能力培養四年持續不斷,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力量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
4.實踐基地建設薄弱。
實習基地建設是進行實踐教學的根本保障。對外漢語是一個特殊的專業,是在漢語國際教育背景下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和中外文化交流專門人才。對于沒有留學生而又設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高校來說,實習基地建設成為限制專業發展的重要阻礙。
由于上述各方面的因素,實踐教學難以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有些實踐環節僅僅停留在認識狀態,而沒有上升到真正意義上的“應用掌握”。實踐能力的提高就無從談起。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討
建構新的教學模式,必須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與方式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有突破:
1.教學時間。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決定了該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目前國內各高校差異非常大。如北京語言大學教學實踐設定為三周,但由于該校有良好的與外國人接觸進行語言教學、學習的環境,學生實際參加教學實踐的時間至少在一年以上。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包括一年到國外專業教育實習、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
根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點及培養目標,實踐教學時間不應少于半年。每一學年(或學期)都應有相應的實踐教學時間,但教學內容不同。如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可用一個月時間,讓學生調查了解本校的校園情況及學校周邊情況,讓新生能更早進入到新的校園生活;第一學年第二學期,可用一個月實踐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西安的某些景點,或讓學生對學校某個部門的領導進行采訪,寫出調研報告或采訪報告。
2.教學內容與方式。
教學內容和方式是實踐教學最重要的構成部分。目前國內高校在教學內容上各具特色,如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擁有一定規模、穩定的留學生數量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從入學始即可以漢語輔導的方式進行對外漢語教學實踐,在三、四年級時可直接進入留學生課堂觀摩、實習,為其今后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福建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學生三年級前在國內學習專業基礎知識,四年級時到國外進行專業教育實習、參觀訪問和社會調查。另有部分高校與海外高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為學生搭建了穩定的實踐平臺。如西安文理學院于2007年與泰國的大學合作,建立海外實習基地,每年派兩批學生前往泰國進行為期五個月的漢語教學。
總體來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內容包括如下三方面:課堂實踐、校園實踐和訓練、校外實習。
(1)課堂教學實踐
課堂教學實踐課,包括專業實踐課和技能實踐課。專業實踐課如對外漢語課堂分析、教學設計、對外漢語教學問題辯論會、試講等訓練;技能實踐課可以有書法、現代計算機基本技術操作等各種形式和內容的實踐。課堂教學實踐方便教師指導,有助于學生獲得比較扎實的職業基本技能。
(2)校園實踐訓練
校園實踐主要是課余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學校領導或某機構進行采訪,寫下采訪報告;組織學生進行中英文演講比賽、校園辯論賽等各種校園活動,既可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又可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高邏輯思維、組織論辯等能力。
(3)校外實習
根據學校的特點及其所在的地理環境,設置相應的實踐課程,如:組織學生參觀西安的名勝古跡,寫下參觀筆記;與社會上的留學生教育機構或西安其他有留學生的學校聯系,爭取學生有一至兩周留學生課堂觀摩的機會。另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當翻譯、導游積極參與其中,能獲得在學校、在課堂學習中根本得不到的東西。
(4)海外實踐
有條件的話,可開展國際教育合作項目,并建立長效的合作機制,利用“交換生”的方式,從海外選送一批學生到國內來學習漢語,由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教授,同時選送一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出國為海外學院教授漢語,提高國際化適應能力。
通過多種途徑的實踐訓練,讓學生的對外漢語教學能力或文化交流等能力得以切實提高與充分展露,凸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色。
3.課程比例。
根據學生的就業意向安排實踐課程。例如,對考研的學生,實踐課程時間應適當少于直接就業學生的時間。哪些為所有學生都必須參加的,哪些為部分學生參加的。除此之外,還應注意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比例問題。另外,設置實踐教學課程時,注意實踐教學的連貫性,在各年級均應開設不同的實踐課程,逐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指各種教學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等。由于不同教學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和達到的教學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條件不同,當然其評價方法和標準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已經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外,不少教學模式還沒有形成獨特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過程性,因此有必要增加實踐環節,使能力培養四年持續不斷,強調做中學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力量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陸儉明.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建設及其本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40(5):359-361.
[2]程棠.對外漢語教學理論與實踐關系問題綜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312.
[3]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0-19.
本文系2011年西安工業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JGY24)的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