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沛椿+申大魁
摘 要: 地理發展由來已久,自人類出現以后地理就如影隨形。西方地理教育的發展呈現出在徘徊中進步的現象,具體來說分為三部分:古代地理教育經歷了從萌芽、起源到分區域發展再到地理教育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階段,并用三個世紀完成了轉變;近代地理教育經歷了從產生到發展的階段,在促進近代地理學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現代地理學站在前人理論與實踐的高地上,開啟了關于地理教育改革的實踐。
關鍵詞: 外國 古代地理 發展歷程
地理教育的由來年深月久,只有了解地理教育的發展歷程,才能找出其發展變化的深層原因,正確把握其發展規律,從而預測其發展趨勢。西方古代地理教育的發展曾遇到一些波折。我們從著名教育學家的思想和著作并結合當時社會發展、歷史事件及政府措施等多個方面,可以總結出西方地理教育的發展軌跡。
一、古代地理教育
1.原始社會——地理教育的萌芽階段。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出于從周圍的生存環境中獲得所需生活與生產資料及與各種自然災害做斗爭的需求,開始通過多種實踐活動了解周圍的地理現象、事物和環境等。長此以往,逐漸積累了關于周圍一定的地理知識。
顯而易見,地理知識的起源很早。當時的人們為了后代的生存與發展,將這些地理知識傳承給后代。相應的,地理教育應際而生。只是在原始社會時期,因為人們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及積累的地理知識相對粗略且貧乏,甚至一些地理知識的產生伴有迷信色彩,所以這一階段的地理教育以片面的、缺乏科學性的和片段的口頭傳授為主,既沒有計劃性與系統性,又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
2.公元前10世紀前后~公元3世紀——地理教育的起源階段。
在這一階段,古埃及、中國和古希臘等古代文明中心的地理思想和著作最豐厚,其中以古代中國、古希臘和羅馬的成果最著[1]。
在公元前13世紀—前12世紀,由希臘地理學的祖師河馬所寫,由《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組成的“荷馬史詩”,堪稱西方最早的地理記述。古希臘地理學吸收埃及幾何學、兩河流域數學方面的成就,成為西方地理學發展的起源。奠基人包括: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制定了天體圓周運動的數學法則;公元前五世紀,使地理視野由巴爾干半島、愛琴海擴大到整個地中海及古代西亞和北非、最早探索歷史上的人地關系和區域界限的希羅多德;觀察和推測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的德謨克利特;最早提出圓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提出“地球是圓的”概念、創立“地球中心說”的柏拉圖及科學地證實大地球形說和劃分南北五個氣候帶的亞里士多德等。
雖然亞里士多德以后的古希臘文明進入衰落期,但是古希臘文明時期為后續羅馬帝國地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逐漸出現了專業的地理書籍。
羅馬承襲希臘文化,其文化本質具有輕理論重實際、輕形式重內容的特點。在地理志方面很有成就,代表人物有被稱為“地理學之父”的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埃拉托色尼撰寫的《大地的記載》、斯特拉波的《地理學》一書與托勒密的《大綜合論》、《地理學指南》(八卷)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地理名著。
3.公元4世紀—公元14世紀——地理教育的分區域發展階段。
相較于中國、阿拉伯等國的地理教育發展進程,歐洲等國家則出現了停歇和倒退現象。
進入中世紀后,歐洲的科學在神學的抑制下發展速度減慢甚至被扭曲和倒置。進入由基督教文化占領統治地位的“黑暗時代”,基督教寺院的學者們竭力把各種文獻資料和現實與《圣經》、《創始記》中的經典協調起來,形成以基督教世界觀為軸心的宇宙志。如:商人科斯馬斯在公元6世紀著的《基督世界地形》,試圖用地平說代替球形說。
西方中世紀地理學僅在旅游觀察和后期的一些學術研究中還算有些成績。12世紀以后,由于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來自四面八方的十字遠東軍的幸存者在戰后返回歐洲各地,帶回了大量異國的自然風光、風俗人情,大大豐富了人們的地理知識,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發展。如:居住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維京人,于公元9世紀到10世紀漂渡大西洋發現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又登上紐芬蘭島和北美大陸東北岸,他們是歐洲人中最早發現新大陸者,但是由于當時認知的限制,這一發現未得到人們的重視和注意。
作為個人旅行家的馬可·波羅算是中世紀最著名的一員,其《馬可·波羅游記》首次較為系統地向西方介紹了中國,并盛贊了東方的富庶和文明,他的旅行及游記對歐洲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歐洲尤其是北歐的一些商業學校從13世紀開始,爭先開設諸如“商業地理”、“殖民地理”等課程。自此,標志著地理教育正式進入學校,地理教育效果有了質的飛躍。
4.公元15世紀—公元18世紀——地理教育的由古轉近階段。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各國對原料的需求猛增及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等,都促進了商業和航海業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地理知識和地理教育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西歐諸國對東方航路的迫切需求催生了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這一時期,地理知識和地理教育都各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加快了地理學科獨立的步伐。
17世紀中葉以前,地理知識和歷史一起混合在一門叫作“國家學”的課程中,并未形成一個單獨的學科。17世紀末,終于在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等人的不斷努力下,地理被證實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列入西歐普通學校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
夸美紐斯的著作《大教學論》和世界上第一本地理教科書《世界圖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對學校地理教育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作為一門單獨學科在學校中出現,是地理教育發展史上一次飛躍式的發展,也是地理學科自身社會價值的一種體現。
受發展水平的限制,當時地理教材多為百科全書式或古典地方志式的,以羅列各地區地理事物和現象為主,且主要采用描述的方法,缺乏科學分析,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和學生死記硬背的注入式教學方法為主。但不可否認,其發展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產生提供了前提。endprint
二、近代地理教育
1.19世紀初—19世紀后期——近代地理教育的產生階段。
德國是近代地理學的發源地,最杰出的人物是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和卡爾·李特爾。他們為世界近代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比擬的貢獻。洪堡治學涉及地磁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等各個方面,在地理學貢獻尤大。例如:總結出自然地理學和方志學研究的一般原理、制成了世界第一幅平均等溫線圖及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等。
與洪堡同時代的大師李特爾,在相對于自然地理方面的研究而言,他更專注于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與開拓,貢獻也更突出。他確立了地理學的概念和體系,非常注重對人的研究,重視人地關系。
2.19世紀末—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教育的發展階段。
由于洪堡和李特爾的巨大影響,使德國地理學至少當時在一段時間內成為西方地理學的中心,極大地影響了近代地理學的發展。如:地理學家兼地質學家阿·彭克、人文地理學的奠基人之一拉采爾及近代地理學區域學派奠基人赫特納等著名地理學家。
赫特納一生指導了30多篇博士論文、發表過《地理學基本性質和方法》和《區域地理》等論著,稱得上是20世紀前半期德國近代地理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思想在德國地理界影響很深。
正是以上述這些地理學家為代表的眾多地理學家的努力,在促進近代地理學發展的同時,極大地促進了中學地理教育的發展,并使其進入了一個更新、更成熟的階段。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開始大量設立地理系,開始出現如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分支學科,并出現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及人文化運動,使得人文地理學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地理教育的發展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
三、當代地理教育
21世紀60年代以來,地理教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現代地理教育階段。當前,世界上掀起了規模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與其他學科一樣,地理教育出現了一系列重大變革。地理教育變革的主要動力是人類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問題、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及教育科學和地理科學的進步等。
為了解決人類當前所面臨的資源、人口、環境等方面的全球性問題[2],環境科學應運而生;在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使得地理教學手段不斷革新以適應時代潮流;大量科研成果被引入日常教學之中,促進地理教材內容更新等。
當代地理教育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教育目的更加全面。
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地理教育的廣博性與實用性在培養新型人才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的道德及美育教育。如,美國在1994年頒布的《國家地理標準:生活化的地理》中提出: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加強地理能力培養,重視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重視知識的應用及中國2011版地理課程標準中“改用區域性、綜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實踐性表述義務教育地理課程的特點,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思想性、生活性、實踐性”[3]等。
2.教學內容更新。
在教育目的的大方向指引下,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第一,教育內容的實用價值被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德國教材增加了諸如環境保護、城鄉規劃和能源供應等與當代社會和與人類未來發展有著密切的許多重大地理問題,注重與學生和社會公眾的日常生活和日后發展的聯系和中國2011版地理課程標準中繼續貫徹“構建有用、開放的課程基本理念不變”[3]等。第二,引入許多地理科學的最新研究理論。如美國教材介紹了大陸漂移與板塊構造學說、食物鏈理論、城市規劃理論等。其他國家也對教材做了很多更新和改變,加入世界觀、人口觀等觀點。第三,構建以區域地理和系統地理為主的地理教學內容體系。最主要表現在人文地理的比重在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增加,符合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聯系日益緊密的發展大趨勢。
3.人地關系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刻,理論趨于科學。
人們對人地關系的認識有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從地理環境決定論到、生產關系決定論再到最后的可持續發展理論。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人地關系的主導理論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而發生了重大轉變。
4.地理教材結構更加新穎。
地理教材內容的更新隨之引起教材結構的變革。世界各國地理教材趨于重視教材的智力、品德等方面的隱性結構,而在顯形方面趨向于文字與圖像兩種方法并重。很多國家都力求凡是學生可以自學的,只需啟發思考的,則配適當練習作業;凡能用圖像能較好表現的地理教學內容,則不在課文中重復;作業做到圖文并茂,課本做到色彩豐富、類型多樣,有照片、專門地圖、歸納性表格、統計圖表、遙感圖像、大比例尺圖等,且所占比例可與文字相比擬。甚至有些國家例如法國中學九年級《地理》教材中,圖像所占篇幅還要多于文字。
5.地理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現代化。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強調“鼓勵學生采用質疑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習”,要求由“師傳生受”向“師導生學”轉變,同時,對地理教材提出了建設“高質量的教和學的材料”的要求,并且要更多地體現由“教材”向“學材”的轉變。
同時,現在地理課堂的教學手段趨于多樣化,不止使用幻燈機、錄像機或衛星圖片,還利用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甚至現在很多學校都建設有自己的地理專用多媒體教室等。
四、結語
西方的地理教育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又曲折的過程。古代地理教育從最開始的萌芽,到后來逐步被確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再到更加細致的學科分化;近代地理教育發展從以自然地理為主到自然、人文共同發展并且創設一門新的學科——景觀生態學;當代地理教育發展從環境決定論到生產關系決定論再到后來的可持續發展論,都經歷了漫長且不易的發展階段。
西方地理教育是質樸的、啟迪的和經驗的,它在不斷的發展中得到修正、發展、進步,通過自己的改變而影響整個世界的地理教育。傳播思想、教化世人、啟迪智慧,為今后地理教育發展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促進地理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杰弗里·馬丁,著.成一農,王雪梅,譯.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學思想史第4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國地理學會,編.地理學發展方略和理論建設——世紀之初的回顧與展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71-88.
[3]申大魁.《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與實驗稿比較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148-1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