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背景下的藝術設計形態因為新媒體的增生而顯的愈發繁榮,而藝術語言與設計技巧新形態的出現為設計師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這樣的媒介轉換并沒有否定既有的設計形態,反而帶來了更加強烈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為我們帶來了新的研究課題與設計方法。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化;跨界
一、新媒體帶來的設計語言轉向
現今已經是一個新媒體集體發聲的時代,解決受眾與創作者之間的溝通問題已經愈發的困難。與過去藝術設計表現形態不同,新媒體加強了自身作為傳播媒介功能的同時,也扮演了主動推進受眾觀感的角色。創作者需要借助媒介改變創作,受眾需要媒介改變閱讀方式。當媒介自身既成為主體又成為客體的時候,將設計師視為美工的做法以及設計師與藝術家區別看待等問題都將受到人們的質疑。我們從廣義的角度去思考,正是因為新媒體的出現使得我們當前的藝術設計體系變得越發復雜。在文本、聲音以及動態的視覺圖像被數字化新媒介融合的時候,就會出現一種新穎的設計形態,即“聲”“畫”結合的全方位、全立體、全維度的設計形式。這種設計語言主要是利用虛擬技術、影像技術、動畫技術、光電等。本質上講是從動態視覺觀念出發的新媒體設計形態,這種設計形態將圖像文字、聲音和互動融為一體,于此同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包容性,正是因為數字媒體技術所具有的開放性、兼容性、瞬時性這些特征傳遞出了人們對于視覺語言的依賴并不是單純的去理解它所表達的含義,更多的是感知其所存在的設計語境,也就是當下人們經常提到的沉浸式設計。在設計本體中我們需要做的事情是“破壞”而不是“復原”,因為視覺對象并不單純的是信息和大眾文化的媒介,更需要感官上的直接性,這正是傳統設計媒介所望塵莫及的視覺沖擊力與表現力。同時新媒介也不需要考慮工藝技術,動態海報的出現就是中國當代設計師在設計中對新媒體的嘗試。與此同時,作為設計藝術創作者與研究者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任何媒介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性。新媒體的設計呈現傳播方式相比傳統設計藝術具體來說有三個大方面的優勢:第一,對于人的感官刺激大于之前的形式;第二,傳播形式更加的多元化與復雜化,使傳統載體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第三,自媒體時代加快了傳播速度。
二、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設計形態與傳播
新媒體藝術設計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主要是指運用錄像、計算機、視頻、裝置等綜合媒體為表現手段,以電子、光學等科技為基礎,特別是使用信息科技與網絡技術為基本語言的設計藝術,其基本的設計形態我們可以歸納為五項特征,交互性,直接性,綜合性,敘事性,沉浸性。作為科學和設計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數字媒體是開放的、瞬時的、跨學科的設計藝術,數字媒體藝術是虛擬圖像與現實世界的重組。毋庸置疑的是,從20世紀后期,人類已經從以閱讀作為接受外部信息的主要方式,轉變為以看和聽為主。數字技術和媒介的空前發展重新塑造了人們的感性認識,同時也使藝術設計產生了新的形態變化。單一的傳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受眾的感知需求,藝術感受的形式已經從單一的觸覺逐漸的走向了綜合化與多維化。毫無疑問,我們的時代已經“超越了視覺階段從而達到了多種媒體的綜合感覺時期,跨界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媒體藝術以其快速的傳播方式充斥著人們的思想,連同其前所未有的參與性和互動性,給當代藝術和當代視覺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力。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需要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協同合作,互動性的不斷提升同時也帶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感覺。當代藝術設計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大眾文化和商業邏輯對文化領域的滲透,大眾與藝術的矛盾在逐漸繁榮的新媒體時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新媒體藝術正是憑借現代化的媒體手段,突破了以往藝術單一的傳遞方式,營造出多重感官的情境和氛圍,從而使其所呈現出的藝術效果很輕易地使觀眾沉浸其中。
三、新媒體藝術設計中的跨界融合
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其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同點只有一個,那就是用戶經由和作品之間的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響、造型、甚至意義。其次,新媒體藝術設計是科技與藝術碰撞出的火花,它具有的新穎性與前瞻性不容置疑,甚至可以說它也是當今最具生命力和發展潛力的設計形態。從事新媒體設計方向的設計師以獨特的高敏感與技術性為社會帶來了更加強烈的感官刺激。數字媒體科技為設計師帶來了更加廣維度的創作空間。隨著數字媒介功能的增強,從視覺、聽覺、觸覺、虛擬現實等各種交互形式融合在一起用更加強烈的視覺表現力塑造出更加具有符號化、情景化、人性化、等特點,而科技也為我們超自然的想象提供了實現的條件。新媒體藝術設計正在打破時空局限,走向更加多樣化的組合傳播、交叉運用和資源整合,不斷的創造著視覺與商業化的雙重奇跡。
即使盡管有這種那種的限制存在但設計學科與科學技術的融合已經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科技為新媒體設計提供了更加強烈的視覺表現形式與生命力。
結語
20世紀以來,具有開拓精神的設計師們進行了各種勇敢的探索,科技的發展無疑給這種探索注入了一針強心劑。當今藝術的發展已經不再獨立于技術的進步,科技為設計師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媒介,擴展了藝術的表現領域,實現了以往藝術難以實現的美學追求和審美體驗。這種技術為藝術帶來的突破集中體現在新媒體藝術上。震撼與沉浸感、人與人與機器之間的交互、非線性以及非物質性的體驗構成了新媒體藝術的審美心理特征,使之區別于以往的設計形態,滿足了當代的審美訴求。
參考文獻:
[1]阿萊斯·艾爾雅維茨著,胡菊蘭、張云鵬譯.圖像時代[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童芳編著.新媒體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王利敏、吳學夫.數字化與現代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張子楊(1989.03)男,漢族,陜西咸陽人,現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動漫藝術研究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與動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