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摘? 要:瀟賀古道是一條溝通中原和嶺南的重要通道,通過該古道南遷漢民把中原傳統文化帶入富川瑤鄉。風水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傳統美學等理念,南遷的漢人根據區域地理特色,因地制宜地將風水理念折射在富川古村落建筑中,從選址、水系、圖案等方面形成了富川古村落建筑的良好風水格局。
關鍵詞:古道;風水文化;選址;水系;圖案
[中圖分類號]:K92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3--02
一、風水文化傳播背景
富川位于廣西的東北方向,隋唐之前,瀟賀古道是由中原抵達嶺南地區的必經之路,在軍事戰爭及經濟貿易上具有不可磨滅的戰略意義。這一時期大量的漢族人遷移至富川,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漢文化,漢文化的涌入沖擊了當地的土著文化,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隨之,富川土著民族逐漸漢化,村落建筑形態、民居生活特征等逐漸“民系化”,并形成其特色的地域文化。隨著歷史的推進,瀟賀古道原有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從古道途經的富川古村落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們利用風水學理論對村落建筑的布局和規劃。以富川秀水為例,其圍繞著秀峰、靈山、青龍山、東頭山和雞嘴山而建,北臨南嶺余脈,周圍伴有秀水河,從整個布局來看秀水村似如一個太極八卦,其有著極佳的選址格局及朝向。又如富川福溪村落,村寨選址在瀟賀古道上,方位坐東向西,形成震兌卦,按風水學的理論采取“擇吉而居”、“人、財兩旺”的布局,并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指導,以自然山水作為天然屏障。
二、風水文化的發展
秦漢時,風水理論處于形成的初期階段,這時出現了自然哲學。在陰陽學、五行、天干地支及它們相生相克理論的指導下,論述風水方位為內容的《堪輿金匱》以及以風水論房舍選址和規劃為內容的《宮宅地形》等兩大著作的出現,促使了風水思想系統的形成。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興起,風水思想上出現了以論山川地脈為主的“形法”和以論地形藏氣為主的“理氣”兩個派別。“形法”及“理氣”這兩派別的代表著作分別有《管氏地理指蒙》、《葬書》,這兩部著作對風水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影響著后世風水理論發展,標志著風水文化體系已形成。
唐宋時期,是風水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此時,風水文化系統已經定型。這一期,風水文化系統的定型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出現了袁天罡、李淳風、蔡元定等有建樹的風水大師,并出現《舊唐書·經籍志》、《五姓宅經》為代表的大量風水典籍;第二,風水思想融入了儒道佛理念。道家的陰陽、八卦等成為風水思想依據,儒家的“三綱五常”規范著風水思想的內容,佛家的“吉兇占卜”、“因果報應”等影響著風水中的吉兇觀。風水思想與儒道佛三教理念的結合,豐富了風水思想系統的內容,促進了其發展。隨著風水文化的定型,風水理論被大量地用于建筑實踐。
三、風水文化在瀟賀古道富川境內的傳播
富川建筑有湘贛式及平地瑤兩大類,其中湘贛式主要分布在富川瀟賀古道區域,因靠近古道該地建筑受漢文化影響,人們生活方式也逐漸接近漢族習慣,形成以宗族關系為單位的村寨;而平地瑤分布在遠離古道的區域,居住人群以瑤族為主。
漢族風水文化能在富川瀟賀古道區域得以傳播源于以下方面,第一,當地文化經濟發展緩慢,外來文化為其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第二,富川境內地貌環境,為風水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空間。第三,南遷漢民為滿足其宗族的生存與延續的需求,非常重視風水文化在當地的融入。其中到目前原有雛形保存比較完整的古村落有,始建于宋紹定年間(1228-1233年)的深坡古村;始建于北宋(1101年)年間的秀水古村;始建于宋真宗(998年)年福溪古村等等。
四、風水文化傳播在瀟賀古道富川古村落建筑中的顯現
(一)選址
漢族風水文化的在富川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傳播首先體現在村落的選址和布局上。綿延山脈為風水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地理條件,風水思想講究村落應“依山”、“環水”、“面屏”。富川福溪村有福溪泉繞村寨而流,村寨后方有主峰,主峰左右又有左輔右弼的山,山上布滿茂密的植被,形成了“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格局。富川古村落建筑選址,主要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尋山
首先,村落建筑規劃要有良好的山勢條件,既要求三面環山,又要求前面有遠山,這在風水學上叫做察砂。此外,山的東面及南面為陽面,西面及北面為陰面,按照風水文化的思想,宅子應根據山勢變化,選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這在風水學上講叫做覓龍。這樣布局從居住環境角度講,有利于村落建筑采光以及阻擋北來的寒冷氣流。
2.觀水
風水學上講究 “觀水”、“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也就是說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兇地。富川村寨建筑選址布置在流水環抱的一面,該面經河水洗禮而逐漸淤積,使地面面積逐漸增加。對于水勢,來水要旺而去水要緩,這樣便于聚財。秀水是富川第二大河流,由石鼓、鳥源、黃沙三條河匯聚而成,因而形成“一江春水向北流”的景觀,秀水古村落圍繞秀水河擇吉而居。
(二)水系
1.水口設置
“水”,在風水上具有聚財、斂財之意,“水口”則是指村寨河流的入口處以及出口處。風水上強調“水口緊鎖”,水入口之處寬大,水出口處收閉,以便財氣不外漏。富川村寨常采用兩山夾勢,或者人造橋、水、林的方式來鎖住水口,即形成“兩山夾峙”的布局。富川境內一些自然村落的河道上建有風雨橋,風雨橋除了具備交通,休息、躲風避雨等功能之外,具有“鎖住水口”,聚財之意,防止風水福氣隨波逐流,橋在設計時候都會置有鎮橋護寨的神龕,現存比較完整的風雨橋有,錦橋風雨橋、鐘靈風雨橋、登瀛風雨橋等。
2.水系改造
風水文化對富川古村落建筑總體規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古村落水系改造方面。富川古村落制定了較細致的水系構架,貫穿在個自然村的街道以蔭地脈,養真氣。富川各自然村街道與小巷多有連接貫通,小巷兩側住宅大多設有水渠,讓河水穿村進入水渠,使河水經過門前悠悠而過。“五馬掃槽景色鮮,溪水長清擁宅前”則是對富川福溪村的真實寫照;深坡街三面環山,有發源于石巖廟的泉水穿村而過。
(三)風水圖案
富川古村落根據風水理念,在村落規劃中,建筑上常出現一些圖案如下:
1、八卦圖
易學對建筑影響也體現在多層面,其隨著南遷風潮融合到各少數民族之中,在富川古村落建筑中常見八卦圖置于門檻之處。所謂八卦是指八組符號的集合,《易經·系辭傳》中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八卦反映了一種陰陽論的宇宙觀,他們指導人們認識自然現象,并將這種認識運用到社會活動中,特別是建筑領域。富川古村落許多建筑根據風水中的陰陽論將不同掛名符號畫置于門檻上方,以呈現地吉之象,滿足人們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安居樂業的愿望。
2、吉祥納瑞圖
富川古村落建筑裝飾精細,反映了中原文化和嶺南民族文化建設風格,具有“瑤式漢風”特色。裝飾題材選擇上注重精神的安慰和寄托,依照風水理念,裝飾紋樣多體現出吉祥納瑞、五谷豐登、平安富貴、多子多福等象征之意。富川古村落建筑中裝飾紋樣多存在于窗扇、門扇、門墩、柱礎等位置。常見的紋樣主要有以下幾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植物紋樣,如“梅蘭竹菊”、 “松”、“蓮花”等;具有特定寓意的動物圖案,如 “喜鵲”、“蝙蝠”等;具有長壽連綿之意的“卐”萬字紋。
本文從風水文化的傳播角度出發,對富川古村落建筑格局進行了研究。有助于傳承和保護瀟賀古道廣西陸段古村落建筑文化,彰顯古代村落建筑選址、水系以及圖案中所蘊含文化要素,使傳統理念和地方民族特色得以傳承。同時,有助于促進沿線政府制定和完善古村落建筑保護的政策,做好該區域古村落建筑形態、格局、肌理、水口、雕刻等傳統文化的統一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
參考文獻:
[1]韋浩明.秦漢時期的“瀟賀古道”[J].《廣西梧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3:第 86 頁.
[2]葛劍雄? 曹樹基?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 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第 75 頁.
[3]漢寶德. 風水與環境[M].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4]龍慶忠.《中國建筑與中華民族》[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