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摘 要:作為跨文化的翻譯活動,是不同文化間進行交流的重要手段,這種交流的根本在于不同語言所表達的意義的共性,也就是翻譯中的可譯性。然而這種共性越小,信息交流的不暢就會更強,也就是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問題。
翻譯作為文化溝通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推動了文化大融合,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些交流活動的開展不僅增加了語言的影響與滲透程度,同時也提高了人們對異質語言文化的接受空間,也就是增加了語言的可譯性。本文從可譯性的定義以及可譯性前提和可譯性的限度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可譯性
可譯性指的是不同語言中,語言所傳遞的信息的可接受度。可譯性從根本上來說并不是指某種語言和另外一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指語言中所呈現的文體風格、文化背景等信息能否通過語言表達準確順暢的傳遞出來。在可譯性問題國內外許多專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但是語言在本質上具有統一性是能夠進行翻譯活動的前提,而語言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有具有獨特性,這又限制了可譯性的范圍。
二、可譯性的前提
可譯性的前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解釋。首先,不同語言使用者他們具有共同的生理與心理語言特征。也就是,不同語言的使用者在語言的基本表達概念上要有一致性,不能超出人類在生理與心理機能所允許的范圍。而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在語言習得的生理和心理的局限性就使得人們只能以數量有限的表達相同所指的語法結構類型來闡述意義并進行溝通和交流。當然,共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使人類具有潛在的習得一門或數門語言的能力。可見,人類在生理與心理上的這些共性為語言的可譯性提供了物質基礎。
其次,在語言功能基礎上具有共性。德國語言學家布勒將語言的功能分為以下三種:表情、表述、呼吁。紐馬克對布勒的分類進行了改進,將語言功能也分為三類:表情、信息、呼吁。由此可見,不管怎樣分類,語言的基本功能都是相同的,即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相互之間表達感情、溝通信息的需要。正因為語言功能的相似性,各民族人們之間才能進行交流與合作。
最后,語言與文化歷來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關系。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因此,文化的傳播必然要受到語言的制約。另一方面,文化的傳播推動語言的發展,帶來新的詞語與表達方式。語言之間詞匯的相互借用成為趨勢, 語言是文化融合過程中最活躍的領域,語言不斷得到豐富,從而提高了語言的可譯性。
三、可譯性限度
語言的可譯性是共性表征,也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語言的可譯性是有限的。英國翻譯理論家卡特福德從語言與文化兩個角度分析了可譯性的限度。
可譯性語言上的限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世界上任何兩種語言的拼寫系統、音韻系統都各不相同,詞匯形態上的特異性是影響可譯性的重要因素。利用一種語言在字形、字意及構詞方式上的特點創造的文字游戲是很難譯為其他文字的,其中的樂趣也很難為使用另一種語言的人所體會。其次,在句法上的限度是體現在句子之間關聯的方式的不同,也就是不同的語言中的句法結構春在巨大的差異,這也會給翻譯活動帶來挑戰。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主要通過虛詞、不變的詞根、不同的語序來表示語法關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具有明顯的屈折變化。這樣,不可避免會遇到可譯性的限度。最后,使用語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交流,因此語義是翻譯活動的根本性要務。然而,翻譯所面對的不是共性語言,而是具有個性化的言語,語義可譯性限度恰恰就出現在這個領域。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不同語言在描述具有普遍意義的事物時,其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在內涵與外延上也存在巨大差異。從客觀方面來講,各個國家在地理條件、宗教信仰、歷史傳統、政治制度、經濟結構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點,這些差異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上,導致某些語言出現概念和相關詞匯的空缺,繼而造成語義可譯性限度。從主觀方面來講,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由于年齡、性別、性格特點、文化素養、社會地位的不同,在表達思想時也會體現各自的特點,由此所造成的語義可譯性限度就更加明顯。
文化因素造成的可譯性限度包括以下幾個類別。某些詞匯是源語文化所特有的,當把這些詞匯翻譯為譯入語時,就會出現文化詞匯空缺的現象。然而,經過一段后,這些詞匯會通過接納、消化和推廣而進入譯入語。所以,這種情況下的可譯性限度是暫時的。其次,源語使用某個詞匯來記錄該語言民族的特殊事物,一段時間后,這個詞匯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而原來的意義卻不再被使用,即發生了文化詞匯的轉義。最后,源語與譯入語對同一事物都有相應的指稱詞,但兩種語言卻對該事物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與聯想意義。例如,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吉祥、高貴的動物,而在英語文化中卻是妖魔鬼怪的代名詞;數字13在英語文化中非常不吉利,而在漢語中卻沒有這種含義。
四、結語
語言之間的可譯性決定了文化之間交流與溝通的程度。語言之間的共性是可譯性的重要基礎,而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量越大,其可譯性限度也就越大。
參考文獻:
[1]李硯霞.英漢語音結構文字差異與不可譯性[J].中國教師,2007,(2).
[2]劉瑩.英漢語篇差異化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1,(8).
[3]張愛琳,張愛文.論英漢思維方式差異[J].重慶大學學報,2016,(1).
[4]周建坤.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兼容與拒絕[J].語文學刊,2007,(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