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培紅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這門學科越來越被重視,人們也十分關注語文的教學方式,要想更好地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采用童話教學模式進行該小學語文教學,運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當中的知識,充分理解知識,同時還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道理。這篇文章就針對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模式應用進行了具體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童話教學模式 應用
新課標改革中明確提出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運用童話教學模式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能夠很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還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運用童話故事模式進行教學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童話教學模式可以避免傳統教學方式中的許多問題,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這種教學模式值得廣泛運用。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概述
說到童話教學模式,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能夠通過講述一些童話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通過在課堂上根據講課內容穿插一些簡單明了的童話故事,能夠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教師還可以直接通過故事內容來代替講課的內容,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讓學生能夠從故事中學習更多的知識,感悟更多的人生道理。童話教學模式是一種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化繁為簡的一種教學模式,幾乎所有的童話作品都具有生動活潑的語言,故事也更富有感情色彩,人物特點鮮明,同時童話故事的敘述方式大多都是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進行敘述,直接論述主題,并且有緊湊的故事結構,有簡單的線索,分明的層次,學生理解起來也更加的容易,能夠滿足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對語文知識的需要[1],豐富學生的想象,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影響,童話教學模式值得被廣泛的推廣運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童話教學的應用及意義
(一)發揮童話效應,提高學習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成功的教學不能是強制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對認識事物,探求真理具有迫切的欲望。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比較特殊,他們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程度有限,再加上語文這門學科相比較其他學科來說更為枯燥,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就要想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太陽》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在上課之前向學生講述《后羿射日》這一童話故事,講述這一童話故事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提高學習質量[2]。
(二)重視童話內涵,提高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但是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在教學過程當中培養學生的思想以及情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培養學生優秀的精神品質,所以教師就要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教授學生課文中更深刻的內容,例如在學習《誠實與信任》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向學生講述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是要誠實守信,告訴學生要養成誠實守信、厚德載物等高尚的品德,還可以進行深入的講述,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述《匹諾曹》這一童話故事,告訴學生誠信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說謊不但會傷害到自己,同時也會傷害到其他人,向學生講述《匹諾曹》這一童話故事能夠加深學生對“誠信”的認知,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培養童話思維,開展童話創作
教師進行語文教學不但要注重向學生講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童話思維,讓學生進行童話創作,例如在學習《鳥兒的偵查報告》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童話創作,這樣不但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同時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更投入的進行語文學習。
(四)組織童話實踐,加深教材理解
采用童話教學模式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教師不能只注重形式,還要組織童話實踐,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葉公好龍》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童話實踐,可以安排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實踐表演,這也是童話教學模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進行實踐表演能夠很大程度的增添語文課堂的活力,學生還可以對故事進行合理的改變,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同時能夠讓學生更充分的理解課文。
【結 語】
綜上所述,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比較特殊,他們活潑好動,并且有著很強的好奇心,而語文這門學科相對于其他的學科來說比較枯燥,如果沒有良好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話,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童話教學模式”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用在小學語文當中有著很好的教學效果,不但能夠營造活潑愉快的語文課堂氛圍,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倪丹璇.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思維創新【J】.學周刊,2016(33)
【2】王志祥.淺析童話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教研),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