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玉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在課堂上,所有的教師都希望學生能夠盡可能多地接受自己所傳授的知識。而為了實現這一愿望,教師們都會想方設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出優質、高效的課堂呢?我認為,非“實在課堂”莫屬。
一、用通俗的比喻來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就常常引用一些比喻來突破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快速理解且印象深刻。例如教學“乘法分配率”時,用字母表示公式是“(a+b)×c=a×c+b×c”,但在實際計算時,許多學生都寫成“(a+b)×c=a+b×c”或“(a+b)×c=a×c+b”,為了讓學生記住公式,不再犯這樣的錯誤,教學時,我跟學生打比方說:“在這道公式中,‘a相當于你的媽媽,‘b相當于你的爸爸,‘c就是可愛的你,‘(a+b)×c就是‘你的爸爸、媽媽都愛你,‘a×c+b×c就是‘媽媽愛你,爸爸也愛你?!闭f法不一樣,但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計算時自然就不會出錯了。
二、用“小訣竅”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習信心
小學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體,所有的教學工作都是圍繞著小學生來進行的,但是由于小學生自身年齡小,心理思維不成熟,對數學學習認知不夠,在日常教學中,我常常會在不偏離教材的基礎上,總結出一些“小訣竅”教給學生,讓他們輕輕松松就能掌握新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民幣兌換”這一課時,課本中介紹的匯率都是1外幣兌換人民幣多少元,這可以用“外幣×匯率=人民幣,人民幣÷匯率=外幣”進行計算,但當遇到題目給出的已知條件是1元人民幣兌換多少外幣這樣的題時,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跟學生分析,大多數學生都聽得一頭霧水,那怎么辦呢?經過研究,我發現如果求的是匯率中帶“1”的那個幣種的話都要用除法,如題目中出現“1元人民幣兌換0.1545美元”,那求美元兌換人民幣的話就要用除法,反之,如果求人民幣兌換美元就要用乘法。
三、用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組織數學活動是一種“百試百靈”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在引入新課前,我先給孩子們講了“朝三暮四”的故事: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喜歡馴猴子的人,家里養了一群猴子。養猴人每天細心喂養猴子,精心訓練它們,因為和它們整天在一起,所以互相都很了解。猴子很喜歡吃栗子,可是這一年偏偏栗子的收成不好,養猴人就對猴子們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栗子,晚上給你們四顆栗子,怎么樣?”猴子們一聽生起氣來,噘著嘴、瞪著眼,一會又齜牙咧嘴地亂叫起來。養猴人見猴子不高興了,怕它們不聽訓練,于是又改口說:“那么就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給三顆,這樣行吧?”猴子一聽早上從三顆增加到四顆,以為增加了栗子,于是高興起來,蹦蹦跳跳地圍住養猴人?!肮?!”我剛講完,學生就笑了起來。于是我進一步問他們:“你們笑什么呢?”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早上三顆栗子,晚上四顆栗子,一天是七顆栗子,而早上四顆栗子,晚上三顆栗子,一天還是七顆栗子,猴子被養猴人騙了。”此時,我板書“3+4=4+3”并揭示課題“加法交換律”,水到渠成。接著,我讓學生比賽寫類似于“3+4=4+3”這樣的算式,在一分鐘內,看誰寫得多。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歸納出“加法交換律”。在鞏固練習階段,我又讓學生同桌之間運用加法交換律互相出題、做題,互相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大家學得不亦樂乎。
四、讓學生的思維在“質疑、釋疑”中擦出火花
疑,是思維的開端,有疑,才能促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去探索、去打開智慧的大門;善問,正反映了學生本身的學習在深入,智能在發展。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時,我引導學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進行割補,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有一位學生好奇地提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跟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有什么聯系嗎?”面對這樣一個有價值的質疑,我沒有急于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們進行小組討論。經過一場熱烈的討論后,有學生興奮地舉起了小手:當梯形的上底為0時,其實就是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也可以表示為“(0+下底)×高÷2”。多么了不起的發現?。⊥ㄟ^質疑、釋疑,學生們不僅掌握了梯形、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而且深刻理解了平面直線圖形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責任編輯王思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