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欣榮
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會發現,一節課下來,教師講得很累,學生也學得很疲憊,而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這種“高耗付出,低效回報”的數學課堂目前很普遍。因此,轉變教學方式,教會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學法指導和實踐是當前數學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轉變數學教學方式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極有效的手段。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有利于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這個內容時,我先準備好一元以內各種面值的錢和學習用具,一上課,我就故作神秘地說:“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不講課,而是玩一個有趣的購物游戲。”上數學課玩游戲?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來,個個伸長脖子好奇地盯著我。這時,我拿出各種面值的錢,問:“這是什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錢!”“你們認識這些錢嗎?它們相互之間有什么關系?平時用它們買過什么?”我趁勢問他們。隨后就在孩子們興致勃勃的狀態下引導他們認識到這是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它們分為元、角、分,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接著,為了深化認識,我沒有過多地講授,而是采用孩子們既熟悉又感興趣的購物游戲。通過小組合作的模擬購物,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正確地認識了元、角、分和它們之間的進率關系,并能準確地應用,從而達到樂學、會學。
二、精講教學,引領助推
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摒棄“一講到底”的教法,實施精講教學。精講,是指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選擇教學內容中的重點知識、學生難以理解的共性問題,精心設計、追根求源、透徹剖析,力求講得精確、精煉、精彩。在教學中,我們要主動轉變角色,大膽放手,相信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知識的探索者。而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和助手,只講思路、講方法,引領他們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遇到疑難問題時助一把力,讓他們學得更快、更好。例如,在教學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沒有喋喋不休地講解,而是直接拋出兩個核心問題:1.分母不同的兩個分數,能不能直接相加減?2.不能直接計算,你能轉化成學過的知識來計算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最后很快得出這樣的結論:異分母分數由于分數單位不同,要先通分,轉化為同分母分數再計算。不到半節課,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就一一落實了。實踐證明,越是簡潔的教學語言,越有利于保持學生聽課的興趣,課堂效率也相應較高。
三、鼓勵質疑,誘導思維
教師要善于設疑,創設問題情境,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不盲從、不唯書、不唯師,大膽提出問題,善于質疑。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學習了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足球8個,籃球16個,______?”并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足球和籃球一共多少個?”“籃球比足球多幾個?”“足球比籃球少幾個?”“籃球的個數是足球的幾倍?”“再拿來幾個足球就與籃球一樣多?”等問題,短短幾分鐘,沒有經過教師任何提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得出了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四、借助媒體,巧解疑難
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在突破教學難點的時候,媒體教學能夠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起到其他教學手段無法代替的作用。例如教學 “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的方法這一重點,我先在電腦上畫好一個圓,接著把這個圓分割成相等的32份,然后通過動畫平均分成兩份后交錯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讓學生自己感覺并最后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么?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么有關?有了直觀、具體的圖像演示,學生很快就發現長方形的長等于圓周長的一半,長方形的寬等于圓的半徑,從而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輕而易舉地掌握了知識,解開了心中的疑惑,這課的重難點也隨之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王思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