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亞羨
摘 要:本文從對農村英語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要求,并結合講授內容、上課過程、教學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思考,并且提出一些針對農村初中學生特點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的目標和策略。
關鍵詞:教師;學生;講授內容;上課過程;教學方法
一、教師
教師不僅是學生的師表,更是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傳播者。因此,教師要恪守師德,嚴于律己,處處做學生的表率。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嚴謹的作風、敬業的精神是贏得學生真誠的敬仰與愛戴,并在學生心中樹立威望的基礎。教師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要具備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教育知識,又要有扎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就需不斷充電,廣泛獵取跨學科的知識,教師的博學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教師除了師德、知識的感染外,師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窗戶的鑰匙,是教師智慧和教學藝術的重要源泉。當今現狀,大部分學生屬于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在品德、行為習慣上的欠缺較為突出,表現為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他人,不合群,內心脆弱,自尊心又強等,盡管學生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教師必需謹記學生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成長,在教育思想上,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生,尊敬學生的人格,保護其自尊心,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和藹可親,熱情鼓勵,即尊重理解又嚴格要求,分析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平等地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不同智力和能力的學生,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在教學上,分層教學,教態自然親切,語言準確,幽默,教技多樣巧妙,教師心態一定要充滿激情,以認真負責、熱情投入的態度上好每節課,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德育滲透,才能使學生明白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以及培養學生吃苦耐學的毅力,成為適應時代需求的有用人才。
二、學生
農村學生學英語的場所主要是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吸收知識是學好英語的關鍵。教師在課堂上要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態,通過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辨別其真實含義,為采取課堂措施提供依據。如一手托頭,眼皮耷拉,意味著無心聽講想睡覺,眼睛東張西望沒有跟著老師移動,坐得東倒西歪目光呆滯,表示上課心不在焉或者累了,教師要做出得當的引導,及時有效的制止才能讓學生把課堂上的時間最大限度地用來學習。同時教師也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方法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眼、動耳、動手,使他們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三、講授內容
緊扣教材,豐富內容。仁愛版涉及的話題廣泛,體裁豐富多樣,活動設計多樣,還有教材具有趣味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更好的滿足學習者的要求。教師課前備課應將所教內容進行仔細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及相關內容還有所教學生的學習狀況重新設計,選擇適合學生能力水平的內容。
大部分農村學生學英語都較辛苦、基礎差,沒有應用英語的環境等,所學知識難點較多,精心選取內容利用教材有創造性進行教學設計,做到教學重點突出,難點化易,課堂教學容量和難度一定要適合學生水平,這是我始終堅持的一個備課原則,現在有了多媒體教具也給學生和老師提供了更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
四、上課過程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教材的編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仁愛版英語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活動設計的多樣性能夠較好地引起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便可充分利用教材設計的多樣性來呈現新的課堂模式,體現“以學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實現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在這里,“動”是指主動、行動、參與、實踐,而不是盲動,雜亂無章地動。更為關鍵,教師的工作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創設一定的教學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應講究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和合理性。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習慣,本人常常使用:復習——呈現新知識——操練(新知識)——鞏固——小結本節課重難點內容。各個步驟的實踐分配可靈活調整,但各個環節的過渡要自然連貫。在復習相關知識后導入新知識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備好導入學案,這是引起學生對這堂課有效學習的關鍵。
五、教學方法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采用什么教學方法,往往取決于教師對所教學科的認識。將英語課視為純知識課的教師,不管教什么內容,往往采用語法、詞句翻譯法,課堂上講得多,學生練得少,注重了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能力的運用和培養。造成學生的“啞巴英語”想象,學生就會厭學。
(一)、教師要重視“精講多練”,農村中學的英語學困生會較多,一節課內容講得太多,學生掌握不了,“精講”也不是講得少就好,而是所講的內容是精心挑選的課中的重點難點,講解時要語言簡明扼要,一語中的,通俗易懂,化難為易。“多練”更不是題海戰術,或者只是機械操練而已,“多練”指在練習的內容需要有針對性的前提下,數量上要“多”,內容上要“廣”,方法上要“巧”,在課堂操練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機械操練,歸納聯想的技能操練相結合,多設計符合內容要點的操練方式,除課堂上操練,還要與課外相聯系,這樣才能與“精講”相得益彰,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要趣味濃
農村初中學生英語知識底子薄,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盡可能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有新鮮感。如筆者教“in”這個介詞表示穿戴的用法時,平時不穿紅裙子,那天,特意穿了一條紅色的長裙,一走進教室,學生就覺得好奇,好幾個學生就會問老師今天怎么穿紅裙子,像新娘子,當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我的衣服上,我就抓住機會,指著裙子用英語說:“A dress ”.“A red dress”.“In the red dress”.“The teacher in the red dress ”.還讓學生戴帽子,眼鏡,花,等等學習這一短語的運用,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和較深的印象掌握了這一短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在情境中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J]中小學英語教學2010.第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