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源
摘 要:近年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國學教育也持續升溫,推進高中國學教育水平,不僅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人文素養,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目前高中國學教育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重視國學學習,并從多個方面進行學習,從而能夠提高我們的學習水平,提高整體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化;傳承
一、國學與國學教育
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包括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理學、倫理學、禮俗學及中醫學、農學、術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建筑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現代漢語詞典》亦有相應定義,但比較籠統模糊。季羨林先生主張的“大國學”更概括、更容易理解:“國學就是中國的學問、傳統文化。”
國學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國學教育就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沖擊的一次捍衛!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在地球“變小”、信息爆炸的今天,國學教育不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動態文化傳承和發展。
二、高中語文中的“國學熱”
高中語文教材的選文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我國古代優秀的文化經典和國學名著,人文色彩濃厚,內涵豐富,著力于構筑學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如求學之道版塊中的《勸學》和《師說》旨在啟迪文化和內心,開展思賢教育。《燭之武退秦師》和《諫太宗十思疏》等經典名著,一方面能加強學生的文言功底,熏陶其文學素養和底蘊,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先賢,感悟修身齊家治國之道,鍛煉意志品質,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和人生信仰。《論語》、《詩經》、《楚辭》、《離騷》等作品,涵蓋了我國流傳千古的優秀詩詞歌賦。《琵琶行》、《蜀道難》、《蘭亭集序》等這些文質兼美的文學典范,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語言審美能力,也緊跟時代發展的要求,能使我們在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提升,弘揚了積極正能量,散發著璀璨的人文關懷內涵。
三、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國學文化傳承
(一)誦讀為主,提升感性認知
古詩詞講究音律,平仄錯落有致,長短句交替,駢散結合,我們在誦讀過程中,要大聲吟誦,讀出抑揚,讀出輕重,讀出情感,讀出舒緩,讀出境界,在誦讀中領略古詩詞中的情感,體會古詩詞音韻特色。在課堂反復誦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感受古詩詞審美表現力,提高我們駕馭語言的技巧和能力,豐富學生語言素養和文化底蘊,在國學教育的熏陶下,提升感性認知,培養學生高尚道德情操,養成審美情趣。
如,《離騷》作為一首愛國抒情長詩,節選了詩人屈原表白心志、抒發情感內容,充分表現出屈原不屈品質和正直人格,學生在誦讀中,富有感染力。加上節選內容的騷體詩形式,我們對屈原有一定的隔膜感。在課堂上網卡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反復品讀,沉浸其中,理解詩詞內涵,領略詩詞精髓,為之感動,繼而喜歡上這首詩。
(二)夯實語言文字基礎,從基礎開始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無論是日常我們所說的語文還是如今倡導的國學,語言文字是它們的唯一載體。所以想要學好國學經典文化,就必須扎扎實實地打好語言文字的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國學經典不但是以文字記錄的,而且都是以“文言”句式記錄的,就憑這一點,國學經典就值得人們去研究。眾所周知,我國的方塊字,每一個字都值得深入分析,挖掘其內涵。《倉頡造字》對“日、月、山、鳥”等文字的來歷解釋得非常清楚,但我國漢語言文字除了象形文字,還有比較重要的會意字、形聲字。由此可見,只有打好語言文字基礎,才能從容地學習漢語言文化,才能更好地學習國學經典。
(三)加強自我修修養,扎實國學功底
第一,端正我們的學習態度,不斷豐富對國學知識的積累和國學文化的熏染,并樹立學習的理念,在學習中不斷積累國學教育的有效方法。第二,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做到堅持不懈,直面學習中的困難,并通過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和國學素質的方式來理解和學習,從而能夠感悟國學文化的過程,實現對國學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四)寫讀后感,博覽國學經典
博覽國學經典,提高道德修養。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學經典內容,我們除了課堂上學習,還可以借助教材外的資源來豐富文化知識。像《論語》《詩》《書》《禮》《易》《春秋》等國學經典都可以作為課外閱讀的資源。我們可以每周閱讀一本經典著作或者一篇經典文章,在讀的過程中將自己的切身體會記錄下來,并將其寫成一篇讀后感,然后利用周末時間來組織學生講一講自己的所讀、所思、所感。如此,不僅可以在長期的國學經典閱讀中擴展自身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文學品味,還可以將讀、寫結合起來,提高我們的語文表達能力。
(五)國學文化融入學生情感體驗
在高中國學的學習中必須緊密結合情感因素,而國學文化則可以起到良好的情感體驗教學。例如,在進行《阿房宮賦》的學習時,通過老師的引導,我們可以回憶曾經學過的儒家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阿房宮賦》的課文中尋找與這一句相關的表述。在《阿房宮賦》的課文中有“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作者認為,繁盛的秦國落到滅國的下場就是因為秦王只顧一己私欲,不理會天下百姓的生存。而國學經典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則恰恰是在教學我們,除了要關注自身,同時還要充分尊重他人,將心比心。做人要如此,治理國家亦是如此,即為儒家所宣揚的仁政。在課堂學習中,我們通過情感體驗,更加全面、更加準確的把握課文,同時更加深刻的了解國學文化。
總之,國學教育不應當是孤立的、高高在上的,也不應當停留在各種形式的感官體驗上,應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盤考慮,從而提高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國善.淺談國學經典思想對班級管理的指導意義[J].新課程(下),2016,(09):212.
[2]陳林一.關于教學中國學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下),2016,(08):128.
[3]褚春紅.高中國學經典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