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學理念的更新,人文關懷作為一種較為前衛且實用的護理理念,不僅能夠體現出現階段“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理念,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對于重癥患者的治療效果。重癥監護室當中的患者所患的疾病比較危重,所以其中的護理人員也需要具備較為嫻熟的操作技能和專業素質,通過對于診療和護理技術的科學化使用,不僅能夠對病人的動態進行嚴密的監測,同時還能夠在第一時間給予搶救和治療。況且護理人員是患者在病房中接觸最多的工作者,因而護理人員的護理方式、儀容儀表以及護理理念會直接影響到患者對于治療的配合程度。
【關鍵詞】人文關懷;重癥監護室;護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1
所謂的重癥監護室實際上是對于患有重癥疾病的患者收治和加護的病房,通過有效和科學化的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減少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同時還對其病情有一定的緩解。人文關懷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理念,在醫學上主要是給予患者生命安全以及身心健康方面更為有效的關愛,所以重癥監護室當中將患者作為治療和護理的中心才能夠更好的提升患者生命的價值,也才能夠督促院方提高其護理服務的標準和理念。在進入到重癥監護室之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均會產生一定的變化,所以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人文關懷護理不僅能夠促進患者恢復,同時還可以改善護患關系。因而在本文當中我便會對相關問題盡興具體說明,僅希望能夠起到一些借鑒的作用。
一、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
重癥監護室與普通的病房有所不同,其更多是一種開放式的形式,患者因病痛所發出的呻吟和各種設備運行的聲音會夾雜到一起,在這種環境當中接受治療的患者很容易會出現睡眠不足以及精神壓力過大的問題。由于家屬并不能夠在監護室當中陪床,所以患者會出現孤獨落寞感,由于此種原因,護理人員要盡量以溫和親切的態度與患者交流。護理人員在工作當中要盡量避免討論患者的病情,在工作人員之間或者是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時要輕聲細語,不能夠大笑或者是高聲喧嘩,這樣回影響到患者接受治療的心情。在保證病房基本設備和需求的前提之下,光線要盡量柔和一些,還可以根據患者的性格或者是喜好放置雜志或者是播放輕音樂,這樣不僅能夠幫助緩解患者的孤單感,同時還能夠使其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二、規范護理人員的日常行為
護理人員是重癥監護室當中的主要工作者,他們更多代表的是醫院和醫生在病患心目當中的形象,所以護理人員不能夠輕佻或者是浮躁,而是應當時刻保持良好的工作形象,這樣才能夠使家屬及患者對其有一定的尊重。在工作的過程當中,護理人員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要以迅速且有效的操作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這樣才能夠得到患者和家屬們對其能力的認可,也才可以提升患者配合治療的信心。病房是護理人員工作的場所,所以不能夠在患者面前處理私事,也不能接打私人電話,更不能夠同工作人員嘻笑或者是打鬧。在進行護理操作之前需要與家屬和患者進行溝通,在使其了解基本治療信息和獲得同意的前提之下進行操作,這樣能夠減少患者的負面心理和情緒。而在病房中行走的時候,護理人員腳步需要輕柔,將儀器設備的報警音量調到有效范圍當中,盡量不影響患者的休息。護理人員的整體形象、日常行為和言語在一定程度強都代表著醫院的立場和理念,所以對于護理人員的日常行為需要更加明確的規范和管理。
三、探視制度的人文關懷
在重癥監護室當中,護理人員是與患者接觸最多的人,但是從情感寄托而言,家屬則是患者在病房中最為期盼的探視者。家屬與患者感情相系,兩者之間的情緒會相互影響和傳染,因而護理人員就需要增加探視時期和家屬的有效溝通,通過這種方式,家屬能夠更加具體和準確的了解到患者的病情發展和在交流溝通過程中所需要避免提及的話題,這樣能夠使得家屬探視時患者的情緒不至于消極和低落。況且目前護患沖突比較嚴重,因而護理人員在向探視家屬介紹患者治療階段時應該以一種溫和且易懂的語言,這樣不僅能夠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夠以家屬為媒介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度。所以加強探視制度的人文關懷需要從家屬著手,以此為平臺讓患者體會到更多的溫暖。
四、小結
重癥監護室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都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人文關懷也就成為了護理人員工作的出發點。通過人文關懷品質和實踐,不僅能夠使護理人員深刻感受到不同患者所承受的痛苦,同時還能夠使工作人員更加樂于且想方設法的解決患者的問題。所以對人文關懷理念的應用,不僅能夠增強護理人員的責任感,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滿意程度。在本文中我主要是從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治療環境、規范護理人員的日常行為和探視制度的人文關懷這三個角度進行了論述,然而人文關懷還有更加具體的操作方式,所以護理人員需要不斷學習才能夠真正做好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陳祥燕.陳祥鶯.人文關懷在重癥監護室患者生活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2(9).
林雪英.人文關懷護理在重癥監護室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