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兵
【摘 要】目的:探討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應用診斷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88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于2016年08月--2017年08月間收治,全部患者均予以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診斷、常規腹部超聲診斷。結果:參照病理診斷結果,發現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診斷的符合率(97.73%)顯著高于常規腹部超聲(86.36%),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應用診斷急性闌尾炎具有較高的診斷符合率,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普及應用。
【關鍵詞】急性闌尾炎;腹部超聲;淺表探頭;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65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01
急性闌尾炎是一種高發且常見的外科疾病,在所有外科住院患者中,急性闌尾炎患者約占15%左右,在各種急腹癥中,急性闌尾炎位居首位。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診斷至關重要,若是漏診、誤診,則容易使得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進而發展成急性闌尾炎穿孔,而盡早予以確診,可以避免急性闌尾炎穿孔。超聲是臨床用于檢查闌尾炎的主要手段,將腹部與淺表探頭聯合應用,可使其各自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提升臨床確診率[1]。此次研究特此以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分析病理結果與多種超聲診斷的符合率,并以此來分析腹部與淺表探頭聯合診斷的價值。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88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于2016年08月--2017年08月間收治,均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前通過腹部超聲、淺表探頭超聲檢查,術后經過病理診斷,并按照《實用超聲診斷手冊》中所提出的急性闌尾炎診斷標準,確定為急性闌尾炎,即闌尾壁增厚,官腔擴張并呈現“同心圓”特點;闌尾腫大、闌尾區域壓痛、闌尾寬度超過0.7cm;闌尾區包塊呈囊實性,且四周存在積液;闌尾腔呈糞石影或閉塞。88例患者中有43例男性研究對象,35例女性研究對象,年齡15-70歲,平均(44.33±4.36)歲,病理診斷結果:41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8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7例闌尾周圍膿腫,12例壞疽性闌尾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轉移性壓痛、右下腹部疼痛、嘔吐以及惡心,有些還伴發腹部灼熱感。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予以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診斷、常規腹部超聲診斷。方法如下:選擇彩色多普勒超聲掃描儀,淺表探頭參數為6-12MHz,腹部探頭參數為2-7MHz。受檢者保持仰臥位,腹部探頭順著回盲區檢查闌尾,也可自右腹部從上到下盲腸觀察闌尾、縱橫切升結腸,將患者疼痛部位進行重點觀察,若有必要,可重點檢查麥氏點范圍,以斜切、橫縱等多個角度探查闌尾大小、走向、管壁、官腔,著重觀察闌尾組織四周是否存在腸間隙積液、網膜包裹。而后利用淺表探頭全面觀察闌尾的變化,將診斷影像結果全面記錄下來,與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相結合,觀察其血流信號,診斷期間必須按照患者腹部脂肪程度予以適當加壓,減少腹部腸管氣體的影響,以獲得更加準確的數據。
1.3 統計學分析
將所得數據錄入SPSS21.0軟件,予以統計分析。率( % ) 為計數資料,用卡方比較組間差異;為計量資料,用t比較組間差異。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參照病理診斷結果,發現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診斷的符合率顯著高于常規腹部超聲,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闌尾炎屬于普外科急腹癥,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可導致程度不一的嚴重后果,盡早予以診斷、治療是提高急性闌尾炎患者預后質量的關鍵。針對急性闌尾炎的檢查,臨床通常按照患者右下腹部疼痛、麥氏點壓痛等臨床癥狀,再結合實驗室檢查予以確定。而針對兒童、老人等特殊的患者,臨床表現并不十分明顯,加之闌尾變化多樣,容易引起漏診或是誤診。超聲、CT等診斷技術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程度不斷提高而得到了廣泛應用[2]。相較于CT而言,超聲不會引起放射線損害,且具有較高的實時性、檢查費用少、操作簡單等特點,所以備受臨床青睞。當下臨床已經將超聲作為檢查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法。
腹部超聲具有較強的穿透力,觀察深且范圍廣,可顯示出闌尾的全部狀況,同時還能探查到闌尾病變情況[3]。但腹部超聲探頭具有較低的分辨率,如果單純用腹部超聲檢查闌尾病變,則只能大致觀察到病變闌尾的內部、形態,難以顯示出闌尾壁層結構,無法區分前腹膜、闌尾漿膜,對闌尾壁層回聲結構變化的觀察,也難以獲得理想化的效果,特別是針對表淺闌尾、病程短且炎癥輕的患者。
相較于腹部超聲而言,淺表探頭操作方便且實時性高,能夠對闌尾腔內回聲情況以及闌尾管壁層結構進行細致的觀察,主要特點如下:(1)淺表探頭可區分增粗的闌尾、周圍腸管;(2)可細致觀察到糞石與脫落、壞死組織的差異,便于觀察闌尾病變所致的積液滲出而產生的低回聲暗帶;(3)對黏膜層增厚不明顯、細小的闌尾,能夠清晰顯示。淺表探頭具有較高的發射頻率、分辨率,其圖像顯示的清楚程度、可辨識度等均優于腹部超聲[4]。但淺表探頭也有劣勢,即穿透力低,針對右下腹部積氣、異位闌尾、脂肪過厚的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而需適當加壓,減輕影響。
本次研究結果發現,腹部聯合淺表探頭診斷的符合率97.73%顯著高于常規腹部超聲86.36%(p<0.05)。由此可見,在診斷急性闌尾炎時,聯合應用腹部及淺表探頭超聲,可達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建議臨床將其作為急性闌尾炎的首選診斷方法。
參考文獻
朱文. 分析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應用診斷急性闌尾炎的臨床價值[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03):416-417.
鄧雪輝. 腹部及淺表探頭聯合應用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 當代醫學,2012,18(05):5-6.
潘瑩,嚴優江. 多種頻率超聲探頭聯合應用在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價值探討[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12,13(05):307-308.
盧萬美. 腹部及高頻探頭聯合掃查診斷急性闌尾炎的心得體會[J]. 影像技術,2016,28(04):32-33+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