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艷
【摘 要】目的:分析心理護理對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9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對照組均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結果:觀察組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相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胃大部分切除術后進行心理護理,可有效緩解患者術后不良情緒,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胃大切術;心理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1
胃大切術是臨床常見治療胃部腫瘤、胃潰瘍等疾病的手術方法[1]。手術方式主要是切除胃部病變部位及胃遠端部位,之后與十二指腸或空腸進行吻合[2]。術后患者多會產生各種不良心理反應,嚴重影響病情及康復,須給予有效心理疏導。為了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對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的護理效果,筆者特作此次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患者90例,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48.7±3.6)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49.1±3.2)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均給予胃大切術后常規護理;觀察組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內容包括:
1.2.1 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人員應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家庭、社會背景、心理狀態,全面準確評估患者心理問題后,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向患者講述手術的必要性、手術的具體方式及術后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和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避免患者因對治療缺乏了解產生各種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調整到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1.2.2 術中護理
患者進入手術室,護理人員為患者介紹本次手術的麻醉師、醫生及護士,協助患者上到手術臺。根據患者病情、手術方式及心理承受力,評估其心理狀態,給予感情上的溝通和支持。麻醉前,盡量與患者溝通,轉移其注意力,以減輕麻醉應激;術中清醒患者,隨時告知其手術進程,囑患者放松心情,增加其手術過程中的安全感,減少術中不良反應發生。
1.2.3 術后護理
手術結束后,告知清醒患者手術結果,避免患者過于擔憂。患者回到病房后,協助其取舒適體位,妥善放置引流管,盡量減少因牽拉造成的疼痛。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述術后注意事項。若患者術后出現嘔吐、劇烈咳嗽等不良反應,護理人員可給予安撫,避免患者恐慌,并告知醫生,及時采取處理措施,減輕患者痛苦,防止其他術后并發癥的出現。麻醉過后,患者多會出現切口疼痛,嚴重影響情緒和康復,囑患者深呼吸,取半臥位,盡量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疼痛,必要時可給予鎮痛藥。術后患者也可因傷口疼痛入睡困難,應保持病房環境舒適安靜,必要時可予藥物輔助睡眠。
1.3 觀察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兩組患者的情緒變化。SAS、SDS評分分數≥50分,即可判定為焦慮、抑郁狀態。分數越低,表明患者焦慮與抑郁情況越好[3]。
護理滿意度:根據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滿分100分,滿意為大于85分,基本滿意為60~85分,不滿意為小于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作檢驗,P<0.05表明有顯著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
心理護理干預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如下:
觀察組干預前SAS、SDS評分為(43.2±3.1)分、(42.3±3.0)分;對照組干預前SAS、SDS評分為(43.1±3.2)分、(43.2±3.0)分。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為(20.1±2.0)分、(21.2±2.1)分;對照組組干預后SAS、SDS評分為(33.4±2.0)分、(34.1±2.2)分。
2.2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如下: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中,滿意21例(46.67%),基本滿意22例(48.89%),不滿意2例(4.44%),護理滿意度(95.56%);對照組中,滿意15例(33.33%),基本滿意18例(40.00%),不滿意12例(26.67%),護理滿意度(73.33%)。
3 討論
心理護理的特點是護理人員通過語言、行為、態度等有意識的影響患者,使其認識和感受發生改變,從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疾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從而促使患者身心健康[4]。心理護理與技術護理相輔相成,二者有同等價值,在特定條件下,心理護理往往優于技術護理[5]。此次研究中,經過心理護理干預,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下降,不良情緒緩解,對醫護人員治療的依從性增加,護患關系進一步改善,對護理人員的滿意程度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給予胃大部分切除術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不良情緒,改善護患關系,促進治療及康復,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王曉輝, 師媛. 心理護理在胃大部切除術后胃癱患者中的應用[J]. 中國民康醫學, 2015, ;27(16):116-117.
張潔靖. 心理護理干預對胃大部切除術后胃排空障礙的護理效果分析[J].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23):268-268.
鄭梅花, 林寶花. 心理護理在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中的護理效果分析[J]. 中外健康文摘, 2011, 08(35):273-274.
陶海娃, 陳松芳, 林小容,等. 心理護理對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生存質量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 溫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4, 44(8):610-613.
丁玉紅. 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術后胃排空障礙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 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10, 24(2):127-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