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建
【摘 要】目的:探析延續護理措施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選取100例自愿參與的患者納入研究,并根據患者就診時間的先后次序進行分組,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有5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延續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分析兩組護理應用效果。結果: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AMA評分、SDS評分及疾病知識認知評分均無差異,P>0.05;經護理后,兩組均有改善,而且研究組改善幅度更顯著,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給予糖尿病足高危患者采用延續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延續護理措施;糖尿病足高危;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1--02
糖尿病是屬于臨床常見的慢性終身性代謝疾病,確診為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現為長時間性血糖異常升高。糖尿病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針對此情況,采取何種護理干預措施從而有效提高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以及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著重要意義[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析延續護理措施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選取100例自愿參與的患者納入研究,并根據患者就診時間的先后次序進行分組,各有50例。對照組:有27例男,23例女;患者平均年齡為(63.50±4.35)歲;患者平均病程時間為(5.43±2.55)年。研究組:有29例男,21例女;患者平均年齡為(63.43±4.42)歲;患者平均病程時間為(5.37±2.60)年。將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分析可知,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研究組采用延續護理[2]。延續護理干預措施包括:患者出院后1-2日,由專門護理人員給予首次電話隨訪,并維持1次/周的頻次作持續性隨訪跟蹤。結合患者的主訴情況,若患者訴說不適,則應給予有效指導并提高電話隨訪次數,直至患者訴說不適感消失。患者出院后第1個月、2個月、3個月,應給予電話預約方式,督促患者堅持門診復診,并結合延續護理給予患者有效評估及及時糾正指導。結合患者的實際表現酌情確定門診復診次數,患者問題得以有效解決即為復診終點。以半個月為一次的頻率進行上門訪視患者,并提前給予患者電話溝通,以確定具體訪視時間。護理人員應始終重視患者病情發展,重視監測血糖變化,重視飲食自我控制,重視健康指導,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以及適量運動,確保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度。通過收集患者或者家屬的個人QQ號、微信號等,與患者通過通信工具保持聯系,若患者有各種誘惑,應給予及時在線答疑服務,并結合患者的實況確定是否進行電話隨訪、登門訪視等。
1.3 觀察指標
跟蹤觀察3個月,并比較兩組護理前與護理后的臨床生理學指標、臨床心理學指標及疾病知識認知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所有數據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提示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詳細見表1、表2、表3。
3 討論
糖尿病中的糖尿病足是最為嚴重的慢性并發癥。糖尿病足患者不僅個人生活質量受影響,更會導致家庭經濟負擔增加,個別嚴重患者更會導致身體終身性殘疾。因此,應用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減少低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3]。
本次研究應用延續護理干預措施取得滿意結果。延續護理干預措施是結合患者的疾病情況,護理人員借助QQ、微信、email以及電話、登門訪視等相關途徑,給予患者提高持續性有效性的健康指導,針對性的答疑解惑,以及給予有效心理干預等服務,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使患者有效避免因各種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的血糖波動,甚至并發糖尿病足。除此之外,通過延續護理,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干預,及時發現患者存在的各種不良情緒,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從而幫助患者生理治療自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護理依從性[4]。
綜上所述,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采用延續護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度、改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鄭娜.延續護理對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足部護理知識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6,22(35):128-129.
丁婭婕,楊華芝,孫魯江等.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延續護理的臨床價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5,15(12):191-192.
王艷麗.延續護理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5(12):187-188.
張晉峰,張曉娟.2型糖尿病病人家庭延續性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研究,2015,15(9):1142-1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