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財新三板研究院
在新三板市場高速增長,掛牌企業超過萬家以后,新三板市場的發展逐步進入到“精耕細作”時代,“土壤”功能正逐步呈現。

2017年新三板市場平穩發展,在經歷2015年和2016年高速增長之后,掛牌企業數量增速逐步放緩。在2017年底,股轉公司放出三大招——調整創新增標準、調整交易方式、調整信披要求之后,2018年新三板市場正式從“增量市場”邁入“存量市場”時代,從“粗放發展”進入“精耕細作”時代。
截止2017年末,新三板市場共有掛牌企業11630家,全年新增1467家,同比增長14.4%。2014至2016年間,掛牌公司數量分別以三倍、二倍以及一倍的速度增長,但2017年增速放緩至14.4%。
2017年新三板市場摘牌企業709家,較2016年56家企業增加11.7倍。2017年新三板市場掛牌企業增速放緩,是政策推動和市場選擇的雙向作用。
(1)政策方面主要來自于股轉公司對掛牌條件的修訂。
2017年9月,全國股轉公司對新三板掛牌的基本條件進行了若干修訂,對“營運記錄”設置了具體的標準,包括最近兩個完整會計年度的營業收入累計不低于1000萬元;因研發周期較長導致營業收入少于1000萬元,但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于3000萬元的除外;報告期末股本不少于500萬元;報告期末每股凈資產不低于1元/股等。
(2)市場選擇方面則來自于潛在掛牌企業對于自身未來發展預期和掛牌后一系列成本的平衡和考慮。
有的企業選擇暫時不掛新三板,等規范發展幾年之后直接進行IPO;有的企業則認為掛牌后的規范成本和新三板相關運營成本較高,難以負擔,選擇暫時不掛牌。在新三板市場高速增長,掛牌企業超過萬家以后,新三板市場的發展逐步進入到“精耕細作”時代。
2017年新三板11630家掛牌企業中,制造業占據半壁江山,掛牌企業達到5804家,占比50%;其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掛牌企業2284家,占比20%。兩大行業掛牌企業占新三板市場總量的70%。除了這兩大行業之外,新三板市場中輕資產、高科技類掛牌企業也較多,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科研技術行業、文化體育娛樂行業等掛牌企業超過200家,這四大類行業數量占新三板市場比重達到16%。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新三板對于實業制造業和軟件信息互聯網技術類等新興行業的支持,這兩類行業中有大量創新型、創業型、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對于中國現有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7年新三板11630家掛牌企業中,覆蓋全國除港澳臺之外31省市,主要分布在北上廣以及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地區,西北部經濟基礎較弱地區掛牌企業相對較少。其中,廣東、北京、江蘇和浙江四省市掛牌企業均超過千家,合計占比達到50.9%。

圖1 2014-2017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家數

圖2 2017年末新三板掛牌公司行業分布

圖3 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行業分布及占比
新三板市場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夠進入這個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等系列資本運作,因此它必然會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內企業的發展水平息息相關。
2017年新三板11630家掛牌企業中,股本超過3000萬股企業比重超過55%。

圖4 2017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定增行業分布

圖5 2017年末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東人數分布

圖6 2014-2017年新三板股票發行情況
2017年底股轉公司對新三板市場分層辦法進行修訂,調整創新層的準入標準和維持標準。在創新層準入標準中,股本總額超過2000萬股成為進入創新層的指標條件之一。
從2017年底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據來看,創新層股本指標對于多數企業來說都可以達到。
2017年末,新三板市場11630家掛牌企業中,股東人數超過50人的企業1905家,占比僅為16.38%;股東人數在50人以下的企業9725家,占比83.62%。
自2017年12月22日,全國股轉系統對原有分層制度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在最新的分層制度中,全國股轉系統繼續提高了“合格投資者人數50人”這一考量掛牌公司股權分散度指標重要性的權重。合格投資者人數問題便成為了眾多沖擊創新層企業所面臨的實質性障礙。與此同時,原有創新層企業在維持創新層時,滿足合格投資者人數也成為了必備指標。
2017年,新三板共完成股票發行2725次,實際融資1336.25億元,較上年略有下降。
數據顯示,2017年,8家掛牌公司實際融資額在10億元以上,融資額在1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企業236家,超過五成公司融資額在1000萬元至5000萬元之間。除了齊魯銀行(50億元)和神州優車(70億元),融資超10億元的企業分別是大運汽車、合全藥業、開源證券、華強方特、先融期貨、鋼銀電商,融資額分別為17.7億元、15.2億元、14.67億元、14.62億元、10.88億元、10億元。
2017年,新三板定增市場上,資金主要流向地是北京、廣東和江蘇。其中,北京地區吸金最多,為276.1億元,占比20.7%,廣東和江蘇分別募資203.54億元和120.81億元。這三地共計募資600.45億元,占比達44.9%。而募資次數較多的省份是廣東、北京和江蘇,分別有523次、419次和308次。這三地企業募資次數共計1250次,占比達45.9%。
企業定增融資是資本市場的重要功能之一。盡管新三板市場整體面臨流動性不足等困境,但近年來定增融資規模基本穩定在較高水平。這也成為新三板吸引企業掛牌的重要因素之一。2017年新三板定增金額超過創業板高達59%,2017年全年創業板完成增發融資883.89億元。
2017年新三板市場并購活躍。我們將并購分為兩大類: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企業和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包括新三板企業并購上市公司、新三板企業并購新三板企業、新三板企業并購非上市公司三類。
(1)2017年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企業熱度不減
近年來,新三板公司掛牌數量不斷增長,優質企業迅速發展。上市公司開始緊盯經營業績好、股權集中度高的優質企業,以期通過并購優質資產實現轉型、增長。根據Choice“上市公司并購掛牌企業”統計數據,剔除同一并購事件和暫停終止的事件,按照首次公告日統計,2017年截至12月31日發布了公告的上市公司并購新三板案例共有129例,同比增長13.16%。
此外,以最新進度為“實施完成、通過并購重組委批準以及證監會批準”的作為實施完成的標準,剔除受讓后無持股比例的數據,得到2017年公司并購新三板實施完成的有38例,較2016年的25例相比,同比上漲52%。
從被并購新三板企業所屬層級分析來看,基礎層小規模企業更受青睞。2017年在已經實施完成并購的企業中,僅5家被并購新三板企業屬于創新層,基礎層企業高達33家,占比86.84%。
(2)2017年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309例,與2016年基本持平
近年來,新三板也不再只是上市公司的并購標的池,一些企業開始主動出擊,在多方力量推動下,不斷尋找市場機會,嘗試將自己變成并購市場的主導者。根據choice并購事件中“公司并購事件匯總”數據,以最新進度為“實施完成、通過并購重組委批準以及證監會批準”的作為實施完成的標準,標的獲得方為新三板企業,篩選出新三板企業2017年并購非上市公司在今年實施完成的共有309例,與2016年的304例基本持平。

圖7 2017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定增超10億元省市
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包括新三板企業并購上市公司、新三板企業并購新三板企業、新三板企業并購非上市公司三類。此前在2015年與2016年均出現新三板企業并購上市公司案例,但今年并未有此類案例出現。2017年在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中值得注意的是,共完成了4例新三板企業間并購案例,而在2016年僅有2例。
2017年,新三板掛牌企業掀起“轉板”浪潮,全年共計有26家掛牌企業(含審核前已摘牌情況)實現“轉板”IPO,成功過會。
掛牌公司上市輔導熱情大增。2017年359家掛牌公司宣布上市輔導,較2016年增長60.27%,2016年共有224家掛牌公司宣布上市輔導。不過,當中包括30余家因更換輔導機構等重復宣布上市輔導的情況。
由此可見,新三板市場“土壤”功能逐步呈現。
2017年以來,新三板市場出現了諸多新的變化。一方面,掛牌企業數量增長速度放緩,總體企業數量規模平穩;另一方面,企業結構性分化呈現加劇態勢,優質企業對資金的吸引力進一步放大。新三板逐漸演變為存量市場中的結構性博弈,優勢企業將在競爭中獲取更多的融資額與流動性。
2018年,隨著改革政策的不斷落地,發行、交易、信息披露、監管、分層等機制將不斷完善,新三板投資市場將迎來觸底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