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景 李冰
2017年7月28日,國務院國資委、總編辦、衛計委等6部委出臺了《關于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確定于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本輪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基本完成的時點。結合已有的公立醫療機構改革實踐經驗,我們對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的改革的主要模式和相關法律考量進行簡要分析,供國有企業、醫療機構和廣大投資者討論參考。
重組改制是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以及其他公立醫院改革中最為徹底的模式,通常表現為對醫療機構進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后設立有限責任公司的,應由國有企業和投資人等各方協商確定改制后醫療機構的具體出資形式、股權安排、經營性質、公司治理結構等。具體而言,國有企業辦公立醫院改制可以考慮引入社會資本或員工持股;涉及員工人數較多的,可以設置員工持股平臺等方式進行變通安排。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在重組改制后,應當建立起法人治理結構,通過依法制定的公司章程建立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等內部治理機構,實現規范的公司治理。
托管經營模式是指醫院產權所有者將醫院的經營管理權交由具有較強經營能力,并能夠承擔相應經營風險的機構去有償經營,包括辦醫經驗豐富、醫療水平較高的三級醫院以及專業的醫院管理機構。托管模式的核心是托管機構與醫院簽訂的托管協議。該協議中應當對簽約主體、托管方的投資及償還安排、托管服務的范圍(通常包含醫院管理服務、科室及品牌建設服務、改善醫療服務質素及醫院環境服務,以及提供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用耗材等供應鏈管理服務、IT服務、咨詢管理、醫院管理培訓等配套服務)、管理費結構與收取方式、托管期限及其續展、終止等作出詳細規定。
混合所有制舉辦醫療機構是指國有企業辦公立醫院探索與社會力量以合資、合作方式共同舉辦新的非營利性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并通過協議明細合作雙方各自的出資方式、出資比例、出資金額以及相應的責權利。對于這一模式,各利益相關方需確定各方出資及各項出資的產權,尤其是公立醫院在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中出資的土地、無形資產、專利權等資產,要根據相關規定進行國有資產評估。
特許經營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方式,由經授權的政府辦公立醫院將公立醫院品牌、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以及技術、服務、管理等以特許經營協議的形式提供給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被特許方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約定,在特定的期限內以統一的經營、管理方式和服務流程向社會提供健康服務,并向特許方支付特許經營費用的活動。與托管類似,特許經營協議應當詳細約定運營與服務的具體內容、特許經營的收益與分配機制以及特許經營終止情形等。
供應鏈模式是指以醫療集團在集團層面協調和整合醫療機構的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用耗材及設備采購需求,以整合后的采購需求與供應商整體議價,隨后由集團采購后轉售給醫院或由醫院直接向供應商采購的模式。對于擬采用供應鏈模式參與國有企業辦公立醫院改革的醫療集團應當關注合規問題,包括遵守公立醫院采購服務的程序和方式,遵從公立醫院或者地方機構設定的最高/最低價格限定,以及杜絕賄賂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