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股份鎖定要求期限與上市公司相比亦大幅縮短等。
新三板并購重組的監管法律規則體系包括4個層次,即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部門規章、自律規則。其中,個基本法律法規《證券法》、《公司法》,以及2個規范性文件《非上市公眾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及《非上市公眾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構成了新三板并購重組的主要監管法規。
購重組政策制度,一方面沿用了部分上市公司并購政策制度,如收購人準入資格、收購人的股份限售要求、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退出管理要求等;另一方面,新三板以中小微企業為主,企業數量較多,其并購有其獨特規律特征。在重大資產重組、收購方面,相對于上市公司并購的監管政策制度,新三板并購的監管制度更簡便、靈活,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新三板并購重組的鼓勵,具體來看:
(1)前置性審核更少:股轉系統僅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后且股東人數超200人的重大資產重組實行行政審批;對借殼行為無明確規定;
(2)交易核心要素由市場決定:股轉系統不限定重大資產重組的股份發行價格和支付手段等;
(3)硬性規定更少:股轉系統不強制要求對重組資產進行評估,且不強制要求對重組做出盈利預測,以及不強制要求公司對重組擬購買資產的業績進行承諾。
(1)披露標準更低:股轉系統規定,通過協議轉讓、行政劃轉、非交易過戶等方式,獲得新三板公司控制權且擁有權益10%以上的,須披露收購報告書,披露標準相對主板更低;
(2)披露內容更少:新三板收購報告的披露內容主要限于新三板收購的客觀性事實,不強制要求披露收購者的持股目的、對新三板公司的影響等;
(3)降低公司成本:不強制被收購方聘請獨立財務顧
并購本質上也是交易,在交易的過程中讓市場來起基礎性作用,將提升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新三板并購政策應該堅持市場化導向,讓新三板市場更多進行自發的資源整合活動。
新三板智庫認為,應以市場化導向為核心,在新三板分層制度、新三板市場流動性、新三板并購監管制度3方面進行優化,具體包括:
·盡快推出精選層、提升新三板市場含金量,打牢新三板并購根基。
優質掛牌公司IPO,將直接降低新三板市場的含金量。優質公司一直是并購主力軍,留住優質掛牌公司利于打牢新三板并購根基。應盡快推出精選層,創造一個利于發揮優質掛牌公司優勢的市場化環境,使其在新三板市場“綻放”。
精選層的推出有3個意義: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突破一萬家,2016年的初次市場分層(分為基礎層和創新層)還不足以發揮區分企業的作用,進一步分層是市場內在需要;推出精選層利于構建完整的多層次新三板市場,各層次各司其職、貫徹市場化導向宗旨,基礎層提供基礎性孵化土壤,創新層提供企業上升的通道,精選層成為更好體現企業價值的場所;精選層輔之以更利好優質企業的配套政策,從而留住存量優質掛牌公司、吸引增量優質公司,打牢新三板并購根基。具體來看,精選層配套政策應體現市場化、差異化,在交易制度、企業融資規定、稅收優惠、投資者門檻的降低等核心內容方面推出實質性利好。
·提高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利于提升新三板并購交易估值水平。
提高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將提高掛牌企業估值水平,增加新三板并購規模。新三板市場投資者門檻過高(個人投資者開戶門檻為500萬證券資產、2年交易經驗,機構投資者要求實繳資本500萬),活躍機構投資者數量不到1萬,再疊加其它原因,導致市場流動性不足(日交易額在10億元以下),掛牌企業的估值水平受到影響。提高新三板市場整體流動性,方便掛牌企業股權變現,可增強掛牌企業吸引力、提升估值水平,掛牌企業被收購時其股東能獲更高溢價,掛牌企業主動并購時采用股份支付也更容易接受,進而增加新三板并購規模。
提高新三板市場流動性,可從以下方面入手,具體來看:
(1)適當降低投資者門檻:即豐富投資者結構,在保證投資者具備合格投資經驗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個人投資者持有證券資產市值標準,以及機構投資者開戶的資金門檻;
(2)完善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在交易定價和提供流動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可增加做市商種類,引入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公司子公司、保險資金、QFII做市,形成競爭性做市格局;推出盤后大宗交易制度,彌補做市交易不方便進行大宗交易的短板;
(3)合適時機引入集合競價交易制度:即在進一步分層的前提下,在精選層引入集合競價交易制度,可率先實行盤前、盤后競價交易,以及不連續競價交易,如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競價等。
新三板并購制度應更簡便、靈活和高效,才能促進新三板的并購,具體包括:
(1)減少非關鍵環節的前置性審批,簡化業務流程、提升效率。比如交易價格、對價方式均可由交易參與方協商,監管層不做前置性審批,只對決策程序對規范;
(2)鼓勵第三方機構對掛牌企業提供并購顧問服務。新三板并購需求大,券商的服務供給相對而言有限,應鼓勵更多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新三板并購市場的中介服務;
(3)鼓勵資本參與并購,降低并購的成本。比如并購基金持有的掛牌公司股份在和上市換股時,可不視為突擊入股不鎖定三年,這樣可加快資金使用效率,加速行業整合速度。對并購基金實施稅收優惠,單個項目退出時無需馬上繳交稅款,而是基金整體清算后才納稅;
(4)鼓勵新三板企業主動并購、賣殼,發揮優勝劣汰效應。
1、外部中小股東的利益保護制度有待完善
要充分發揮新三板市場的資本平臺功能、提高市場流動性,外部中小股東保護是繞不開的核心點。現實情況是,外部中小股東的利益保護相關制度仍有待完善,具體來看:
(1)新三板市場沒有強制要約收購制度。根據2014年6月出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收購管理辦法》,掛牌公司被收購時是否觸發要約收購,取決于掛牌公司章程?,F實情況是,大部分新三板公司在章程中并未制定要約收購相關內容;此外,并購交易方案在董事會、股東會表決時,也沒有強制性的特殊制度安排。目前,多數新三板公司股權集中度高、董事會普遍受內部股東控制,外部中小股東很難通過董事會、股東會層面影響并購交易方案;
(2)新三板市場關于中小股東補償措施、股份回購的規定較模糊。根據2016年10月《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票終止掛牌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主動摘牌的公司(包含被并購情形)對異議股東需安排保護措施,被強制摘牌的公司,其控股股東和主辦券商可設立專門基金對股東進行補償。該《意見稿》相關內容還缺乏具體操作細節,現實情況是,多數新三板并購方案缺乏具體的對中小股東保護措施,如采取股份回購方式,中小股東獲得的回購價同樣較低。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建議對外部股東的利益保護相關制度進行優化完善,主要的建議包括:
(1)在條件成熟時,實行強制性全面要約收購。觸發股權比例可設定高一點,比如收購股份超過2/3時;
(2)股東會表決權的特殊安排。并購方案在股東會表決時,對內部股東、外部股東表決權實施特殊安排,比如出售股份方的回避表決等;
(3)如新三板公司向外部股東進行股份回購,或收購方直接向外部股東收購股份,須公布交易價格的計算依據。并設定交易價格下限(比如停牌前20日均價的90%),必要時可請第三方機構介入,以保證交易價格的公允性。
(本文選自新三板智庫分析報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