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張濤
【摘要】目的 對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心源性猝死的臨床病因進行研究。方法 隨機抽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心臟病猝死患者20例進行分析。結果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本組20例老年患者原發病中冠心病12例、心肌梗塞5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肺心病1例。結論 導致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冠心病性猝死。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要隨時關注患者的病情發展,把風險預后評估工作做好,一定要規避危險因素,以減少心源性猝死等嚴重不良情況的發生。
【關鍵詞】心內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臨床研究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導致心內科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源性猝死。由心臟病引發的心臟猝死的癥狀有患者突然出現室顫、室速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心源性猝死的病情有進展迅速、發病突然等特點。在院內治療期間的心內科老年患者發生猝死的情況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發生心源性猝死時,患者會表現出嚴重的室性心動過速、房顫、室顫等,病癥發作突然、病情發展快速,高發于心內科老年患者[2]。本文將隨機抽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心臟病猝死患者20例進行分析,現對其臨床病因進行分析并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心臟病猝死患者20例進行分析,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2.5歲。對所有入院后的患者進行常規導聯心電圖檢查,并進行綜合治療。
1.2 方法
對20例老年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患者的身體癥狀以及住院后的情況。分析研究患者猝死的時間及原因,對患者猝死的病因進行綜合分析。并結合SCD確定辦法以及冠心病的診斷依據、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和心力衰竭(HF)的診斷標準為依據[3]。
2 結 果
2.1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
本組20例老年患者原發病中冠心病12例、心肌梗塞5例、風濕性心臟病2例、肺心病1例。導致我院心內科老年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以冠心病性猝死比例最大,有12例(占60%),包含缺血性心肌病1例、陳舊性心肌梗死2例、心絞痛4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由此可以看出,在冠心病為誘因的猝死患者中以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較多見。所有患者中合并心力衰竭11例(占55%)、合并高血壓5例(占25%),說明心力衰竭易引起心源性猝死。通過對患者心臟驟停心率失常的檢測調查的結果得出誘發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是心房顫動。
2.2 心源性猝死發生的時間
臨床資料研究中的老年患者入院時間在2~3周時,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最大,占所有發生病例的60%。此外,夜晚時間猝死患者數量較白天多,夜晚猝死老年患者12例,白天8例。
3 討 論
急性心臟病的易發群體是老年患者,而急性發作的室速和室顫、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等都可直接導致心臟病猝死。心臟病猝死的特點是發病快、進展迅速[4]。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發生基礎是心臟結構改變,大多數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導致SCD;因暫時的功能性因素可使原有穩定的心臟結構異常,以此引起了心室纖維性顫動。以冠心病為主要原因,各種心臟病均可導致心源性猝死。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我院心內科心源性猝死的老年住院患者中12例為冠心病性猝死,占60%,與有關報道相符。死亡發生在病情惡化后1~12 h內,本組病情惡化后1 h內猝死率最高;夜間猝死患者較白天多,上午發病較下午高。患者在SCD發生前會有心臟疾病的表現,但在發生時具有無法預測的特點。癥狀一旦出現,糾正困難且死亡率高。老年患者的基礎性疾病有很多,例如心血管病、心肌病及合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壓等,這些疾病都有可能造成心肌損害,當心肌受損時這些異常的心肌易造成折返,從而誘發心律失常,導致心臟電生理紊亂、心室顫動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3.1 心臟性猝死前的反應和防范方法
心慌、氣短、胸悶、心前區不通、上腹部痛、肩、背部痛突然面色蒼白、大汗淋漓,睡眠中猝死前有奇怪的鼾聲或驚叫聲都屬于心絞痛典型的癥狀。心臟性猝死的預防首先是冠心病預防,因為冠心病是心臟猝死最普遍的病因。要把冠心病的預防知識、控制冠心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叮囑患者嚴格控制三高作為對老年住院患者的普及內容。另外,ICD置入預防猝死。心肌梗死,心肌病變,QT延長綜合征等合并反復室速、室顫,暈厥、阿斯綜合癥,心肺復蘇成功者。與胺碘酮相比,ICD預防猝死顯著降低效果超過30%。
3.2 心肺復蘇時的藥物應用
應當選擇膈肌以上的靜脈。推注后再給約20 mL的液體。碳酸氫鈉稀釋成10 mL左右,再進行2次較深的通氣。應用生理鹽水,一般不用葡萄糖。心跳驟停時間較短的患者,首次應用標準劑量(1 mg)的腎上腺素;1 mg靜脈推注每3分鐘1次仍是首選。而對心跳驟停時間較長的患者,首次應用較大劑量的腎上腺素(2~5 mg)。將難治性室顫與腎上腺素相比較,血管加壓素作為CPR的一線藥物效果要好些。2個劑量的血管加壓素+1 mg腎上腺素要優于1 mg腎上腺素,2種藥物合用效果可能要更好。對于無脈電活動(PEA),腎上腺素、血管加壓素均未被證實有效。在CPR時,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可使用堿性藥緩沖劑。對高鉀血癥所致的心臟停搏或威脅生命的高血鉀,應用碳酸氫鈉是有效的。對三環抗抑郁藥導致的心臟毒性(低血壓、心律失常),使用碳酸氫鈉可預防心臟停搏。腎上腺素和阿托品無效的患者,氨茶堿可提高心肺復蘇時自主循環的恢復率。心肺復蘇中氨茶堿用法應為250 mg靜脈快速注射,2 min內效果不明顯可重復注射(約為10~20 mg/kg)。心臟停搏時的鎂治療未能改善自主循環重建或出院生存率。鎂可能對缺鎂致室性心律失常或扭轉性室速有效。對恢復自主循環方面沒有顯示出有益效果。在將要停搏的心臟緩慢心率時,每隔3~5分鐘靜注1 mg可能有效。
本研究組20例患者入院后全部接受了綜合治療,經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并沒有從根本上糾正心臟基礎疾病。而長期的心力衰竭、高血壓等并發癥是引起SCD主要誘因。國內曾有相關文獻報道,SCD有隨年齡增長而有所增加的趨勢,因此,要對老年住院患者進行重點防治。本研究結果顯示,心內科老年患者院內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與各種心臟疾病有直接關系,應警惕老年患者各種心臟疾病,客觀分析并加強監護,可減少心源性猝死的發生。
4 結 語
綜上所述,在未來的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加強對心內科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知識普及,指導其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膳食,多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低脂飲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并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適度運動,勞逸結合,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保持心情愉悅,做到緩解或消除精神壓力,如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就診。
參考文獻
[1] 李新梅.心內科老年患者院內心源性猝死的臨床病因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01(33):109.
[2] 邵榮華.心內科老年患者治療期間心源性猝死的臨床病因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02):88-89.
[3] 尹海平.心內科老年患者院內心源性猝死的臨床病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0,4,48(11):152-153.
[4] 閻衛民.心內科老年病人院內中后期猝死的臨床病因分析[J].蛇志,2011,33(12):28-31.
本文編輯:劉帥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