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軍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經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0歲以上)152例作為實驗組,并選取同期于我院治療的非老年冠心病患者(70歲以下)152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冠心病患者均進行PCI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并發癥發生的情況。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7.37%(148/152),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PCI用于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PCI;老年;冠心??;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26..02
冠心病的主要發作群體為老年人,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升高,導致老年冠心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1]。冠心病的發病原因較多且復雜,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大。藥物治療屬于冠心病的傳統療法,目前臨床療效存在局限。隨著PCI技術的發展,其顯著療效以及安全性已經逐漸成為臨床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中,選取我院治療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究PCI治療的效果,并與非老年冠心病療效進行對比。相關研究內容如下文所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2例作為實驗組,并選取同期于我院治療的非老年冠心病患者152例作為對照組。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且患者均知情。其中,實驗組男69例,女83例;年齡71~85歲,平均年齡(79.46±5.16)歲。對照組男72例,女80例;年齡45~68歲,平均年齡(56.75±5.48)歲。以上兩組冠心病患者的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PCI治療,選取橈動脈(右側或左側)穿刺,置入橈動脈鞘管,選擇合適冠脈指引導管、導引導絲以及相關球囊、支架。在進行冠脈介入前,充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術中以100 u/kg予以肝素化,選擇6-7F指引導管,排氣后將導管送至病變冠脈開口部位,將導絲送入病變血管,通過病變部位到達血管遠端,沿導絲送預擴球囊擴張病變部位后,選擇合適支架以6~20個大氣壓將支架進行釋放。術后將橈動脈鞘管拔除,局部止血器加壓止血6 h,術后繼續予抗血小板、調脂藥物等冠心病2級預防治療。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成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采用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效果
實驗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手術成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并發癥
實驗組中,共發生17例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作為臨床常見的疾病,冠心病的高發群體為老年人。在目前老年人口社會的猛烈發展下,老年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對老年人的身心造成較大影響[2]。
傳統藥物治療的療效有局限,不僅治療時間長,且病情反復,并發癥較多,在臨床上老年人依從性低。相較于傳統藥物治療,使用PCI治療更具有臨床治療價值[3]。本次研究中,將PCI應用于冠心病患者(老年與非老年)的治療中,獲得了較為顯著的療效。研究結果發現,將PCI用于治療冠心病兩類群體,老年冠心病(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7.37%,非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手術成功率為98.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冠心病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同樣無顯著差異(實驗組為11.18%、對照組為9.2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研究結果證明,PCI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與非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相似,可在臨床上加以推廣應用。不僅如此,對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PCI治療不僅效果可觀,且并發癥發生率并不高,具有較高的臨床使用價值。
總而言之,PCI用于治療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療效與安全性可觀,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盛堯.冠脈造影SYNTAX積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預后的預測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2):121-124.
[2] 李 晶,李 毅,裘淼涵,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12個月臨床療效的性別差異[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6,18(5):352-355.
[3] 崔小麗,范春雨,李 軍,等.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不同性別病人臨床特點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療效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4(17):2049-2051.
本文編輯:劉欣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