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勇
【摘要】目的 研究胃鉍鎂與伊托必利聯合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效果。方法 選擇2015年7月~2017年8月本院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患者82例,隨機抽簽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各41例,后組接受伊托必利治療,前組接受胃鉍鎂與伊托必利聯合治療,比較兩組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結論 胃鉍鎂與伊托必利聯合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能夠提升臨床療效,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鉍鎂;伊托必利
【中圖分類號】R5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1
臨床可用于治療胃炎的藥物有多種,但對于合并消化不良的胃炎患者的治療還沒有特效藥物[1],本研究具體分析胃鉍鎂與伊托必利聯合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5年7月~2017年8月之間選取82例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參與本次研究。隨機抽簽平分后觀察組25例男,16例女,年齡平均(38.28±6.36)歲;對照組24例男,17例女,年齡平均(38.59±6.14)歲。兩組各項基本資料比較具有均衡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
對照組單一接受伊托必利治療,每頓飯前半小時口服1次,每次服用50 mg;觀察組接受伊托必利聯合胃鉍鎂治療,伊托必利每餐前半小時口服1次,每次服用50mg;另外胃鉍鎂每頓飯后用開水沖服1袋,每天3次。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個星期。
1.3 療效評價
癥狀積分:癥狀包括惡心嘔吐、噯氣、胃灼熱、腹痛、腹脹等,根據癥狀嚴重程度評為0~3分,共0~15分。
治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積分下降超過90%;顯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積分下降70%~90%;好轉: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積分下降50%~70%;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癥狀積分下降不足50%。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與好轉率之和。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
觀察組治愈患者18例,占43.90%,對照組治愈患者10例,占24.39%;觀察組顯效患者12例,占29.27%,對照組顯效患者9例,占21.95%;觀察組好轉患者8例,占19.51%,對照組好轉患者12例,占29.27%;觀察組無效患者3例,占7.32%,對照組無效患者10例,占24.3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5.61%(P<0.05)。
2.2 癥狀積分
觀察組治療前癥狀積分為(11.31±2.68)分,對照組治療前癥狀積分為(11.28±3.02)分;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為(3.61±0.59)分,對照組治療后癥狀積分為(8.55±1.07) 分。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胃炎是多種因素導致的胃黏膜炎性病變,患者會有燒灼痛、上腹不適、鈍痛、飽脹等癥狀表現,大部分患者會同時出現消化不良癥狀[2]。自身免疫反應、幽門螺桿菌感染、酒精或藥物刺激損傷、膽汁反流是致病主要因素[3]。伊托必利有助于加快改善胃腸動力,能夠將胰腺膽堿酯酶、多巴胺D2受體阻斷,提升胃動力。但是單一應用一種藥物治療效果發揮較慢,本研究通過聯合使用中成藥胃鉍鎂治療,能夠對胃黏膜起到有效保護作用,實現胃酸中和,促進胃腸動力調節[4]。有研究發現,PPI三聯療法聯用胃鉍鎂能夠將患者Hp根除率明顯提高[5]。胃鉍鎂含有不同成分,其中鋁酸鉍能夠于潰瘍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加快愈合潰瘍,另外可以將Hp有效殺滅;另外重質碳酸鎂、碳酸氫鈉成分可以起到胃酸中和作用;蘆薈成分有助于促進胃腸蠕動,發揮通便效果。本研究觀察組接受聯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68%,較對照組75.61%明顯更高,另外觀察組治療后癥狀積分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
綜上所述,選擇胃鉍鎂聯合伊托必利治療胃炎消化不良能夠更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更具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淑玲.聯用胃鉍鎂與伊托必利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癥狀的臨床療效研究[J].心理醫生,2017,23(15):138-139.
[2] 楊玉明.伊托必利聯合胃鉍鎂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癥狀的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9):1739,1742.
[3] 伍艷玲.伊托必利治療慢性胃炎合并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3,11(2):157-158.
[4] 金宏原.胃鉍鎂聯合伊托必利治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癥狀的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2):9-9,10.
[5] 劉志璽.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在治療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中的作用[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7):3644-3645.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