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樂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是眾多作品中出色的一篇。該劇講述了利欲熏心的國王和王后對權力的貪婪,最后被推翻的過程。該劇多次描寫了國王和王后的性格特點,使讀者更加生動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也展現了西方文化的特點。本文通過分析《麥克白》來探究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麥克白》創作背景及劇情介紹
(一)《麥克白》創作背景
16世紀初是歐洲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革時期,隨著封建主義的衰退,資本主義慢慢興起。當時,英國制造業迅速發展,而圈地運動使許多農民背井離鄉,從鄉村到城市謀生。歷史往往如此,動蕩的時代才會出現杰出的人物。所以,文藝復興時期涌現出許多偉大人物。莎士比亞的大部分劇作就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為背景的。
(二)《麥克白》劇情介紹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偉大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作品膾炙人口,特別是四大悲劇,《麥克白》其中之一。該劇講述了蘇格蘭國王鄧肯的表弟麥克白將軍為國王平叛,抵御敵人,然后立功歸來,路上遇到三個女巫。女巫對他說了一些預言,說他將加官進爵,但他并無后代能繼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將軍的后代要做王。麥克白是個野心家,他在夫人的鼓動下謀殺了鄧肯,做了國王。后來,麥克白夫人神經失常而自殺,這對他來說是一大刺激。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麥克白面對鄧肯之子和他請來的英格蘭援軍的圍攻,落得被敵軍殺害的結局。
二、《麥克白》悲劇原因分析
劇本的悲劇性在于人物內心的變化。麥克白對自己的欲望有理性的控制,在人們保持理性的情況下,所犯下的罪惡會對內心造成更大的創傷。麥克白謀殺鄧肯與暗殺班柯后的心理狀態,有異曲同工之妙。謀殺鄧肯之后,麥克白聽到聲音;暗殺班柯后,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靈魂。這是麥克白內心自責和懺悔的結果,是他內心對自己審判的理性觀念的表現。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于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和善良。
三、中西文化交融在《麥克白》中的體現
(一)女性主義的體現
文藝復興時期,社會提倡的是自由平等,但這種倡導在當時受到守舊封建勢力的阻撓,兩種思想經常有摩擦。因而文藝復興時期,貞潔、服從、純潔仍被視為婦女的美德,背叛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這種束縛使女性的權益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麥克白夫人是劇本中第二個重要的角色,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焦點。在過去的評論中,麥克白夫人大多被讀者認為是惡毒的女人,是麥克白將軍走向悲劇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仔細分析《麥克白》,人們應該看到這位女性的閃光之處,殘忍也并非她本來的特質。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評價麥克白夫人,她身上體現出兩種特質:一種是女性的敏感和多情,一種是部分男性的睿智和冷靜。
(二)男權主義的體現
劇中,主人公麥克白是一個能征善戰、百戰百勝的將領。他平定了國內的叛亂,百姓歌頌他是民族英雄。
麥克白本打算做一個忠于君王、忠于人民的英雄,在他和班柯平定國內戰亂歸來之后,聽了三個女巫的謠言,他內心的欲望逐漸膨脹。此時,他將成為考特爵士這一預言實現了。麥克白對女巫的話更加堅信不疑,麥克白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感覺只有當上國王才能心滿意足。這體現了當時社會的個人英雄主義和利己主義。
(三)社會倫理觀的體現
在這部戲劇中,對于主人公婚姻個人生活的描述沒有超出當時倫理道德的束縛。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大都認為家庭是由上帝造男女而建立的,而人的姻緣是由神來賜予的。一旦婦女結婚,她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努力維持這個家庭,管教孩子,對丈夫言聽計從。在男女生活方面,當時人們認為,婚內性生活是道德的,堅決反對婚內出軌。所以,當時戲劇的大部分正面女性形象都是中規中矩家庭的女子。人們可從下面兩點了解當時社會的倫理觀。
1.因果報應
莎士比亞的悲劇所表現的是傳統的因果報應觀念:在他的作品中,好人未必有好的結果,但壞人全都受到了懲罰,好人主要是受到國王的陷害,壞人則是社會制度的破壞者。麥克白的性格決定了他追求名位的野心,起初他還是躊躇不定,但后來他私欲膨脹,為了這個目的,他殺死了國王。在此劇開頭,他是個正面的人物,他保家衛國,在疆場上像戰神一樣勇猛向前,成為民族的驕傲。在他看來,人的美德與榮譽是與實現的人生價值成正比的,但是由于原罪的意識和他對榮譽的追求相抵觸,他內心矛盾激化分裂,最終落得聲名俱損的下場。
從現實意義來說,因果報應說有平衡心理的作用。人自生來便有憂生之患,需要安身立命之所。為善可以在來世升入天堂,反之則下地獄,在兩者極大的反差中尋找平衡,使人不至于浮躁不堪。但是,社會中認識的因果和佛法并不一樣。普通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經典,因果概念都是通過書籍的轉述、他人的灌輸這種途徑得來的。這些見解鮮有真正依據佛法經典而來的,都是人們依靠自己的認知推測的,這就造成了很多錯誤的認知。
2.善惡對立——人性惡與人性善
罪惡是人性的一大障礙,也是人類痛苦的根源,罪惡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從劇作的創作背景來看,莎士比亞的目的是暴露人本性的貪婪和由此導致的一系列后果。文藝復興時期,針對中世紀宗教對人欲的壓抑,人文主義者肯定人的自由,強調人的個性解放和張揚。為此,他們不惜以犧牲別人的自由與權利為代價,不惜使用一些卑鄙手段。正是基于這樣的創作思想,筆者認為,莎士比亞著重要展現的是人性惡的悲劇,所以麥克白的墮落更大程度上源于他所在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導向。
眾所周知,人屬于高級動物,人的來源決定了人動物性的本質。貝爾摩德說,人是上帝和魔鬼的中合體。《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其認為人具有可塑性,皆因人性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后天的學習和進步可以消減人的不良欲望,孕育人性的善良一面。人之所以偉大,在于能夠在欲望面前控制自己的行為,又具備行善的能力,人們用理性控制心中的惡,而努力向具有正能量的人學習,并積極喚醒人性中的善。
四、結語
中西文化在《麥克白》中均有體現,中西文化交融啟示人們要構建和諧的文化。和諧是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成分,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建構和諧的文化是人類歷史文化發展演變的客觀要求。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和諧”主要是指道德約束的文明平等狀態,而目前國家倡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張,是我國文化建設的方向,它已經融入民主、法治等競爭性文化成分,也是當今社會努力構建的文化氛圍。
堅決摒棄古今、中西等二元對立的守舊思維,以開放的姿態,以開放的胸襟,理性地看待與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對于文化中的優良部分,人們必須傳承;對于外來文化,人們應該摒棄糟粕,取其精華。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國際交流越發頻繁,文化融合越發深入,不同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趨勢。因此,人們應該積極主動地了解他國文化,互相學習,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同時,要擺脫傳統的思維方式,借鑒各種優秀文化,取其精髓,從而保持中國文化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