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市國土資源局 何蘭萍
浦江縣屬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區域。2017年初全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18處,受威脅群眾3712人。按照省、市部署,浦江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除險安居”行動為抓手,統籌地質災害搬遷、集體經濟發展、異地安置致富,全面推進除險安居綜合治理行動,確保“搬得下、住得好、富得起”。截至2017年底,全縣共完成綜合治理78處,其中核銷隱患點61處,減少受威脅群眾2259人,顯著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浦江縣決心不變、力度不減、節奏加快,進一步加大綜合治理力度,力爭“三年任務二年完成”,全面消除剩余的40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截至3月底,已拆除10處搬遷隱患點房屋,騰空8處房屋,減少受威脅群眾820人,完成14處工程治理項目招投標。
浦江縣把“除險安居”行動作為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新型城鎮化的有利契機和重要抓手,從思想認識上實現“四個轉變”,解決群眾后顧之憂。
價值判斷上從單純的地質技術判斷轉向“以人為本”的全面價值判斷,實現從“預防和治理并重”向“避讓搬遷為主”轉變,“應搬必搬、能搬則搬”。 2017年浦江縣通過綜合治理減少受威脅人口2259人,其中避讓搬遷2084人,占總數的92%,從根本上改變了群眾的生活生產方式,變農民為市民,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工作路徑上重視城鄉統籌,實現從“就地搬遷為主”向“進城到鎮入園為主”轉變。結合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等,擴大政策勢能,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提升群眾幸福感,讓人民群眾“有利可圖”,發揮最大的搬遷效應。
政策措施上實現從“單一政策”向“綜合施策”轉變。統籌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與扶貧開發、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城中村改造、土地整治等相關政策,實現政策激勵“最大化”、效能“最大化”,讓群眾不掏腰包、少掏腰包,讓群眾住得進、住得安、住得好。
技術手段上實現從“人力管理”向“智慧管理”轉變。綜合運用網絡化、智能化、系統化、自動化、信息化等智能手段實施綜合管理。深入開展“互聯網+地質服務”行動,依托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地質災害防治微政務等大數據、大分析和大管理平臺,推動實現全縣地質環境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
面對嚴峻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形勢,浦江縣將“除險安居”行動列入“十大民生實事”,明晰權責、整合力量、統籌政策、黨員帶頭,以釘釘子精神協同抓好工作落實。
浦江縣政府勇于擔當,自覺扛起主體責任,成立縣級領導小組,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抽調精干人員,集中辦公。召開動員大會,部署治理行動,明確目標任務;各鄉鎮責無旁貸、義無反顧擔起實施主體責任,切實抓好調查摸底、政策宣講、騰空簽約、人員安置、老房拆除、土地復墾“六大任務”,并在《今日浦江》報上公示擬搬遷隱患點及受威脅人員,實現掛圖作戰、責任到人;相關部門協同作戰,切實履行好監管主體責任。縣財政、國土、農辦等部門對搬遷安置資金和治理資金進行全程監督,確保地質災害補助資金專款專用。縣考評督查辦督查考核,確保進度。全縣形成了上下“一盤棋”,協同攻堅、共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在大范圍調查座談、細致反復斟酌后,出臺《浦江縣農村住房改造建設暫行實施辦法》《浦江縣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安置實施辦法》,讓政策最大程度地契合搬遷實際和群眾愿望。政策規定將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單獨作為最高補助標準的A類,并增設優先簽約獎、騰空獎、租房租金補助等措施。安置面積分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按人均30平方米保底,另外再加上原有合法占地面積2倍予以安置,既充分考慮了無房戶、人多房少的群眾住房需求,又保障了原有房屋較多群眾的利益。拆遷補助按房屋重置價補助,安置區新房以成本價供房,高層公寓給予1000元/平方米補助,最大限度給予群眾實惠。以一戶3口之家、占地80平方米磚木結構老房為例,選擇高層公寓安置可獲得搬遷補助34萬余元,可不額外貼錢順利入住120平方米高層公寓。集聚安置區土地以國有劃撥形式供地,允許在補交5%的土地出讓金后劃撥轉出讓,有效提高了群眾搬遷意愿。
充分發揮黨員隊伍作用,堅持全心黨員敲開農戶“心門”、全科干部進村入戶“解惑”、全責書記示范帶頭“簽約”,以公開透明促進公平公正,以黨員干部引領帶頭贏得民心,受威脅群眾避讓搬遷積極性高漲。如花橋鄉僅39個小時,全面完成6處241戶774人簽約工作,僅48小時實現全部搬離騰空。
群眾搬得下是基礎,住得好、住得安是關鍵。浦江縣按照市委市政府“進城到鎮入園”的要求,將避讓搬遷群眾向中心城區、工業園區、中心鎮等發達地區集聚,實現以房等人、以保障安人。
以往浦江縣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安置模式大體上為“從山上搬到山腳”“從自然村搬到中心村”兩種模式,存在“人在城里、房在山里”的問題,搬遷群眾回遷現象嚴重。為了讓房和人都能進城,該縣堅持“進城到鎮入園”的原則,選擇縣城周邊、中心鎮、開發區建設搬遷安置集聚區。著力解決搬遷群眾資金籌集難的問題,與建設銀行建立合作關系,實現搬遷戶跟城鎮居民享受相同的按揭政策,解決收入較低,家底較薄群眾的搬遷入住問題,讓人和房同時都進城。
采取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的EPC模式,合理銜接設計、采購、施工各階段工作,著力解決建設周期遲緩問題,切實加快建設項目進度。目前,該縣在建集聚區三個。巖頭鎮安置區塊(幸福新村)建設工程,一期建成多層20幢400套,已安排111戶332人入駐;二期工程19幢320套全部結頂,進行配套建設,準備選房入住;三期工程采用高層公寓式,已啟動EPC模式前期工作。前吳、白馬安置區塊,總用地面積100余畝,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項目立項,方案初審等工作,進入項目招投標階段。
充分考慮安置過程中產生的村組織、村民服務管理問題。對于整村搬遷的建立完整的村級組織,確保組織不散,作用不變,運轉正常;對于部分搬遷的納入城市社區管理,確保服務有保障、有事找社區,集聚區搬遷戶一律同等享受當地居民的上學、醫療、培訓等福利,全力滿足群眾早日過上與城里人一樣生活的愿望。
浦江縣以“除險安居”行動為契機,統籌規劃布局產業,促進搬遷戶就業致富,徹底改變了“山里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振興產業經濟、集體經濟,實現富民安居。
制訂出臺《浦江縣農村宅基地復墾實施細則(試行)》,對避讓搬遷后的舊村宅基地實施點片狀復墾,工程經費和鄉鎮工作經費由縣財政列支,新節余耕地指標獎勵標準從原來每畝12萬元提高至35萬元,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利益,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復墾后,以宅基地、承包地入股,集體流轉發展現代農業,股份分紅,確保搬遷群眾有一定保底收入,提振集體經濟。2017年已完成黃宅鎮塘嶺村、杭坪鎮烏漿山村等土地復墾項目,并實現土地流轉。
正在實施前期工作的三大避讓搬遷集聚區,均針對性地進行了產業布局。其中,白馬鎮集聚區位于該鎮核心區塊,地塊商業價值高,充分依托服裝絎縫產業基礎,額外安排15畝用地指標,結合高層公寓底樓,計劃打造絎縫研發設計交易綜合市場,解決就業和物業管理問題;巖頭鎮集聚區毗鄰省級特色小鎮—水晶小鎮,緊鄰浦江開發區;前吳鄉集聚區位于浦江中心城區邊緣,借助于通濟水庫的優美風景及位于城郊的地理優勢,計劃在周邊培育發展花卉苗木交易市場,走出一條打造產業平臺、提供就業創業機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鄉村振興之路。
對林地、耕地這些農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保持原有權屬不變,以農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形式統一管理,流轉經營。如黃宅鎮塘嶺村舊村宅基地復墾后,經土地經營權流轉,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15.3萬余元。塘嶺村安置區位于浦江縣葡萄產業區,通過對種植、來料加工等技術培訓,搬遷戶從外出打工轉向產業區工作,從傳統農業生產轉向產品來料加工,結合自有房屋出租,年人均收入從搬遷前的5600元提高到16000元,增收效應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