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秀洲區分局 韓 超
2011年12月29日,嘉興市秀洲區洪合鎮國土資源所監察中隊隊員進行日常土地巡查,發現有農戶在農田里打地基,隊員上前詢問,農戶回答是造樓房,并稱已經審批過了。執法隊員當即運用手中的GPS設備,在建造現場走了一圈采集數據,并在隨帶的筆記本電腦中新建了一塊巡查圖斑。經過系統分析顯示,該塊圖斑屬于基本農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謊言不攻自破。這是秀洲區執法監察中隊借助于GPS、GIS信息系統,制止違法用地行為的一個例子,該系統在提高土地執法精準度上發揮了獨特的優勢。除了土地執法巡查,嘉興市秀洲區還依靠衛片執法、村級土地網格員、群眾舉報等發現違法線索的“千里眼”,編制了一張嚴打土地違法行為的“天羅地網”。
1.地方產業結構引起的違法用地
近年來,秀洲區特色產業蓬勃發展,如:北片(王江涇鎮、油車港鎮)紡織業、南片(王店鎮)小家電產業、西南片(洪合鎮)羊毛衫市場、西片(新塍鎮)設施農業。但是,工業廠房、出租房、魚塘農莊、禽畜棚等違法用地現象隨之不斷涌現,由此帶來浪費土地資源、環境污染、公共安全、鄰里糾紛等一系列問題。
秀洲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用地量大,特別是國家級、省市級重點項目較多,造成土地空間、指標緊張,加上補充耕地后備資源較少,耕地占補平衡矛盾突出。由此導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用地項目如道路、新農村社區、污水處理站、水工建筑,因發展急需而擅自開工建設,造成未報即用、邊報邊用的現象。
3.農村私人建房引起的違法用地
經摸底調查,秀洲區現有農房大多建于1990年前后,60%左右的農村住宅已有25年左右的“房齡”。另外,受交通、住宅面積等影響,子女結婚、分戶等剛性需求,農村世居住戶改(擴、重)建住宅用房的愿望強烈。但是,由于秀洲區規劃控制,特別是1+X規劃(村莊布點規劃)編制緩慢、多變,導致部分農戶未經依法審批非法占地建房。
1.總體向好,衛片檢查發現違法用地逐年下降
從2007年起,秀洲區利用衛星遙感技術,每年開展土地執法檢查。2007-2017年,在長達十一個年度的衛片執法檢查中,秀洲區的違法用地數量總體可控,并呈現新增違法用地、違法耕占比逐年下降的良好趨勢。通過土地執法共同責任機制、“兩網化”巡查機制、“裁執分離”、綜合執法改革等一系列體制、機制的創新,有效扼制了違法用地行為,提高了違法用地處置率,提升了執法效能。2015-2017年,秀洲區連續三年土地衛片檢查耕占比控制在2%以內,個體工礦類違法用地基本消除。
2.土地違法重點領域易發高發,執法形勢仍然嚴峻
目前秀洲區的土地違法重點領域發生在:農民建房、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基層依法用地意識淡薄。村經濟合作社或村民委員會干部礙于鄉里鄉親的情面,對本村村民未經批準非法占地建房的行為不制止、不匯報,導致農民私人建房違法用地沒有遏制在源頭。二是保障用地與保護耕地矛盾突出,耕地占補平衡矛盾突出。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項目違法用地多發易發,有新農村社區、污水(垃圾)處理站、水工建筑等民生工程,也有高速公路、航道、特高壓等重點工程。
3.違法用地整改執行到位率低,拆違控違壓力巨大
在實踐操作中,行政機關(改革前為國土資源部門,改革后為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對違法用地案件依法查處后,當事人不履行拆除決定的,經人民法院司法裁定,由屬地政府(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執行,由于拆違涉及違法當事人的切身利益,同時兼顧到社會維穩壓力,所以屬地政府對既成事實的違法用地(建筑)的拆除執行到位率較低。

▲ 執法隊員整改違法用地
近年來,嘉興市秀洲區積極開展新時期土地執法監察體制、機制創新工作,努力促進土地執法監察工作方式的轉變,可以劃分為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提升階段三個階段。
繼2003年治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后,2007年秀洲區開展了土地執法“百日行動”,集中清理2005年1月1日以來“以租代征”、未批先用等違規行為,共清理出2件。2008年秀洲區委發文,集中清理整治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筑(簡稱“兩違”),規范土地管理和建設秩序,通過分類處理,有效控制了新增“兩違”。2011年秀洲區委辦公室發文,建立完善發改、經信、規劃、建設、國土、房管、執法、交通、水利、公安、環保、工商、農經、供電、供水、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等單位各司其職、共同配合的土地執法監察長效管理機制。
通過各鎮、街道和職能部門的協作,切實肩負起各自的監督管理責任,嚴格項目準入、規范行政許可(確認)。2011-2012年連續兩年,秀洲區被市政府評為土地執法監察共同責任機制建設先進單位。
2011年,嘉興市政府發文,對違法用地和違法建設制止和查處工作實行網格化網絡化管理(簡稱“兩網化”)?!熬W格化”指的是根據行政區域、交通、河流和村莊坐落位置,將鎮(街道)轄區劃分為若干個“兩違”建設防控和拆除的基本單元網格?!熬W絡化”指的是通過打造數字基礎平臺,改進傳統的巡查管理方式,配備專業的GPS信息系統技術,“兩違”監管信息通過網絡實時溝通。2012年,作為嘉興市“兩網化”建設試點區,秀洲區率先開展土地執法監察網格化網絡化建設,通過招人馬、建隊伍、購設備,劃網格、設網絡,應用科技信息手段,開展“數字執法、精準執法、高效執法”,創新土地執法監管新機制,開創土地執法新格局。
通過土地執法“兩網化”建設,做到對違法用地“發現在初始、遏制在萌芽”,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調、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工作要求。秀洲區“兩網化”工作持續走在全市前列。
2014年8月,根據《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在嘉興市、舟山市全面開展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的通知》(浙政辦函〔2014〕35號)的要求,嘉興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以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推動執法重心下移為重點的綜合執法改革。秀洲區積極響應改革,按照要求將國土資源領域的4大類18項行政處罰職權劃轉至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改革前,采取的是以區監察大隊和基層國土資源所為主體承擔違法用地巡查、制止職能,依托鄉鎮政府力量開展后期處置工作的傳統巡查模式。改革后,將單一土地巡查模式轉變為綜合巡查模式,由綜合執法機構負責土地巡查、制止和違法用地案件查處工作。
通過綜合執法改革,集中了執法權,增強了基層管理能力,有效整合了管理、執法和服務資源,提高了行政執法效率,解決了以往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相互推諉的問題,提高了違法用地的處置到位率。
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查處相結合”的原則,對違法用地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置,講究方式方法,綜合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經濟手段,多管齊下,合力推進土地執法監察工作。
以問題為導向,以“三改一拆”、無違建區(鎮)創建、“亮劍”行動為工作中心,開展一系列違法用地集中整治行動,規范各項用地行為。一是規范工業用地。針對地區產業結構引起的違法用地,開展“低散弱”企業(作坊)整治、散戶噴水織機“清零”(提升)整治、印染(涂層)行業整治、?;沸袠I整治等專項行動,出臺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辦法,在市場體系建設中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進一步規范行業用地。二是規范禽畜養殖用地和設施農用地。開展禽畜養殖用地集中清理整治、設施農用地集中整治等行動,出臺設施農用地管理實施細則、設施農用地管理備案辦法,進一步規范規?;菪箴B殖用地和設施農用地。三是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開展“一戶多宅”整治、臨時用地(農戶附屬用房)整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出臺農村居民建房管理辦法、“美麗鄉村”考核辦法,做到“戶有所居、安排計劃、有序建房”,優先保障“無房戶、危房戶”。
敢于動真格,嚴格執法,嚴肅查處各類土地違法行為,樹立土地執法的權威性,通過依法查違拆違,拆出公平正義,拆出風清氣正。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和省、市規范性文件,嚴格把握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堅持過罰相當、程序正當的原則。土地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有三個層次。一是不予處罰。同時滿足情節輕微、自行糾正、無危害后果。對違法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二是給予行政處罰。2014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后,劃轉的4大類18項行政處罰權力由綜合執法部門實施。三是追究刑事責任。達到刑事責任標準的,可以同時追究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但不能以行政責任代替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同時追究的,行政處罰中的罰款可以折抵刑罰罰金。秀洲區歷史上首例土地犯罪案件發生在2011年,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進行審判。通過對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嚴打土地違法行為,給違法當事人極大的震撼,同時積極開展法律宣傳,取得了良好的執法效果。
運用經濟杠桿,將村級土地網格員、土地巡查員、廣大群眾的“千里眼”變得更為鋒利,練就一雙發現違法用地的“火眼金睛”。一是建立耕地(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建設。加強村級土地民主管理,積極發揮土地所有者對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從保護耕地中獲得長期穩定的經濟收益。補償標準為:耕地(含永久基本農田)為100元/畝,永久基本農田示范區增加30元/畝。發展林果業的耕地按50%發放。二是建立網格化土地巡查責任及考核制度。制定“發現、制止、報告、協助整改”的標準,使其量化評分??己朔謹蹬c隊員的獎金(外勤補貼)相掛鉤,以此激發隊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建立違法用地線索有獎舉報制度。秀洲區在2008年起開展的集中清理“兩違”行動,在2013年起開展的“三改一拆”行動,以及在2014年起開展的“一戶多宅”整治行動,均向社會公布群眾舉報電話,經過調查舉報屬實的,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在全社會營造依法用地管地的良好氛圍。
“天眼”主要指衛星遙感技術。秀洲區認真開展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充分應用遙感監測數據成果,對衛星遙感監測到的違法用地圖斑,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分析研判全區面上的違法用地形勢,將其作為指導全區土地執法監察工作的“風向標”。比如,從早些年的衛片來看:秀洲區農民住宅房前屋后的家庭作坊、豬棚等違法用地較多,具有“面廣、量多、分散”以及“臟亂差”特點,涉及規劃、建設、環保、農經等多個職能部門。所以,2007年我們推進土地執法機制創新,實行土地執法共同責任機制,會同多個部門合力推進查違控違工作;實行網格化網絡化土地巡查,做到“早發現、早制止”。再比如,從近些年的衛片來看:秀洲區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用地存在土地違法問題。秀洲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在每年年初提前謀劃、提前部署,統籌安排全區基礎設施項目用地。通過衛片這個“天眼”,我們摸清了違法用地“底數”,掌握了違法用地易發、高發的區域,從而有針對的開展執法活動,統籌兼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地網”主要指土地動態巡查。2011年,秀洲區成立了一支專職巡查隊伍,根據河流、道路將全區劃分成114個網格,將50名隊員填充到網絡內,建立“鎮-村-村落”三級網格巡查體系。同時,借助3S、GPS等現代技術,實現違法地點快速定位、違法信息快速核查、違法用地快速制止,在現場就可以根據所處位置從系統獲取地類、權屬等情況,從而快速準確地判定是否為違法用地,建立起快速發現、快速查處和綜合治理的土地執法監管新模式。在日常巡查和執法中,培養隊員五大能力。一是宣傳法律技能。二是善于發現技能。開展“5+2”“晴+雨”網格化巡查,根據運材、放樣、砌基等建房規律和特點,察覺建房前期準備跡象,把握土地執法最佳時機。三是耐心勸導技能。發現違法用地后,采取有效措施,跟蹤重點巡查,勸導違法當事人自行糾正。四是群眾工作技能。善于與群眾打交道,經常與群眾拉家常。五是依法行政技能。熟練運用法律法規,提高依法行政和執法水平。 依靠這一張“地網”,我們真正做到將違法用地“發現在初始、遏制在萌芽”。目前,這支巡查隊伍已全部移交綜合執法部門。
治理違法用地要講究方法,要“疏堵結合”,除了加強巡查、快反執法、聯合執法外,還需要加快“1+X”點規劃調整和土地整治規劃編制工作,落實農民建房用地空間;加快土地綜合整治,節余指標優先保障民生用地,這既需要國土內部規劃、耕保、整理中心等多個科室的配合,也需要發改、規劃、建設、國土等多個職能部門的配合。筆者認為,土地執法核心是“依法履職,敢于擔當”,有三層涵義:第一層是在法律法規的大框架下,按照法定程序履行國土資源管理職責,做到實體和程序的雙重合法;第二層是在面對發現難、制止難、執行難等問題時,勇于制度創新、攻堅克難,抓住關鍵環節,敢于動真碰硬;第三層是要有“一盤棋”思想,站位全局,黨委政府更是要把“保護耕地、嚴格執法”作為一種政治擔當,真正將“依法履職”轉到“執行到位”上來,將“敢于擔當”轉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平安”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