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寧市國土資源局 祁沈忠
近年來,海寧市袁花鎮搶抓省、市土地整治政策機遇,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節約優先”總原則,結合“低小散”騰退、村莊搬遷、“三改一拆”等工作,全力以赴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形成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的空間形態和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極大優化了生產生活空間,城鄉統籌發展效應明顯。2015年以來,該鎮共立項實施紅曉村等八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使用增減掛鉤指標904.58畝,盤活存量48.34畝,解決拆遷及搬遷農戶安置用地402.34畝,商住用地44.52畝,工業用地500.82畝,公共設施5.24畝,達到改變一片生態、帶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今年2月,浙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車俊在調研該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過程中給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鄉鎮順應城鄉一體化趨勢,做好統籌發展文章。

▲ 袁花鎮農光互補項目實現產業集聚化
緊盯目標、緊扣重點,結合各年度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提前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耕地墾造、旱改水、標農補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項目的前期調查摸底工作,為當年各項目的立項推進做好準備。通過內業核查挖掘一批、實地踏勘刪選一批、鼓勵有條件的村自主申報一批等多種方式,落實當年各項目具體實施地塊,通過實地講解施工標準的方式,嚴格要求行政村按照標準執行。2015-2017三年期間,同步實施耕地開發墾造項目4個,面積1312.4畝;“旱改水”耕地質量提升項目2個,面積245.1畝;標準農田補建項目3個,面積1224.2畝;表土剝離項目1個,面積281.4畝;“十二五”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提升項目2個,面積14124.2畝。
明確土地綜合整治由鎮、村、部門三方聯動負責,并且由鎮出臺土地整治政策,提高工作積極性。行政村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通過招投標方式確定施工單位,簽訂招投標合同,做好招投標會議記錄。國土資源所負責項目的規劃立項、材料組織上報、初驗等工作,結合“一張圖”系統,定期實地調查項目完成情況,并在實施前、實施中、實施后按照同一參照物的方式進行拍照記錄,及時提醒完工時間,督促行政村加快進度,對未按時完成項目的行政村減少補貼數額。鎮分管領導負責協調工作,保障整治項目順利進行。
通過召開專題會議方式,依照區塊連片、畝均建設用地、農戶意愿等原則,在聽取各村意見的基礎上確定最優整治區域。2015年以來,通過不同區塊比選,立項實施了紅曉村,黃山嶺、鎮西村、龍聯村,梨園村,長嘯于家場、彭墩村臺北、彭墩村吳家匯上八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通過項目的順利實施,進一步擴大了農業產業區塊,實現了現代農業規模化、科學化布局。目前該鎮糧食播種面積已達6萬畝,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達3萬畝,占全市17.59%,糧食產量達2.72萬噸。
自確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以來,袁花鎮打好“低小散”企業騰退、農房集聚、“三改一拆”等工作組合拳,各部門同部署、同推進。成立“低小散”行業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無違建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等方式,確保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制作鎮村兩級“低小散”整治作戰圖,實現掛圖作戰,進一步明確騰退整治措施及時間節點。同時,整合綜合執法、環保、市場監督、國地稅等職能部門力量,通過執法手段抓落實,破解部分企業騰退難問題。2017年,全鎮共整治完成“低小散”企業(作坊)271家,騰退面積13.85畝。
強化工作落實,通過每半月召開一次現場會的方式,村級全域整治快速推進,實現天天有進展、月月有成效。鎮“低小散”行業整治辦公室每月不定期聯合市場監督管理分局、環保分局、安監站、綜合執法分局、“三改一拆”辦、經濟建設服務中心等部門開展督查行動,發現符合“低小散”企業(作坊)認定標準的,當場發放整改通知書,責令限期整改。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施工過程中,行政村做到每天現場查看項目進程,國土資源所做到每三天一看,分管領導每周一看的頻率,對所有地塊做到走到看到,保證施工進度和質量。
為實現土地連片整治,進而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合理布局產業發展。在農房集聚搬遷工作進展中,各村社區通過廣播、進組落戶等方式積極宣傳整組搬遷政策與農村小區集聚好處,在群眾中形成了良好的輿論導向。同時,加強黨員干部帶動作用,深入普通群眾,及時了解群眾的意愿和思想動態,掌握搬遷工作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出臺《袁花鎮鼓勵引導農村居民進入新市鎮公寓房搬遷集聚實施辦法》《袁花鎮農村居民住房建設管理辦法》,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宣傳搬遷政策,為農村集聚打好基礎。

▲ 袁花鎮千畝良田,耕地保護顯成效
通過全域整治合理布局,不斷優化一產農業,重點抓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工程,實現農民增收。“十二五”期間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質量提升12000余畝,未來三年計劃累計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15000畝,有效保障糧食安全。運用“技術+資本”方式,加快推進食用菌、保健中草藥(桑黃)、大棚蔬菜基地、家庭農場發展。共種植桑黃食用菌90萬棒,產量4000公斤,實現產值1600余萬元。“農光互補”食用菌基地227畝,實現畝產值12.73萬元。抓規模擴展和品牌營銷,全力打造“萬畝梨園”和“海昌”梨品牌,帶領農戶走上致富路,梨園村梨樹種植面積8300畝,建設水果保鮮庫1000立方,梨農畝均產值1.2萬元以上,年戶均收入3萬元左右。
借力全域土地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力打造“一主兩副、兩翼齊飛”的發展格局,重點建設“陽光科技小鎮”和雙豐、濮橋“兩創”園區。2015-2017年,“陽光科技小鎮”區塊共整治土地1800畝,搬遷農房191戶,整體搬遷農房26戶,騰出建設用地空間191.04畝,整治復墾33.84畝,同步實施耕地墾造14.44畝。目前,“陽光科技小鎮”在建眾創空間30萬方,全鎮在建眾創空間50萬平方米。此外,通過村級抱團發展建設眾創空間的方式,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目前村級集體經濟在建眾創空間25萬平方米,建成投產后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萬元。
在實施土地全域整治,積極推動農民搬遷集聚,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的同時,不斷推進產城融合。注重“生產生活分區”理念,早謀劃、早布局,利用土地綜合整治取得的成效,結合本地自然、人文、地理特色,積極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精品點,建設“果園飄香富農路”。通過精品點打造,從點、線、面加快沿線村莊美麗鄉村建設步伐,實行美麗鄉村示范鎮創建。充分挖掘名人特色效應,建設“俠客小鎮”,豐富特色文化旅游。注重“產城融合”配套發展,全面推進城鎮整治,新建紅曉商貿城、龍鑫商廈、農商綜合體、市民廣場等項目完善城鎮基礎設施,新建小鎮客廳、物流產業園配套工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