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陳文杰
浙江環杭州灣地區是長三角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參與建設自然成為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戰略課題。浙江參與長三角大灣區建設,必須牢牢把握全面接軌上海、打造創新生態、發揮比較優勢、堅持綠色發展四條基本方略
縱觀當今世界,大灣區是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大灣區最有可能與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中國灣區經濟“雙雄”并峙格局。浙江環杭州灣地區是長三角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參與建設自然成為需要認真思考的重大戰略課題。
從環杭州灣地區在長三角大灣區中的地位和作用看,四個方面優勢比較突出:一是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體制機制優勢;二是得天獨厚的深水岸線和港口優勢;三是數字經濟相對領先的新經濟優勢;四是灘涂資源豐富形成的可利用空間潛力優勢。浙江參與長三角大灣區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不足,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胸襟,堅持市場化的改革取向,加強區域協同,推進一體化發展。
浙江參與長三角大灣區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四條基本方略:
全面接軌上海。2017年上海GDP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在全國城市中穩居第一位,肩負國家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全球科創中心的使命。上海的經濟體量、人才積淀、文化底蘊、國際地位決定其在長三角大灣區建設中的絕對龍頭地位。早在200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提出的“八八戰略”中,其中有一條就高瞻遠矚地明確,要“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區位優勢,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這叫“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當前,上海實行人口和建設用地“雙控”措施,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這對浙江尤其是環杭州灣地區來說,是一次承接上海企業、科技、人才等產業和創新要素外溢的難得機遇。浙江應當毫不猶豫、更加主動地接軌上海,在服務上海中實現與上海的錯位發展。要積極參與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五個中心”建設,甘當配角,并且要充分彰顯配角的個性和魅力。在規劃層面全面對接,加強戰略協同;聚焦交通互聯互通、產業配套協作、功能平臺共建、公共服務共享等重點領域,深度開展全方位、寬領域的交流合作;積極探索以市場運行法則為導向,以建立大灣區統一大市場為目的,以破解當前行政分割障礙為己任的政府間溝通協調推進機制。
打造創新生態。創新生態已成為灣區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密碼,這也是政府需要聚焦聚力的頭等大事。怎樣才能使大灣區成為推進全球創新策源地?唯有打造出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讓人才集聚,讓思想噴涌,讓成果轉化。打造創新生態,營造創新氛圍是第一位的,適宜于創新的體制機制更是不可或缺,同時需要發達的科技金融的有力支撐,優質的生態環境、宜居環境也是必要條件。從環杭州灣地區實際看,應當把創新列為經濟科技工作的首位戰略,以創新空間、創新平臺、創新載體等建設為抓手,扎扎實實地從上述幾個方面去打造創新生態,搶占創新發展制高點。
發揮比較優勢。長三角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必須在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的前提下,加強分工協作,實現協同發展。環杭州灣地區在長三角大灣區中的比較優勢前已述及,主要表現在民營經濟、深水港口、數字經濟和空間資源等四個方面。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提出的“八八戰略”為指導,從工作思路和方法上聚焦優勢、強化優勢,同時統籌兼顧積極彌補短板,特別是與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密切相關的高等教育等發展短板。從提升大灣區整體競爭力出發,加強與上海、江蘇灣區城市之間的戰略協同,在大灣區整體格局中形成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堅持綠色發展。灣區是生態系統比較脆弱的敏感區域,而環杭州灣地區環境質量現狀又不容樂觀,要秉持綠色發展的理念,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樹立“保護優先、有序開發”的原則,認真落實好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強化建設用海生態空間管控。一方面,要推動產業綠色轉型,加快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淘汰步伐,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把好產業準入關口,突出數字化、時尚化、智能化、清潔化的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海陸聯動,加快陸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沿灣海洋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和灣區保護責任追究等制度建設,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修復。
著力推進一體化綜合交通網建設。一是堅持空港優先、“四港”聯動。從綜合交通體系看,目前環杭州灣地區國際空港發展是短腿,為適應創新生態的打造,應放到更加突出的優先位置。將杭州蕭山機場定位于亞太地區重要空港門戶、寧波櫟社機場定位于區域性國際樞紐機場、嘉興機場定位為全球性航空物流干線機場,按此目標用心用力推進。同時要做好海港、空港、陸港和信息港四港聯動,加強互聯互通,提升運輸效率。二是謀劃實施大灣區主要城市之間的大通道建設。目前來看,這種大通道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能滿足相互之間人流、物流聯系的需要,特別是杭州灣天塹更是薄弱環節,諸如杭州灣跨海鐵路通道、跨海沿灣的高鐵、高速公路等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建設工程。三是加快推進都市區“1小時通勤圈”建設。在杭州、寧波兩大核心城市新建若干大型鐵路綜合樞紐,同時,在空港、海港和鐵路站規劃建設多種運輸方式緊密銜接的換乘系統,提升便捷度。杭州、寧波兩大都市區不僅要加快中心城市地鐵網絡建設,而且要統籌謀劃好中心城市與周邊區域之間的城際鐵路建設,在都市區范圍內讓軌道交通等快速通道走向與城鎮、產業布局有機銜接。
著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群。在長三角大灣區整體步入創新經濟發展階段的大背景下,建設創新型城市群是一項不得不為的重大舉措。一是“雙極”驅動。更好地發揮杭州、寧波兩個中心城市的極核功能,高水平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努力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二是六市聯動。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G60科創大走廊等為紐帶,促進產業平臺與科創走廊聯動融合,構建六市協同創新體系。三是以各類創新載體為抓手。突出抓好大學、研究院、科技園(城)、科研院、孵化器等創新載體建設,依托之江國家實驗室、阿里巴巴達摩院、西湖大學等建設世界一流研究院,布局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吸引國際知名科研機構聯合組建國際科技中心。
著力構建開放開發大平臺。世界級大灣區應該是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對全球貨物、貨幣、人員、信息等要素流通具有掌控力。要深化拓展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功能,不斷強化寧波—舟山港的油品交易、離岸貿易、中轉貿易等國際航運物流服務功能,積極創建寧波—舟山自由貿易港。其中應積極探索的一個可選方案是,圍繞小洋山港區,浙滬共建自由貿易港。世界級大灣區也應該擁有高能級的產城融合大平臺,要堅持產城融合發展理念,著力解決各地產業平臺碎片化、同質化的問題,整合提升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園區)、高新園區等各類開發區以及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別監管區,謀劃若干新的產城融合發展平臺,串點成線,形成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和創新鏈高度融合的經濟大走廊、城市連綿帶。同時,也要謀劃建設既高度現代化、國際化又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鎮,構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和生產力布局。
著力構建要素市場化配置新機制。大灣區經濟一般來說都是跨行政區經濟,能否實現生產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需要在制度供給上做文章、下功夫。依靠制度創新,讓市場機制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決定勞動、資本、土地和其它創新要素的流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激發經濟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各級政府應圍繞優化區域營商環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統領,著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著力創造最便利的投資營商環境。其次,要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打破跨行政區的市場壁壘,充分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構建開放有序的統一大市場,促進資源要素按照市場規律自由流動。要高度重視金融市場培育,加快錢塘江金融港灣功能培育,打造集互聯網金融、創業投資、綠色金融、財富管理、保險創新等于一體的新金融產業鏈和生態圈,加快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場體系中的地位。
著力完善跨行政區域的溝通協調機制。客觀地說,建立統一大市場尚需時日。在這樣的體制背景下,灣區建設若要取得實效,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的溝通協調機制還是必不可少的。在長三角層面,要圍繞規劃對接、戰略協同、市場統一和專題合作,開展溝通協調。在環杭州灣地區城市層面,要全面加強經濟、科技、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生態、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緊密合作,建立健全城市之間雙邊、多邊溝通協調機制,省級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應積極參與,適時協調。除此之外,還可探索建立特定區域或領域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比如跨行政區域開發區、港口、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合作。通過溝通協商,取得“雙贏”“多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