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2003年以來,世界銀行每年出版《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發布全球營商環境指標排名。根據世界銀行《2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在190個經濟體中排名第78名。筆者擬在分析《2018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指標體系基礎上,對優化我國營商環境提出建議。
《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瞄準企業生產和運營的障礙,關注政府各項規則和政策對中小企業日常運作中的影響,目的是鼓勵政府實施高效、易于實施的監管。世行營商環境評估具有以下特點:
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世行從中小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出發,結合企業注冊、建設、生產和經營、退出不同階段,衡量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在創立階段,《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關注企業的創設成本,創設成本越高,企業越難以進入,最終導致市場生產率水平降低。在企業生產經營階段,營商環境的好壞決定了企業在正式部門和非正式部門、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之間的分配。良好的營商環境將會使得企業家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從事生產性活動,通過生產性活動在市場領域創造價值,而不是在政治和司法等領域從事非生產性活動。在企業退出階段,《全球營商環境報告》強調破產保護規則的有效性。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下,企業能夠自由進入和退出,具有盈利機會和可行性的企業能夠進入市場,而低效的企業退出市場,從而導致資源被配置到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在缺乏有效的破產立法保護時,企業進入和退出的平衡會被破壞,從而降低資源配置的效率。
突出數量化精細評價。2018年報告圍繞企業發展的全過程構建指標體系,對190個經濟體的總體營商進行排名,并細分為11個大類指標。從企業發展階段來看,在創立階段,評價指標為創辦有限責任公司所需的手續、時間和成本;在建設階段,衡量指標包括辦理施工許可、獲得電力、勞動力市場規范三個指標;在日常生產經營階段,衡量指標包括產權登記、獲得信貸、保護少數投資者、跨境貿易、繳納稅款、執行合同六個指標;在企業退出階段,衡量指標是辦理破產,即企業破產的法律保護力度和商業破產的成本。
高度重視法律和政策的作用。世界銀行認為,政策制定者能夠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活動的便利性。因此,在《全球營商環境報告》的評價體系中,改善營商環境的發力點是政府。優化營商環境在于降低企業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作為制度的供給者,在政府服務、市場監管和社會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具體而言,世界銀行專家對各領域的打分,均采取“問”與“查”的方式來進行?!皢枴笔侵赶蛑行∑髽I、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建筑師事務所、報關公司等相關人士發放問卷。“查”是指查閱每一個問題對應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以確保被測評經濟體的相關舉措具有法律拘束力,可以反復適用。
但是,《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指標在滿足科學性和可比性的目標下,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指標為了保證數據在不同國家的可比性,通過在特定的假設下的標準化案例來實現,但標準化的案例減小了收集數據的范圍。第二,指標關注的是最大的商業城市,以及國家超過1億人口的第二大城市。當國家的地區差異較大時,指標的代表性會下降。第三,指標關注的是國內正式部門,不能反映非正式部門的現實;在某些國家,非正式部門較為重要且占比較大。此外,外企的營商環境也不能反映在營商指標中。第四,營商指標關注的是法律,即正式制度,這是政府能夠直接改變的。非正式制度沒有納入營商體系之中,但是當一國缺乏對法律的嚴格執行時,法律條文的變化也不能帶來預期的效果,營商指標無法準確對執行的效果進行評價。

根據《2018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為第78名,較2017年持平,比2016年上升了兩位,得分為64.28分。2018年主要的變化是在繳納稅款、開辦企業、建設許可三個方面有一定提升。從具體分項指標來看,中國在產權保護、獲得信貸、執行合同和辦理破產方面表現良好,特別是執行合同方面,排名第五,但是在開辦企業、辦理建設許可、少數投資者保護、繳納稅款方面大幅不及總體排名。根據排名靠前的先進經濟體的經驗,我國在提升營商環境排名、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提升政府的經濟治理水平,其中最核心的是優化企業征稅體系?!?018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企業在納稅上需要花費207個小時,高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189.2個小時、OECD高收入國家的160個小時。提升中國繳納稅款的指標排名,主要是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簡化稅收征管程序,降低企業納稅的手續和時間,具體的做法包括依托“互聯網+”的方式,推進電子稅務建設,拓展多元化的繳稅方式;另一方面是降低企業稅負,優化企業稅制,減少重復征稅等行為,構建少稅種、寬稅基、低稅率、少優惠的現代稅制結構,繼而推動申報繳款次數的調減。同時,加強頂層制度設計,實現財政收支協調聯動,為構建現代財政制度奠定堅實基礎。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創辦企業和辦理建設許可的成本。開辦企業方面,排名第93名,相比2017年有所提升;在辦理施工許可方面,排名第172名,所需天數達到279天,遠高于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138.2天以及OECD高收入國家的154.6天。具體的措施包括提升各類型企業設立、變更、注銷、備案等各個環節便利度,提高企業在登記過程中的信息透明。例如全程電子化實現企業登記,減少企業開辦和運營成本;優化建設項目投資管理,減少行政審批的前置條件,推行負面清單制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強化法律制度建設,特別是加強少數投資者保護。2018年該項排名第119名,得分48.33。保護股東的權利,避免公司董事會濫用權力,是促進企業投資活動的重要方式。在這一方面,香港在2015年對董事會提出更高的披露要求。保障少數投資者的利益,主要的措施包括加強信息的法定披露,特別是提高關聯交易、定期報告的透明度;在董事會濫用權力損害股東利益時,降低少數股權維權的成本,提升董事會的問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