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改委(省審改辦)社會體改處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
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軟實力,也是核心競爭力。良好的營商環境對一個地區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制定了各項行動方案、政策措施,對開辦企業、辦理建筑許可、獲得電力、產權登記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安排、周密部署,旨在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優化投資和市場環境,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全國來看,北京、上海、陜西、廣東、湖北、江蘇、遼寧等多個省市已出臺與營商環境有關的文件,有的出臺專項行動,有的出臺總體方案+專項行動,有的出臺組合包型的若干措施,有的則出臺規劃法規。北京市《關于率先行動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方案》推出縱深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進一步擴大利用外商投資等26條優化營商環境改革舉措。上海市發布了《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及《上海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深化營商環境改革專項行動計劃》。湖北省《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若干意見》,提出提高市場開放程度、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等22項主要任務。江蘇省發布“1+8”(1個實施意見、5方面政策文件及3個行動方案)政策文件。浙江省也出臺了《關于印發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優化營商環境2018年實施方案的通知》。遼寧省則正式公布了《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粗略估計,全國各地出臺的文件名中含有“營商環境”這一關鍵詞的政策文件已不下200件。法律法規或規范性文件是改善營商環境的保障和支撐。然而,更好地發掘法律的作用,有針對性地做好法律與政策的宣傳工作,也是眼下極為緊迫的任務。
政策制度只有轉化成企業實實在在的滿意度和獲得感,才能發揮其價值,才能成為“改革成果”。近年來,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旨在通過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降費用、提效率、強法治等各項重要制度設計,推動營商環境便利化改革。各項政策制度能否成為改善營商環境的合力,發揮“1+1>2”的疊加效應,則有賴于各政府機關、職能部門、廣大企業主體和潛在投資者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
在世行評價過程中,由于對相關法律制度甚至是政策性文件缺乏準確了解,或者因為缺乏系統研究、綜合判斷的耐心,受訪者誤判誤答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2017年1月,《國務院關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取消了原由縣級公安機關實施的“公章刻制審批”,改為備案制。而世行在營商環境采樣時被采訪的機構仍然認為,審批是公章刻制的必經流程,從而導致失分。再如,“獲得信貸”領域中的“合法權利力度指數”有一項測評如下:擔保物權可否延伸至將來或以后取得的資產,并可自動延伸至原始資產派生的產品、收益或替代物?受訪者答“不可以”,該項指標因此失分。事實上,結合我國《物權法》第181條(浮動抵押)、第197條(抵押權人孳息收取權)、第213條(質權人孳息收取權)以及《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2017修訂)》第二條等,這個問題應獲得肯定的回答,我國應當得分。
以世行營商環境評估報告樣本城市為例,北京和上海都在積極采取行動,通過開展培訓、加大宣傳等方式,擴大營商環境政策知曉度。
北京市:全面開展營商環境政策培訓。北京市投資促進局與市工商聯、市發展改革委聯合舉辦了“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政策解讀會”,組織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國土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市財政局、市國稅局、市工商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商務委、市金融局等9部門,對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政策進行詳細深入的解讀,受到來自跨國公司、央企、大型民企及中國美國商會、中國歐盟商會、中國日本商會、香港(地區)商會、中國韓國商會、北京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員企業、各省市在京商會及其會員企業等500多家單位的600多名參會企業代表的充分肯定。西城區在區政府門戶網站開設優化營商環境專欄,在網站首頁建設飄窗,對“9+N”(北京市營商環境政策體系)政策進行公開宣傳,通過動態報道,宣傳闡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開展情況,發揮好典型案例引導作用。通州區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大會,50余個委辦局、鄉鎮園區參會,解讀全區產業、科技、人才等政策以及鼓勵、支持企業發展的各項措施,全區230余家企業代表參加會議。門頭溝區建立新設企業回訪工作機制,通過“電話詢問、網上指導、QQ跟蹤”三個步驟,加強政策宣講服務。北京市工商局采用三字方針,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宣傳工作:一是“久”,在轄區企業集中、人流密集區域制作大型戶外廣告牌,面向公眾固定、長時期的進行潛移默化的政策宣傳;二是“全”,通過在登記注冊大廳設立滾動顯示屏、擺放宣傳展板、發放宣傳頁等方式,使辦事群眾能夠全面詳細的了解各項改革政策措施;三是“活”,依托現有的工商登記注冊指導工作站,利用社會資源,擴大宣傳效應,加強輻射帶動。
上海市:由市區行業主管部門全面組織對窗口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由市區司法局、財政局通過有關協會全面組織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綜合培訓。如上海市司法局召開了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新聞通氣會,市司法局、市律師協會、市公證協會介紹了改善營商環境的政策舉措。市國稅局、地稅局舉辦了“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提升納稅服務質量”大型宣講會,向100余家企業和涉稅專業事務所負責人詳細講解19條優化營商環境最新舉措。上海市黃浦區依法治區辦、區司法局、區僑辦、區國資委、區科委、區工商聯共同主辦“法治化營商環境TALK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活動,邀請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知識產權法院等各界專家代表,就司法現狀、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執法力度、發展趨勢、保護措施、實際訴求等方面開展頭腦風暴。奉賢區召開投資促進與營商環境建設暨財富百強表彰大會,向招商平臺、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媒體推介奉賢區營商環境,并集中表彰財富百強企業、招商引資先進集體和個人。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鑒于以上各種現實,當務之急要把握三個方面:
要密織政策“宣傳網”。通過報紙、電視、廣播、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媒介,辦專刊、建專欄、設專題,構建全天候、多層次、立體化宣傳網絡,讓惠企政策人人知曉、入腦入心。通過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提高社會對政策環境的認知度、認可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興業。
要強化培訓。在出臺每項營商環境政策后,應由政府主管部門或者行業組織對中小企業、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建筑師事務所、報關公司等開展專題培訓。例如由司法部門組織律師、由財政部門組織會計師、由建設部門組織建筑師、由經信等部門組織中小企業、由口岸管理部門組織報關公司進行培訓,提升法律法規政策的知曉度,以使其更好地宣貫落實各項政策。
要推廣經驗做法。做好改革指導,經驗總結、復制推廣和宣傳交流工作,重在通俗易懂的優惠政策及操作辦法,避免讓人眼花繚亂的詞匯創新,并將總結推廣新動態、新思路、新經驗系統化、常態化,打造營商環境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