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妮 李興旺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開展“三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資源利用是基礎、村美民富是目的。培育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更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載體。永康是全國著名的五金之都、工業強市,共710個行政村,實現“工業一號”與“農業一號”并進,是該市近年來重點工作之一。目前,永康市共創建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40個、善治示范村近百個,城鄉差距從2.7∶1穩步向2.0∶1邁進。但從整體情況來看,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大量資源匱乏、少量資源富集等兩類農村情況較為普遍。本文以塘里、黃城里兩個典型代表村為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出可復制、能推廣的兩類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樣本,對癥施策、破解發展難題,助力鄉村振興。
“從無到有”:塘里村的蛻變之路。塘里村資源稟賦有限,區位優勢不明顯,代表著永康市眾多“資源匱乏型”農村的現狀?!稗r房改造”“美麗鄉村”等活動開展之初,該村僅以少量葡萄、毛芋、竹筍等種植農業為主,村集體經濟不足3萬元。2010年開始,在村書記孫朝廳堅強有力領導下,全村30多名黨員和村民積極投身到全村美麗鄉村改造之中,“從無到有”創造條件、挖掘資源,下決心改變村貌。由黨員帶頭聯合村民共同捐款累計200多萬元,完成該村各項民心工程:順利完成146戶農廁改造,污水管網埋設,投入20多萬元建成全新村文化活動中心,開辟籃球場、棋牌室、影視廳、“農家書屋”(備齊6000多冊書籍),打造以文化中心、鄉村大舞臺、孫權銅像、文化墻等建筑為一體的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巧利用后山40畝山林為面,建成800米河石游步道為線,以亭臺樓閣、長廊為點的孫權文化園,每年迎來觀光游客3萬人左右,為經營農產品及休閑餐飲業的農戶每年每戶增收5-10萬元。
“從有到優”:黃城里村的富民之路。黃城里村背靠經濟開發區,位于永康東入城口,緊鄰主城區,區位優勢明顯。在村支書林金星及黨組織堅強帶領下,該村“從有到優”充分利用資源優勢,順利完成了整村改造,創造了與農戶半年簽約99.3%、一個月完成99%房屋騰空的“黃城里速度”,解決了該村在農房改造前主城區與經濟開發區“燈下黑”的治理難題。該村將一塊4000平方米的集體所有土地及一幢商鋪出租,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150萬元。以打造全市首個電商創業園為契機,全面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450多間商鋪改造并投入使用,充分帶動周邊超市、餐飲、夜市、物流等行業的發展,每年商鋪租金直接為每戶村民增收5-15萬元,規模發展逐步產生集聚效應。
2012年至今,永康市在政策頂層設計、優化產業結構、合理配置資源要素、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等方面開展符合鄉村發展規律的有效探索。以塘里村為代表的一類“無資源”(資源匱乏)型農村,另一類是以黃城里為代表的“有資源”(資源富集)型農村,通過激活市場、主體及各類資源要素,以“從無到有”與“從有到優”的發展勢頭,讓資源變資本,逐步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的典型示范村。
黨組織堅強有力,激活農村各組織戮力同心創新業?;疖嚺艿每?,全靠車頭帶。無論是塘里村村支書孫朝廳、還是黃城里村支書林金星,領頭雁勇于擔當,肯干事、能干事,是黨組織發揮作用的關鍵。黨組織的堅強有力,能夠激發全體黨員及全村各組織干事創業熱情。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得以提升,更是農村各項工程項目完成的關鍵和重要保障。
精準定位,因村制宜激活資源要素。對于資源要素較為匱乏的塘里村來說,防止自身定位過程中的同質化、抄襲化等問題,從挖掘本村有限的后山資源及“孫權文化”等比較優勢出發,選擇適合的旅游、文創等產業領域和項目,錯位發展,激活資源要素,最終贏得政策扶持、社會關注效應。黃城里村則高效利用區位優勢,集中打造電商創業園,激活資源要素,實現集體經濟規?;?、產業化發展。
凝聚人心,激活主體參與意識。農民群體是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主要人力資源。塘里村和黃城里村通過“捆綁民意”,以實現“村美民富”作為各村發展的終極目標。通過農房改造和大美鄉村建設等工程,進行整村改造、整齊行動,充分激發農民主體的參與意識,凝聚人心,為村集體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援。
集體主導,統一規劃激活政策。集體所有的主要資源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根本,如何利用、規劃集體資源,發揮集體效用,激活政策,是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黃城里村通過高規格打包項目,完善園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制定服務電商運行的創業優惠政策,讓項目資源高效運行,使分散的小規模經營變成規模經營,減少決策失誤,打通農民與市場資源不通的壁壘。
合理經營,集聚效應激活市場。經營分散化、成本上升快、資源利用或經營不完善、結構性矛盾、產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是農村集體發展的主要阻力。黃城里村通過整村改造、創建集體性經營電商公司,以集體合作、共同經營的形式開拓新思路、產生集聚效應,逐一破解集體經濟發展難題,大大提高生產要素利用率,實現小農戶和市場經營發展的有機銜接。
從以上兩個典型村的經濟發展對比分析可知,全面引導資源要素回歸、多主體參與,推動生產要素活躍交流、鞏固農村集體經濟制度,讓資源變資本,是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拓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生產效率的重要途徑。
加強隊伍建設,搭建“同質化管理”平臺,從組織上夯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從永康市兩類農村來看,村支書孫朝廳、林金星“領頭雁”勇于擔當使命、村兩委班子成員團結肯干、發揮黨建影響力和領導力、凝聚民心,是這兩類農村集體經濟得以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永康市通過推行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三支隊伍“同質化管理”的農村基層治理模式,推動三支隊伍“同學習、同活動、同積分、同問責”,將一切工作壓實到每名干部、落實到每個黨員和村民代表,有效激發村民的積極性。在各項村集體公共事業和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村干部領著干、黨員和代表帶頭干、村民群眾一起干”的生動局面。從而全面調動村干部、黨員和農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及鄉村治理的熱情,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和影響力,促進鄉村環境面貌改變,凈化基層政治生態,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充實主力軍,培育內生發展動力,從人力資源上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困境。在兩類農村尤其是“資源匱乏型”農村中,發展主體短缺、農民公共精神缺位等是造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遲滯的重要原因。因此,充分把握發展主體、鄉村公共精神等核心要素,聚焦農民主體隊伍,培育內生發展動力,是當前解決問題的首要途徑。需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完善農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各項獎補政策,培育并引導農民自主創業,加大農村各項基礎設施投入,補足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虧空。農民是參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要大力提升農民參與經濟生活的意識,通過農村文化禮堂送文化及“種文化”下鄉等途徑,培育農民鄉村公共精神。挖掘“田秀才”“土專家”技術型人才、個體經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參與村集體經濟建設,并由村集體給予一定的資金報酬。實施“鄉賢回歸工程”,引導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嘗試構建“訂單型人才”培養機制,鼓勵和高校合作,由政府出資,學生畢業后根據自身技能與專業方向留村發展,不斷充實集體經濟發展主力軍。
注重發展規劃,合理利用資源,從稟賦特色上形成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在兩類農村樣本中,農村可利用的資源仍較為分散,需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游則游的原則,才能實現美麗經濟有生命力的錯位發展。適度合理地開發農村資源,統一進行規劃配置、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和力量、抱團發展,才能參與市場競爭,沖破發展困境,實現集體經濟發展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一類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營型的農村,可由當地政府與網絡及社交媒體聯合,對農產品進行深度開發,形成“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化產業園,獲取集中收益。還可通過開發當地“旅游+”互動體驗、采摘等模式豐富旅游產業;“農耕+”文化、非遺等地域特色宣傳,弘揚農耕文化;“項目+”生態保護、農產品銷售、運營一體化服務策略實施,確保生態環境與當地產業和諧共生。另一類資源稟賦特殊、自身條件較好的村,由市鎮村三級聯動,按照各村發展前景和資源特色,聘請農業院校專家、或項目運營公司統一規劃,捆綁打包項目。破散促聚、規模發展、壓低集中生產運營成本,最大限度利用自身資源,打造產業鏈,形成可持續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