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芬
在全球跨國投資深度調整的當下,如何吸引外資、擴大利用外商投資,這對國內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具有重大意義。2018年以來,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推動外商投資重大項目落地、鼓勵擴大利用外商投資等政策。為更好借鑒經驗,推進浙江營造更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環境,筆者對近一年相關地區擴大外商投資的主要政策進行了梳理與比對(不含“一事一議”政策)。
上海:“外資16條”“擴大開放100條”。2017年上海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和實際到位金額首次出現雙下降,降幅分別為21.19%和8.06%。為打造全球創新要素的“聚寶盆”、創新產品的“策源地”,上海發布16條措施大力支持外資研發。如,第一條,支持外國投資者在滬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中心。對研發人員超過100人的全球研發中心和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中心,給予500萬元人民幣開辦資助;以不超過1000平方米辦公面積、每平方米每天不超過8元人民幣的標準,按照租金的30%給予三年租房資助。第二條,支持外商投資設立各種形式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各開放式創新平臺設立的所在區對開放式創新平臺,以不超過1000平方米辦公面積、每平方米每天不超過8元人民幣的標準,按照30%給予三年場地資助。為推動上海成為更加開放環境下的國際投資貿易的“引力場”,今年7月推出的“上海擴大開放100條”,不僅包括硬件再造,也包括軟環境上的“開放重塑”。如大幅放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市場開放,放寬外商設立投資性公司條件,加快實施汽車、飛機、船舶產業對外開放等。
廣東:“外資十條”修訂版。圍繞基層和外商在市場準入、財稅、用地等方面的焦點訴求,在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領域、加大利用外資財政獎勵力度、加強用地保障、支持研發創新等10個方面,廣東推出“外資十條”修訂版。比如,擴大市場準入方面,取消中資銀行等外資股比限制;允許在專用車制造、新能源汽車制造、無人機等9大領域設立外商獨資企業;加大利用外資財政獎勵力度方面,減輕外企用利潤再投資的成本;對于優質外資項目單個年度最高獎勵1億元人民幣;加強用地保障方面,投資超20億外資項目全額獎勵用地指標;對重點外商投資項目用地應保盡保,并由省統籌安排重大外資項目用地指標;支持研發創新方面,單個外資研發機構最高獎10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外資研發機構給予財政資助;優化重點園區吸收外資環境方面,新項目投產頭5年給予普惠性獎勵;部分企業還能享受疊加性獎補。1-7月,廣東實際利用外資889.3億元,同比增長3.1%,增幅比全國同期高0.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排名全國第一。
江蘇:“外資12條”。自2017年出臺23條利用外資政策后,2018年6月江蘇再推12條引資新政,聚焦外資準入政策、招商選資、創新環境、用地保障、投資貿易便利化等外商和外企重點關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措施,營造引進外資“強磁場”。比如,爭取率先復制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經驗,加快啟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鼓勵設立跨國公司總部和功能性機構,積極引進全球產業鏈中高端環節和核心技術;對開展創新基礎能力提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更新、智能化綠色化制造等工程的企業技術中心,采用適當方式給予專項支持;重點支持列入省重大項目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資項目用地,對年度綜合考核評價前十名的經濟類開發區和前五名的高新類開發區給予用地傾斜支持。1-8月,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184.7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2.9個百分點。
四川:“外資8條”。四川省“外資8條”從下放核準及備案權限促進投資便利、加快通關便利化改革、幫扶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完善引進重大項目要素保障機制、落實稅費扶持政策、支持外商投資企業轉型發展、進一步落實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加強政務服務保障等8個方面,對外商投資企業發展給予支持。1-8月,四川省外商投資合同外資42.82億美元、實際到位59.05億美元,同比增長49.55%和3.3%,領跑中西部。
浙江:“外資9條”。2018年5月,為擴大外資招商力度,浙江省發布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外資增長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18〕23號),給出了9條大力度的外資招商政策,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強外資招商政策。比如,加強外資用地保障,建立重大外資項目申報省重大產業項目綠色通道,對特別重大的制造業外資項目,省給予全額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龍頭類外資項目,省給予60%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示范類外資項目省給予40%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世界500強企業或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在浙江投資總額超過3億美元(新設或增資)、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億美元、具體投向八大萬億產業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企業,新設企業在其投產后3年內繳納稅收所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當年增收省分成部分、增資企業自增資完成后3年內繳納稅收所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當年增收省分成部分返還所在地政府;新引進外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其繳納稅收形成的地方財政收入省分成部分首次超過1億元的,將其當年省分成部分的50%一次性返還所在地政府;2018-2020年每年安排2億元用于利用外資專項工作激勵。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外資企業在境內和境外發行債券,允許其將境外發債資金回流;支持外資企業開展本外幣全口徑跨境融資,在一定倍數凈資產額度內獲得本外幣融資。支持外資企業研發創新,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參與省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政府科技計劃項目,并享受相關支持政策,等等。
身為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在人口紅利、傳統生產要素優勢逐漸消失的情況下,如何將外資企業引進來、留下來,已然成為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強化精準招商,爭取外資大項目好項目。第一,借鑒上海“外資16條”,支持外資研發中心項目的落地。支持地區科創大走廊加大中外資企業的引資,如在推進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兩區”以及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灣,紹興文創大走廊等地區重大戰略平臺建設中加大外資研發項目的招引。第二,學習江蘇“以外引外”經驗,努力在“以民引外”上取得突破。依托全省重大項目庫,為民企與外企的對接搭建更多橋梁,突出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資項目,全面梳理全省行業龍頭企業及與企業上下游關系密切的外資企業,引導民企與外企開展項目合作。第三,學習廣東經驗,創新招商引資模式。支持建立以產業鏈為主導的招商組織架構,鼓勵成立區域招商聯盟。加強招商引資激勵,鼓勵對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加強全省駐外機構、海外浙商和各駐華機構的聯系,加快海外經貿代表處或代理招商工作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全球招商引資工作信息網絡等。
對標國際化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第一,借鑒上海“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如依托寧波、紹興建設全國首批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試點,支持航空產業對外合作開放,吸引航空發動機總裝、機載系統和關鍵零部件外資項目落地,支持外資來浙發展飛機整機維修和部附件維修業務。第二,學習江蘇外商投資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政務服務能力。江蘇省提出建立利用外資工作協調機制、部門間信息互通和共享機制,完善外商投資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聯系服務制度、外資備案監督檢查制度,完善投訴機制,推進商事糾紛調解、仲裁專業化服務工作。第三,學習四川引資的活動經驗,幫扶企業提高競爭力。引導外商企業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布商大會”“寧波國際服裝節”等活動;對參加國(境)外的外商投資企業給予展位費支持。第四,學習廣東引資經驗,著重解決外資在財稅、用地、金融等方面的訴求。如將外商投資納入省產業基金支持范圍,利用全省產業發展基金,以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世界500強企業、全球行業龍頭企業在浙江投資。
強化產業配套,提升開發區引領作用。第一,復制自貿試驗區相關政策。推動開發區的機制體制創新,落實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推進“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取代項目能評、環評,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如廣東省將外商投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將商事登記“銀證通”服務拓展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行境外投資者商事登記就地受理及遠程辦理。第二,推進國際產業園開發建設。整合科技、外事、文化等省級部門政策資源,促進對外經濟合作資源進一步向國際產業合作園聚集,繼續打造一批主體功能、要素集聚突出的國際產業合作園。第三,深化開發區綜合考核辦法。研究制定全省外資提質增效評價體系,在考核利用外資規模、增速的同時,突出外資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社會貢獻、營商環境等質量效益指標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