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 海
我國全民醫保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超過了95%,但不同地區以及城鄉間的醫保待遇水平依然有很大差異,呈現出一種“碎片化”的制度體系。統籌相比于未統籌帶來的公平效應,要遠大于不同統籌模式差異帶來的公平效應。相比于如何統籌而言,首先需要確保的是將未統籌走向統籌。筆者認為,在此過程中,有以下兩點需特別注意:
從形式平等轉為實質公平
城鄉統籌不僅包括制度之間的整合銜接,而且包括統籌層次的提升。從大數法則來看,醫保基金統籌層次越高,基金抗風險能力越強,越能夠在更高層次實現醫保的公平和管理的高效。而統籌城鄉醫保制度意義在于,體現城鄉公平,降低醫療保險基金風險,減少城鄉間重復參保問題,減少國家財政損失,同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醫保經辦效率,有利于勞動者自由流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
目前,我國各地區的社會經濟水平和城鄉人口結構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大部分地區統籌層次還很低,多部門管理體系職能劃分不夠明確,管理成本也較大,對縮小城鄉醫療保障水平的差距,構建城鄉統籌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造成了一定困難。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正義社會,城鄉醫保統籌必須繼續邁向更高的層次,即由形式平等模式轉為形式上不平等模式(即傾向弱勢群體),實質上促進醫保制度公平。由待統籌模式轉為二元分層基金分立模式(即打通原先的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制度的參保渠道,允許城鄉居民自主選擇參保,仍保留不同的籌資標準和補償標準),再最終轉為實質公平模式。在具體實踐進程中,可在打破戶籍界限的基礎上進一步打破職業界限,最終實現全民盡參保的義務、公民自由選擇險種的權利。
從關注結果平等轉向機會平等
通常關于醫療公平性的政策建議都持一種平等主義的思想,即主張把資源大致平等地分配給每個個體,最終降低居民醫療利用和健康的不平等程度。平等主義思想基于一種結果導向,目的是使每個個體的結果能夠平等。關注結果的平等可能會給政策制定造成誤導。在醫療衛生領域中,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稟賦不同,醫療服務需求也有差異,因此單純以均等化的居民醫療服務作為醫療政策目標,去追求結果的平等,可能既無效率,也無公平。由此城鄉醫保統一還是城鄉醫療利用的機會平等。
政府部門將目標聚焦到機會平等上有重要意義。解決機會不平等問題,不存在平等與效率的權衡取舍,在長期平等與效率是互補的。同時,“優勢”較差的那部分人群可以獲得“雙重紅利”,一方面,該群體獲得平等的醫療機會,進而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發展當中;另一方面,醫療公平的改善本身就促進了社會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