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全面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培養創造型、開拓型“四有”人才的必循原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此進行闡述。
關鍵詞:學生;學習;主人
中圖分類號:G625.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11-14
作者簡介:柯月明(1977—),女,福建晉江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一、時間安排——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要樹立學生主體觀念,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要給足學生自由探究學習和思考的時間,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做時間的主人。教師應在“導”字上下功夫,“精講”上動腦筋,舍棄那些無重點、無層次、無深度的串講串問,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上,使學生始終在主動、積極的狀態中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并在學生學習、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對學生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適時、適度地進行點撥與指導,從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二、組織形式——以學生為主體
自古以來,課堂上都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是被動地“靜”聽,很少有自由學習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氛圍無疑成了學生學習的“枷鎖”。要改變這種現狀,實施素質教育,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找到樂趣,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形成一種主動參與、主動思考的良好習慣。課堂上教師要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多種學習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個體學習時讀一讀、圈一圈、畫一畫;在同桌互議時闡明觀點;在小組學習時各抒己見;在全班交流時暢所欲言。這都使學生全程參與到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
1.問題——讓學生提出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題應體現在教學全程:出示課題,讓學生提問;每一個教學步驟,讓學生不斷質疑;總結全文,讓學生提出疑問等。教師應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比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出示課題后我引導學生提問:“看到課題后,你有什么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提出各種問題:如何求梯形的面積?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如何推導出來?如何求梯形的高、上底、下底?我便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調整教學設計,組織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自始至終積極鼓勵學生提問。
2.疑難——讓學生突破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上疑難,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主動討論,引導學生攻克難點。如一次練習課我出了下面這道題:
工藝廠生產一批服裝,原計劃每天生產60箱,5天完成。由于時間緊迫,要求4天完成,實際每天比原計劃每天多做多少箱服裝?
學生的解法是這樣的:
60×5=300 (箱)
300÷4=75 (箱)
75-60=15(箱)
答: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做15箱。
首先我肯定這種解法是完成正確的,隨后又問學生:“還有更好的解法嗎?”學生都在沉思狀態,于是我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經過討論后,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學生的解法是這樣的:5天的生產任務放在4天完成,也就是要把第5天的任務放在前4天完成。第5天的任務是60箱,每天分得的任務是60÷4=15(箱),也就是題目要求的問題。學生經過探討不僅把題解出來了,而且從中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3.學法——讓學生歸納
在學習活動中,學習方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規律、掌握學法,才能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后,學生可以自由說說自己是怎樣學懂的,教師再引導和歸納出學法。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時,我注意學法指導,讓學生運用探究長方體的特征的方法,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去探究正方體的特征。這樣讓每個學生積極投身到學習活動中,所取得的效果遠遠比完全由教師指導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
四、評價——讓學生參與
傳統的數學,學生學習的正誤、優劣一般多由教師評判,學生很少有發言權。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應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用“你認為他說得好嗎?為什么?”“他這樣回答全面嗎?為什么?”等問題把“評價權”重新交給學生,促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專心傾聽,認真地想、大膽地說。學生不僅可以對同學的答題、練習進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語言、教學評價,一旦發現不妥,也可以提出異議,從而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自由天地”。
參考文獻:
[1]劉 剛.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學生主體性[J].學周刊,2011(8).
[2]曲正強.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4(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