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需要改革,語文教育改革更是迫在眉睫。頂層設計的思想要貫徹到一線教育陣地,困難重重,我們眼下的教育被高考綁架了,而擾亂我們教育的因素又很多——社會現實,分數魔咒,電子產品,娛樂新聞,被歪曲了的教育生態。所以,當下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版)》就尤為重要,關系到今后語文教育的成敗,是討論的熱點,感積于心,是為呼喚。
關鍵詞:語文;課程;高考;素養
2003年4月第1版,2003年7月第2次印刷的《語文課程標準》由四部分構成:前言、課程目標、實施建議、附錄。我知道,當下對所有的高中語文老師來說,高考試題才是重中之重的,而對什么課標,基本是不會去考慮的,有時甚至連考綱也不會去過問,幾年的考綱都沒怎么變,有可讀性么?有很多解讀,也就只是解讀而已!至少高三這一年,是不會有什么接觸的。我們還要想到的是另一個問題,好像高考試題與課標是兩個互不聯系的文本,根本就沒什么可解讀的,絕大多數老師關注的只是當年那幾套高考試題,還有就是考綱里的樣卷而已,也許這就是應試教育的真正弊端。
而今,聽說只有新課程標準了,再也沒有考綱和樣題了,考什么是命題人的事,教什么是老師的事,二者的交集就是新課程標準。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版)即將出爐,所以我很期待。
但不管怎么變,愚以為語文教學的主要的四個任務是不會改變的:聽懂別人說的話,說出別人能聽懂的話;讀懂別人的文章,寫出別人能讀懂的文章。這四大任務,可以用二二式來表示,第一個二就是主動和被動,第二個二就是口語和書面語,無論哪種分法,中心任務就一個——交流。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無論方法有多少,最后的落腳點就是教會學生交流。學生寫作文的目的也是交流,表達的目的還是交流,那么表達與交流這兩個概念是可以只保留一個的,只不過我們應該要讓交流達到更高的目標,也可以說是達到我們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那就是交流后要能產生共鳴。
粗略地讀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核心素養版),其核心詞匯有:凝練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減少必修,增加選修;合格性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等級性考試和高考,自主招生考試;選修Ⅰ和選修Ⅱ;學而不考,學而備考;好用,管用;內容標準,教學提示,學業要求;增加教學,評價案例,學業質量標準,細化評價目標,凸顯標準教學和評價;綜合性,實踐性,人文性,工具性;生活,學習,工作;中華文化,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優秀文化傳統,革命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振興;外顯功能,隱性品質;思維,審美,整合。現為征求意見稿,分七大板塊——課程的性質與基本理念,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標準,實施建議,附錄。教學的目標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任務群。
新課標有一個核心詞語——任務群。也就是我們的教學任務是以任務群的形式出現的,如果要給新課標下個定義,無論從內涵還是外延著手,都好像有點難度。當然我們肯定會清楚,語文教學的載體依然是教材,目前與新課標配套的教材還沒出現,我在網上看了新課程標準后,一片茫然,可是再茫然,也得去探究和思索。語文外延很寬,很早就有人說過,語文就是生活,可是能不能反過來說呢?生活就是語文顯然是不對的,畢竟生活的外延要比語文寬廣得多。不過要讓學生學好語文,肯定離不開生活,生活應該是學語文的重要源泉,要讓學生產生共鳴,那就得讓語文從生活中來,讓學生對語文有親近之感。語文的內涵是什么,從關鍵詞匯里我堆成了一句話:語文是具有人文和工具性,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繼承革命的、優秀的、歷史的、傳統的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外顯功能,內涵品德,使民族凝聚力、創造力得到發展的,培養各種考試能力的,振興民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群。
語文學習的終極目標是交流,交流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產生共鳴。我們當下的教學,以高考為歸宿,而語文的高考時效性極低,所以學生的語文學習勁頭很不足,也就是不能讓學生產生共鳴。原因就是語文課堂的高考共鳴是很難達到的,如果我們在語文課堂上不圍繞高考進行,好像又失去了根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天的高中語文老師是有些悲苦的,語文一步步被邊緣化也就不足為奇了。那么,新課標出來后,會怎么樣呢?
筆者以為,如果要克服當下的語文困境,除了語文教學工作要圍繞新課程標準進行外,還要讓學生產生喜歡和共鳴的心理,要有一種學語文的心理預期,絕不能形成當下的高考心理預期。眼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是一個悖論——學語文就是要為高考服務,而學了以后考試又不能及時見效。最終就導致學生不學而考,學了也考不好的局面。至于文化傳承,好像太過于遙遠,與語文課堂很難牽連,自然就與共鳴難以結緣了。
讓學生產生語文學習的共鳴,就是要讓學生學了覺得有趣,有用,有文化,有內涵。所以,老師教學時不要被高考綁架,也就是不能只圍繞高考試卷進行,而要以素養為中心,進行古今中外的文化傳授。倘若沒有了考綱,不看高考試題(每年的考題內容與形式都不同,也沒有大批的考題分析專家),自然學生與老師都會遠離考卷,親近新課程標準。這樣就會真正做到教者不管其題,命題者不問其教的內容。學生以教材為藍本,以文化為載體,盡全力地去學,去修養,不但有趣,而且有用,還盡頭十足地在學,該多好!但愿這不是遠景,不只是規劃,而真正能落到實處。
因此,高考改革成功與否,除了與新課程標準有關外,更多的是與高考的命題內容和形式相連,作為一名高中語文工作者,真的呼喚課標,期待滿懷,信心十足。核心是高考的命題,必須圍繞核心素養進行試題的翻新,命題范圍可定,但試題的形式必須不定,應做到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最終達到我們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不為考題設置教學目標,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提高,讓學生的文化知識得到豐富,從而讓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走進文化的殿堂,徜徉流連。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2003).
[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2017核心素養版).
作者簡介:易遠科,重慶市,重慶市南坪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