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節日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中蘊含著優越的教育教學資源。這些資源是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亟待我們的開發和整理。文章就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區域活動的開展進行研究,讓幼兒逐漸了解熱愛祖國傳統節日文化,并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節日文化;幼兒區域活動;融合;開展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06
作者簡介:曾麗瓊(1974—),女,福建莆田人,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第一實驗小學副校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其習俗和衍生的文化具有濃厚的教育價值。開展傳統節日活動,可讓幼兒初步了解有關節日的風土人情,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行為的和諧發展。
一、傳統節日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國傳統節日已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其中被大眾接受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體現著中國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對炎黃子孫具有特殊的情感價值和意義。現將其歸納為三大特征:一是歷史性。傳統節日文化傳承于上古神話、歷史典故當中,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沉淀,是長期篩選、發展保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二是民族性。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民族個性,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具體體現。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這些傳承的不斷發展成就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三是多樣性。傳統節日文化的表現豐富而多樣,其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及儀式來表現特色。如春節期間南方多為貼門畫、吃湯圓,北方則貼春聯、剪紙畫、吃餃子等。這些豐富多彩的儀式和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二、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教育的意義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為此,幼兒園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區域活動當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節日活動和日常活動的開展,加強對幼兒心智發育的啟蒙式鍛煉。其具有三重意義:一是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認知的健康發展。幼兒通過了解傳統節日的知識和傳統故事,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有利于促進幼兒更加全面、更加準確地認知社會,了解社會。二是有利于加強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心智發育。在傳統節日的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創建環境,增加節日氣氛,讓幼兒和父母一起制作裝飾物、節日食物以及送給朋友、親人的節日禮物等。在制作這些禮物和食品的過程當中,幼兒必然會接觸到新的文化知識,了解新的故事,這些故事和文化知識將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心智發育。三是有利于幼兒獲得情感滿足。我國的傳統節日基本都帶有豐富的民族情感,幼兒通過節日的相互祝福、互送禮物、向爺爺奶奶等長輩問好等,得到感情的交互信息,其內心情感得到滿足。
三、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區域活動中的具體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幼兒在傳統節日中,了解我國和世界其他主要國家的民族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此,幼兒園應開展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幼兒日常生活,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了解傳統節日,感受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1.將傳統節日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區域活動當中
幼兒區域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將傳統文化元素滲透到各個環節之中,并進行有機結合。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開展過程中了解了許多傳統文化相關的知識與習俗,當這些知識逐漸被內化后,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自主表現欲望。
(1)讓幼兒了解、認知傳統節日。集中教育活動是目前幼兒園教育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通過集中教育活動,將傳統節日與各不同領域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中,接受傳統文化情感的熏陶,感受和意會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傳統佳節——元宵節,一方面,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幼兒在語言領域的講述活動中回顧已有的元宵節經驗,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幼兒了解和感知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通過手工、表演等藝術活動,幼兒制作元宵燈籠,提高動手操作能力,激發創新能力,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了解傳統佳節的文化。
(2)讓幼兒體驗傳統節日。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節日的特色以及不同幼兒年齡的發展水平,開設以節日為主題的活動,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接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感受節日的熱鬧氣氛,體驗節日的快樂。例如,清明節,教師可事先向幼兒講述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讓幼兒產生初步的感知,隨后幼兒跟隨教師到英雄紀念碑向革命烈士敬花圈、游覽革命烈士紀念館等,緬懷英雄先烈,從而萌發強烈的愛國情感;端午節,教師可組織開展一系列活動,如觀看屈原的紀錄片、龍舟比賽,包粽子等,讓幼兒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風俗習慣以及意義,潛移默化地教育幼兒,讓幼兒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九九重陽節,通過帶領幼兒走進社區,到敬老院給老爺爺、老奶奶端茶倒水,幫老人掃地等,表達對老人們的關愛,真正做到尊敬老人、愛護老人。這不僅能讓老人們感受到關懷,也能讓幼兒得到“尊老愛幼”美德的熏陶。
2.將傳統節日文化元素融入幼兒園環境創設當中
(1)創設寬松、自由的節日氛圍。環境是幼兒觀察、學習、感知和體驗的場所,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會。創設有傳統節日文化因素的環境,有利于更好地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例如,春節,幼兒園的整個樓梯墻面可創設成“中華傳統節日之春節篇”,掛紅燈籠、鞭炮,貼春聯、窗花;展示各地春節的熱鬧景象的圖片等,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讓幼兒一踏進幼兒園便能感受到春節濃烈的節日氣息,了解創建的不同習俗與文化;端午節,園內可設立專門的工作坊,投放粽葉、糯米、花生、彩繩等,讓幼兒體會包粽子、結蛋袋的樂趣;中秋節,收集印模、面粉、糯米粉,讓幼兒動手搓湯圓、做月餅。在操場上開辟一條美食街,集結家長、教師等人的力量,提供不同傳統節日的各種特色美食,讓幼兒通過品嘗美食,了解傳統節日的美食與文化,讓幼兒體驗節日的濃厚氛圍。
(2)班級投放適當的節日材料。班級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充分利用班級的各個角落,創設不同環境,讓幼兒置身于不同節日的情境中,在與環境的融合中傳遞和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特有的美,有效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不同的幼兒有著自己的發展特點和速度,創設的環境應適合各年齡段的幼兒,并投放適合該年齡段的材料。例如,中國傳統佳節——元宵節,大班段的幼兒動手能力比較強,在美工區投放圖片、彩紙、繩、顏料和畫筆等材料,供幼兒畫燈籠、設計花燈、制作燈籠、猜燈謎;在音樂區和表演區布置鑼鼓、彩旗、龍燈、自制高蹺、《喜洋洋》音樂等,供幼兒跟隨音樂自由地與同伴一起表演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等鬧元宵的歡慶場面,感受節日氣氛,體驗鬧元宵的快樂;中班段的幼兒可利用家園合作,邀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搜集關于元宵節的來歷與民俗的相關資料,制作成小報帶入活動室,并將一些自制花燈布置在活動室中,還可帶些糯米粉、肉餡等材料以及電磁爐、鍋、盤子等用具,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體驗節日氣氛,參與民俗活動;對于小班段的幼兒教師便可將不同花樣的燈籠、紙筆、顏料投放于美工區,讓幼兒通過欣賞、繪畫來感知元宵節的熱鬧場景,感受鬧元宵的快樂。
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深厚,教師應積極創造節日活動環境,充分發揮環境對幼兒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并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幫助幼兒們在對節日逐漸了解的情況下,產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吳曉蘭.幼兒園該如何開展節日活動[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4(1).
[2]高穎茹.傳統民俗文化資源在幼兒區域活動中的有效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