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凌云 朱智霞
【摘要】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務實現深度結合發展,有效地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范圍,提高了金融業務效率,使金融業務中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業務量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是,在當前互聯網金融發展實踐中,也逐漸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法規缺位、風控薄弱和監管不健全等問題。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金融監管 問題 對策
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譜系概念,涵蓋因為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場,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隨著信息通訊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越來越不容忽視。近年來,各種形式的新興互聯網金融產品陸續搶占市場,在中國的IT界、金融界乃至學術界都掀起了巨大的風云。
一、文獻回顧
顏利(1997)展望了網絡在我國銀行業中的使用。彭麗寧(1998)第一次勾畫了我國金融互聯網的模型層次,并詳細討論了各商業銀行如何跨行解決清算結算的問題。Scharl、Dickinger和Murphy(2005)研究了使用SMS的關鍵成功要素。Kalliola(2005)從技術角度分析了移動支付系統的設計要求。李尤(2006)系統分析了電子商務中的幾種支付方式及其發展前景。Goddard、Molyneux、Wilson和Tavakoli(2007)從銀行業實踐的角度,提出了歐洲銀行的發展和整合。DeVos和HaakerTeerling(2008)從銀行開展移動金融理論角度,提出了利用位置信息定位并提供本地服務的手機銀行服務。王利鋒(2010)實證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潘意志(2012)探討了阿里小貸模式的內涵、優勢和問題。彭傳金(2012)著重分析了P2P網絡貸款的風險。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問題
近年來興起的互聯網金融熱潮為中國的金融市場改革帶來了不小的希望,但由于起步較晚,自身和相關政策并不成熟,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法規缺位、風控薄弱和監管不健全等。
(一)法規、制度與監管不完善
互聯網金融是廣義金融的一部分,在互聯網金融蓬勃興起的同時,互聯網金融監管也成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做到“既守住風險底線,又鼓勵行業創新”,是監管部門和業界需要共同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制度相當缺失,既缺乏具體的監管主體,又缺乏行業自律協會,僅有第三方支付領域處在央行有限的監管范圍之內,而這種有限的監管又因互聯網企業不斷的金融創新而變得不可持續(以余額寶的出現為標志),還涉及到監管協作問題。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夠充分
當前,我國政府已經著手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人民銀行還專門下發了《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管理辦法(試行)》,用于指導各級金融機構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但該《辦法》只將傳統的銀行、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機構納入監管范圍,而新興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卻并不在規范之列,這是監管的漏洞。可以說,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處于一片空白之中。
(三)與金融互聯網缺乏有效融合
風生水起的互聯網金融,從最初的支付領域切入,而今逐步向投融資乃至貨幣等金融業的核心領域擴張,已經開始對傳統的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信托業、基金業等傳統金融行業產生影響,并形成全面的沖擊。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正在逐漸形成全面的對抗格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變革,傳統金融業似乎還沒有做好迎接這種挑戰的準備,支付寶與銀聯線上線下的較量、余額寶和收益寶等互聯網創新理財產品對傳統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沖擊等都是這種競爭格局的直接體現,兩種金融業態競爭十分激烈。
三、加快發展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對策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強調和關注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防范,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同時,也要處理好互聯網金融發展、行業自律和監管創新的關系。
(一)完善法律法規及管理辦法
建議盡快從法律層面界定互聯網金融范疇、建立行業準入門檻、規范市場主體交易行為,制定互聯網金融的部門規章,發布網絡金融行為指引文件和國家標準,為互聯網金融平臺運營商、出借人、借款人等參與者提供具體規范引導,嚴厲打擊互聯網違法犯罪活動。
(二)加強行業監管
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國家網絡金融管理體系,梳理各類互聯網金融業務范圍,明確互聯網金融企業、業務的監管部門;設立監督機構,探索功能監管模式,實施新型網絡金融服務管理辦法和細則,加強國際間網絡金融監管合作;建立市場準入制度,實行分類管理,制定分類標準;重視非現場技術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中的廣泛運用,加強非現場監管;增強信息透明度;建立風險監測和預警機制。
(三)提升風險防范能力
第一,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互聯網金融平臺信用體系,發展信用評級服務市場,解決參與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第二,開展互聯網金融消費教育和保護工作,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嚴肅查處信息不實宣傳,嚴密防范互聯網金融平臺從事違規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等活動。第三,加大信息披露的程度,構建更加人性化的計算機網絡安全體系,增強互聯網金融操作的規范和流程。
(四)加強行業自律
監管部門應盡快對互聯網金融業務模式進行梳理和規范,對存在較多風險和嚴重漏洞的業務模式進行限制,同時建立行業制度規范,主要包括:資金第三方托管制度、風險保證金制度和信貸擔保制度、債權流轉拆分監督制度等。另外,適時成立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規范經營管理,制定相對統一的經驗或管理規則,設定日常經營中的底線要求,促進市場有序和可持續發展。endprint
(五)優化發展環境
一方面,要積極支持各類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設立,支持互聯網研發中心建設和互聯網金融機構要素市場發展,對互聯網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給予適當的風險補貼或貼息支持;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信用體系和中介服務體系,搭建互聯網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行業規范發展。
(六)促進傳統金融與互聯網的融合
傳統金融和互聯網各有優勢,政府應當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努力形成全面、高效、零距離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金融體系。促進傳統金融和互聯網融合,一是鼓勵金融行業制度創新,二是加強傳統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的戰略指導和內部協調,三是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大數據、提升客戶體驗,加強數據積累挖掘。
(七)加強消費者保護
一是構建跨行業、跨區域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協調合作機制。二是建立專門調解互聯網金融糾紛的平臺,突破地域限制,降低互聯網金融糾紛雙方調節成本。三是加大互聯網金融消費教育,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盡管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對比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互聯網和網上金融業務對所有國家來說都是新事物,我國想迎頭趕上仍有機會。不僅如此,借助網上金融業務還能夠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金融業整體水平的差距。通過金融業和IT業的努力,相信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前景將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本刊.金融互聯網化相互包容共生——中國銀行業協會互聯網金融研討會紀要[J].新金融,2013,12:4-8.
[2]陳靜.立足央行職責推動我國互聯網金融服務健康發展[J].金融電子化,2001,9:2-3.
[3]韓壯飛.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D].河南大學,2013.
[4]林則夫.我國網上金融業務的發展研究[D].青島海洋大學,2001.
[5]羅明雄,唐穎,劉勇.互聯網金融[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6]芮曉武,劉烈宏.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7]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8]顏利.Internet與金融電子化[J].國際金融研究,1997,5.
[9]Frederic S.Mishkin,Addison Wesley.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ng,and Financial Markets,10 Edition [M].Prentice Hall,2012.
[10]Robert D.Young,Douglas D.Evanoff,Philip Molyneux,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Review of the Post-2000 Litera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9.
作者簡介:姜凌云(1970-),男,湖北武漢人,本科學歷,中國建設銀行武漢市新洲區支行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銀行信貸管理;朱智霞(1972-),女,湖北武漢人,本科學歷,中國建設銀行武漢市新洲區支行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銀行信貸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