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一名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學工作多年的教師,我發現雖然很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但是從相關思政課程的開展情況看并不樂觀,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也表現得不夠積極,往往還存在教師在上面費勁地講課,而學生卻在玩手機,打游戲等問題。為此,我認為給大學生上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十分重要,進而也才能讓學生深入意識到思政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本文主要站在一個專業教師的角度,就如何給大學生上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這一相關主題內容展開思考。
關鍵詞:大學生;溫度;高校思政課;展開思考
一、 引言
每次提起思想政治理論課,很多高校大學生想到的都是一些艱澀的專業名詞,以及深奧的理論。相關數據也顯示,85%的高校學生都認為思政課學習起來太過枯燥無味了。因此,對于高校從事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而言,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思政課更具有溫度”。
二、 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學
(一) 高校思政課教學現狀
目前,接受思政課教育的學生主體多數是“95后”的大學生,他們具有思維活躍、視野開闊、視角敏銳、善于思考等特點,以至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期待,但是也存在諸多的困惑。
然而,一些思政課教師完全沒有認識到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更習慣于對學生進行單向的理論知識灌輸和傳播。如果長期都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則根本調動不起來,而思政課應有教育功能也完全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二) 高校思政課教學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更是面臨著諸多挑戰。考慮到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還直接關乎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在此情況下,通過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修養、文化素養也就顯得更為重要。
三、 如何給大學生上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
(一) 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
事實上,當前時代背景雖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難度,但同時帶來的科技手段也相應增多,關鍵就要看高校是否與時俱進,努力探索有效的方式方法。從專業的角度講,我認為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感受以及實際心理需求,在這一點上,我覺得遵義師范學院還應該向我們的兄弟院校進行學習。
考慮到現在的學生愛玩微信,愛發朋友圈,于是就設置了官微“晚安華師”“紫荊青年”等平臺,且目前已經擁有了2萬多粉絲,很多有趣的信息也是天天刷爆朋友圈。從這一點也可以明確看出,教師們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將傳統枯燥乏味的“說教”變成時尚親近的“微產品”,并牢牢守住“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所以說,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綜合運用研究式、討論式、辯論式、實踐式等教學方法和手段,把歷史觀、價值觀教育有機融于課堂教學實踐中,不但能夠積極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興趣和熱情,而且也將促使思政課成為重要的立德樹人重要陣地。
(二) 通過活動讓高校教師與學生“心貼心”
憑借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想要上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除了在實際教學的時候充分考慮學生的想法,還應該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聯系。
比如:在今年5月份的時候,我就和學生一起參加了“雙體驗日”的活動,主要就是與他們同生活、同學習、同勞動,在這一個過程中,不但拉近了和同學們的距離,還傾聽到了他們的心聲。除此之外,我還積極參與到了學生組織的“我的政治生日”生活會,并與黨員學生們一起回憶了自己入黨那一天的情況,同時也認真聽學生總結入黨以來的成長變化,借助這一活動機會,我也對同學們提出要求:做勤奮學習和擔當實踐的表率,激勵學生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不僅是專業的教師,我校黨委書記同樣也積極參與到了“雙體驗日”活動中,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他也深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并且還對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總之,在我看來,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一定是離不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密切溝通,交流的。
(三) 打造專屬的校園文化脫口秀
當前的高校學生都對一些脫口秀節目情有獨鐘,為此,打造專屬的校園文化脫口秀,不但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且也能讓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自然也更利于讓高校思政課變得更有溫度。其中,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江南大學打造的《寶哥說》。
《寶哥說》主要是以江南大學思政專家、人氣教師唐忠寶博士為中心,輔導員工作創新團隊為支撐,學生團隊參與,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學生困惑,幫助青年成長為宗旨的思政類校園文化脫口秀。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寶哥說》不強制學生觀看,“寶哥”也不單指某個人,而是所有愿意與青年人分享思想、進步、展望的人生導師。通常,《寶哥說》從集中講演延伸至分散沙龍,從線下活動延伸至線上推送、互動,還將現場內容轉化成系列慕課和電子微刊。主題內容往往也是緊密結合黨史黨章、愛國教育、青年困惑、新生轉型等方面,與此同時,還會定期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曾獲得師生廣泛參與的就有“那年櫻花敗”,“大學路,莫慌張”,“左手優秀,右手幸福”等。
(四) 實現互聯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結合
互聯網時代的政治更加開明了,大學也更加自由了,而同學們獲取信息和表達訴求的渠道也更多元化了。為了適應這個轉變,高校思政課的教師在教學上就不能凡事照本宣科了,畢竟,如果做不到貼近學生,就會把學生推向我們的對立面。所以,在近年來,南航團委更致力于互聯網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從而也實現“互聯網+思想政治”的獨特育人功能,這一做法值得很多高校學習。
比如:借助互聯網,用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動員大家參與到“青年故事會”中,從而也更利于營造“處處有典型、人人可成才”的良好教學氛圍。
而在新媒體時代,既有線下活動當然也有線上產品。以該校的“OMG創意工作室”為例,利用它只需要1分鐘,就能深刻解讀兩學一做、四個全面、核心價值觀、團委是什么等話題。加上輕松幽默的口吻,簡單可愛的漫畫,淺顯直白的語言,很多復雜的思政內容也變得更加的直觀和簡單。
除此之外,“青年之聲”平臺也是人氣滿滿,既有教授大咖指點迷津,也有心理老師敲開心扉,作為青年之友,它答青年所問,解青年所惑。
四、 結語
通過以上思考,我認為一堂有溫度的高校思政課一定是深入人心的,只有得到了學生情感上的認同,才能夠有效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不難發現,很多的高校都在這一方面取得了成績,所以,在創新自身教學模式的同時,也要多學習,多借鑒。
參考文獻:
[1] 任衛偉,秦雙.新時期如何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J].科教導刊,2017(6).
[2] 潘春麗.關于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0).
作者簡介:鄒麗,貴州省遵義市,遵義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