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
城市是分工不斷深化和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產物。中心城市的出現,標志著城市等級體系的形成。中心城市一般是區域城鎮體系中規模較大、起核心作用的城市。由于區域大小是相對的且有彈性的,因而某一中心城市是相對于一定區域而言的。例如從全國看,北京、上海等城市無疑是全國性中心城市。而從浙江范圍看,杭州、寧波的影響與作用也超出了本行政區域界限,擴大至全省甚至是省外,是全省的中心城市和長三角地區主要中心城市之一。
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引領與帶動作用。這種作用表現為生產要素極化或集聚效應與輻射或擴散效應。極化效應將周邊地區的生產要素吸引集聚到中心城市中,提高資源的邊際生出效率;輻射效應是城市生產要素向周邊地區擴散,通過效率溢出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極化或集聚效應有助于壯大城市實力。擴散或輻射效應則有利于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
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力的大小與中心城市的規模成正比,與其與到周邊地區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即中心城市城區規模越大,與作用對象的距離越近,則作用力就越大。這一定律得到了實例證明。例如,杭州與所轄區市縣的距離與這些區市縣的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上成反比關系。距離較近的蕭山、余杭發展水平較高,而距離較遠的建德、淳安發展水平就較低。當然,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和作用是以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前提。在封閉的經濟體系中,由于城鄉區域的分割,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影響和作用就十分有限。
浙江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仍比較突出。浙西南地區即溫(州)臺(州)、金(華)衢(州)麗(水)地區,總面積58605k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56%,2016年總人口2510.20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4.9%,地區生產總值15146.98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2%。就是說,浙西南地區占全省土地總量的56%、人口總量的45%,卻只創造了占全省32%的生產總值。
為什么區域經濟發展如此不平衡?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歷史發展累積,以及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等。城市化發展戰略與進程是一個非常大的影響因素??梢詮闹行某鞘信c經濟發展關系的角度分析浙東北與浙西南發展的不平衡性。
浙東北有杭州與寧波兩大中心城市,經濟實力強勁,紹興、嘉興等城市經濟實力也較強,區域經濟整體發展水平較高。而浙西南五市經濟實力偏弱,且發展不平衡性突出。相關統計資料顯示,以設區市建成區面積、生產總值、人口數量三項指標衡量,浙西南五市按規模大小排序分別為溫州、臺州、金華、衢州、麗水。其中,溫州市區建成區面積和人口位列全省第三,僅次于杭州、寧波,生產總值位列全省第四,居杭州、寧波、紹興之后。溫州是浙西南規模最大、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臺州、金華居中游,衢州、麗水則居末位。即使是溫州,與杭州、寧波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
浙西南中心城市實力弱,或者還沒有形成中心城市,也因此浙江經濟欠發達的區市縣均集中于此區域,如溫州的文成、泰順,臺州的天臺、仙居,金華的磐安,衢州的開化,麗水的慶元、景寧等。杭州、寧波規模大,經濟實力強,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強,盡管淳安、寧海距離中心城市較遠,其經濟發展水平仍遠高于浙西南的泰順、天臺、磐安、開化、慶元。溫州市區規模較大,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但較杭州、寧波遜色很多,且與泰順相距較遠,相互作用力弱。所以,泰順經濟處于溫州市末位。臺州、金華城區處于中等規模,經濟實力一般,距離天臺、磐安又較遠,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因而兩縣經濟處于所在市的較低水平。衢州、麗水城區規模小,經濟實力較弱,盡管是行政地級市但還不能稱之為中心城市,故對所屬市縣的輻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所屬市縣發展水平均不高,而相距最遠的開化、慶元名列最后。
充分發揮溫州作為沿海開放城市的作用。溫州作為浙西南第一大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力并不強,主要是其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統計資料顯示,溫州民間資金是充裕的。但不少溫州民間資金偏好于證券、期貨、房地產等虛擬經濟的投資投機,追求短期利益而對實體經濟缺乏足夠的信心和耐心,導致溫州經濟結構長期得不到優化提高,制約了溫州經濟競爭力的提高和城市本身的發展。事實上,溫州輕紡產業有過輝煌。改革開放之初,溫州就有著名的十大專業市場,交易產品遍及輕紡產業的各個領域,而今這些市場似乎已銷聲匿跡。與此同時,紹興中國輕紡城和義烏中國小商品卻得到了迅猛發展,前者是亞洲最大的輕紡面料市場,后者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溫州要更好更快發展,須回歸實體經濟本位。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海內外溫商資金、外資和各類專門人才投資實業,發展數字經濟等新經濟形態,改造提升輕紡等傳統優勢產業,使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利用海洋資源與山區資源兼備的優勢,發展臨港工業以及商貿物流、旅游、健康養生、現代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強化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使區域內區市縣與中心城區的聯系更為緊密,利于縣(區)接受來自中心城區的輻射與帶動。
臺州應與寧波都市區與溫州都市區協同發展。從都市區范圍看,臺州北部屬于寧波都市區,中南部屬于溫州都市區,實際上是連接寧波都市區與溫州都市區的過渡地帶。從經濟實力和城區規模衡量,臺州是浙西南地區僅次于溫州的第二大城市。臺州可以與寧波、溫州協同發展。臺州城區由路橋、黃巖、椒江三區組合而成。著眼于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城區應從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并形成功能合理、分工明確的城區空間格局。
全面提升金義都市區核心城市的輻射力。金華是浙江省的交通樞紐城市,是行政地級市。下轄義烏市依托中國小商品城(義烏國際商貿城),經濟發展異軍突起,各項經濟指標位居全省縣級市前列,主要經濟指標已超越金華市區本級。義烏以商貿立市、興市,影響范圍擴展到全球,數萬名國外客商常駐義烏,是浙江省國際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并已成為浙中地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金華與義烏相距47公里,為有效利用金華交通樞紐性、行政資源和義烏強大的經濟影響力,加強對浙西南腹地的輻射,組成金(華)義(烏)都市區相對合理。從城市空間布局與發展看,義烏城區應向西南擴展,而金華城區則要向東北延伸,使兩市城區的空間距離相對縮短,提高相互間的作用力。為此,可考慮建設金華—義烏城際鐵路或地鐵。
培育與壯大浙西南腹地的中心城市。衢州與麗水地處浙西南腹地,經濟相對不發達,浙江絕大多數的欠發達市縣位于該區域。從區域城鎮體系看,衢州與麗水城市規模均較小,尤其是麗水城區的規模更小,起不到中心城市對周邊輻射與帶動應有的作用。然而,衢州與麗水也有各自的優勢,如衢州的交通條件較好,而麗水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近些年來,兩市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今后,增強中心城區的實力應成為兩市政府的工作重點,尤其是麗水更要把擴大城區規模放在突出位置。首先,兩市要基于市場規律、發展規劃和綠色生態理念選準選好產業。衢州側重發展化學工業等工業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麗水則利用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林產品加工業、森林生態旅游業、健康產業,以及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其次,兩市要積極招商引資尤其是外資,創造條件吸引人才創新創業。在城市建設與空間結構上,著力對接金義都市區,形成以金華—義烏為核心、衢州、麗水為兩翼的三角形城市群,輻射帶動浙西南腹地加快發展。
構建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的體制機制。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而城市化成熟階段的突出表現形態是城市群、城市帶與都市區。浙江著力推進“四大”建設,就要構建有利于發揮中心城市作用的體制機制。也就是,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有效作用。就政府作用而言,實踐證明,分級管理的體制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而是有效率的。從省域層面看,省-市-縣的經濟管理體制優于省-縣的經濟管理體制,這正如軍長-師長-團長的指揮體制優于軍長-團長的指揮體制一樣,后者可能會造成指揮混亂。因此,要賦予行政地級市和中心城市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