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18國際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SC18)在達拉斯落下帷幕,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超算團隊摘得總冠軍,總分88.398分(滿分100分),高出第二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1.518分。
至此,在2018年三大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ASC、ISC和SC中,清華大學超算團隊包攬了全部三項競賽的總冠軍,實現了繼2015年后的又一次“大滿貫”。這也是清華大學超算隊伍在此三大國際性大學生超算競賽中累計獲得的第11項冠軍。
據悉,參加本次競賽的清華學生超算團隊成員主要由計算機系于紀平、余欣健、何家傲、鄭立言、趙成鋼和交叉信息院婁晨耀6名不同年級的本科生組成,由參加過多次國際競賽的高性能計算所研究生曹煥琦、馮冠宇和王邈擔任技術支持,指導教師為計算機系副教授翟季冬和博士后韓文弢。同時,本科生唐適之、陳宇、顧煜賢、陳晟祺和張晨5位同學參與訓練。
本次競賽共有來自全球15所高校的本科大學生組隊參賽。清華大學作為唯一一所內地高校參賽。比賽要求參賽隊伍在總功率3000瓦的限制條件下,自行搭建計算集群并在集群系統上進行6個應用程序的性能比拼。在48小時的競賽中完成超算集群的性能基本測試HPL(直譯為高性能線性系統軟件包)和HPCG(直譯為高性能共軛梯度),大規模機器學習,核裂變鏈式反應的穩態求解與模擬,論文復現——特大地震模擬,現場公布的神秘應用等內容。
據了解,全球超級計算大會(Supercomputing Conference,簡稱SC)是國際超算領域的頂級會議。作為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SC比賽是超級計算機領域的頂級賽事,每年舉辦一次。
11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成立大會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研討會在暨南大學舉行。為進一步加強廣東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廣東省教育廳發起粵港澳大灣區高校首次在線開放課程共建共享研討,并積極支持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
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由暨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11所高校聯合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均可參與。聯盟組建不僅得到省內高校的積極響應,還得到了港澳高校的積極支持,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13所高校前來參會。據悉,聯盟未來將吸納粵港澳大灣區的專科院校、高職院校參加。
聯盟是自愿結成的非營利性、開放性的高校聯盟,其主要職能是開展各類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建設互聯互通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推進優質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資源共享,盤活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優質課程,推動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可和學分互認,為社會公眾免費提供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等在線開放課程,幫助高校構建齊全的學科資源,協助聯盟成員申請國家級、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聯盟內高校可以免費享受聯盟平臺上所有在線開放課程及相關資源、平臺軟件支持服務、學校專屬人員服務,參與聯盟組織的各類教師發展培訓活動、課程建設沙龍、相關評優比賽等。
聯盟平臺由多個平臺集成建設而成,采用多平臺合作方式,向主流課程平臺開放,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課程教學、管理平臺。
近日,燕山大學正式出臺了《燕山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院建設方案》,在學校學科專業優化調整、新工科專業方向建設的基礎上,統一協調學校相關課程資源、實踐場地、產學合作相關事宜,正式啟動了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院的建設工作。
在國家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的浪潮中,燕山大學著眼校內學科專業布局情況,聚焦新經濟對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整合學校現有專業資源,集中力量建設新工科專業方向。目前該校各新工科專業方向建設已開始實施建設計劃,預計本月底各專業將完成新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編寫。
據了解,燕山大學開展的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和新工科建設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院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燕山大學培養了大批高精尖的科研人才,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可喜成績。近日,在機器人與自動化、智能控制研究領域,該校校友侯增廣當選IEEE FELLOW(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最高等級會員)。
為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近日,青海省電化教育館組織召開全省教育信息化2.0解讀與實踐探索交流研討會。
據了解,目前,青海省基礎教育領域信息化基礎環境支撐能力已經大大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全面改薄”教育信息化項目累計下達資金4.57億元;中小學“班班通”覆蓋率達98%,網絡接入率達93.4%,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播放設備和資源包基本覆蓋;建成錄播教室348個,計算機教室1875個。但青海省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發展不均衡,整體現狀與信息化新技術及終端高速發展的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會議要求全省各地要進一步深化“三通兩平臺”建設工程,補齊短板;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2.0的理解和認知水平;大力開展各種培訓和應用活動,提升全省師生信息化素養。
為推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創新,廣東省教育廳近日召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推進會。為向管理、施訓、學習者提供“一站式”服務,2014年,廣東投入近200萬元專項經費,打造集項目組織、項目資源、教師能力測評、培訓成果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給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好“最強大腦”,廣東邀請教師培訓、課程開發等不同領域的90位專家,組成專家庫,“把脈問診”課程開發、質量評估、成果應用等。
“廣東省地情多樣、教師數量大,各地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層次、學科教師的需求多元,我們盡力開發‘自助餐’式的課程資源庫。”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引進、自主開發等多種形式,“量體裁衣”打造本土課程資源庫,目前已擁有1616門課程,包括技術素養類、教師專業發展類等多樣課程,課程總學時4.3萬個。
在廣州,每名參與提升工程的教師都有一張獨一無二的培訓課程表,這是因為市教育部門不僅將提升工程覆蓋到每所學校、每個學科,還把網絡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結合,為參與者設計清晰的學習路線圖。
為讓課程更符合需求,廣東通過手機課堂、遠程同步互動課堂等形式,分類、分層、分崗、分學科開展針對性強的混合培訓。
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們站在教室門口的電子顯示屏前,即可完成人臉識別,實現自動化考勤管理。這個被稱為智能班牌的小屏幕還融合了個人課表查詢、選課查詢、成績查詢等多種功能,學生只要將手環在智能班牌上輕觸,個人信息即刻實時呈現,同時還支持語音查詢。
在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教學打破了傳統的管理模式,一室一課表,一生一課表給學校的教務管理帶來了不小的難題,智能班牌管理系統幫助學校提高了走班管理效率。
北師大二附中副校長王華告訴記者,學校引入了智能化的排課軟件,通過算法引擎,幫助學校優化課程安排策略和提升排課效率,極大程度滿足了學生意愿。
在評價環節,人工智能技術的助力讓教學大數據的采集分析成為可能。據王華介紹,學校應用了一些智能化的學習軟件,比如掃描學生平時作業的錯題進行統計分析,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案,幫助學生進行查缺補漏。
蘇州市教育局啟動“線上教育中心”建設,該市統籌全市名優教師資源,并貫通線上線下與課內外的智能化、個性化網絡學習平臺,提供名師精品微課資源、名師在線互動問答、名師網絡課程直播、在線學習行為分析等4大類教育服務,與未來教室的課堂教學系統形成聯動呼應,建成時時處處可學習的課外教學系統。
2018年3月,該中心已在試點后面向直屬和工業園區學校的12萬名中小學生和1萬名教師開放。據統計,自啟動以來,該平臺登錄數已超過60萬人次,日均訪問量24734人次。截至10月,該中心共開展覆蓋小學、初中、高中主要學科的市級名師網絡直播課339節,總在線觀看人數達到10萬人次,觀看課程回放超過27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