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沁欣
摘 要:核心素養是人們解決復雜問題時所表現出的綜合能力,它包括解決問題、探究能力等。良好的科學素養形成對核心素養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后天去培養形成。
關鍵詞:小學;科學素養;多措并舉
1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小學階段是科學素養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指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培養他們探索科學世界的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通過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總結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方法。
2提升科學素養的有效方式
2.1運用合理的探究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小學生來說,獲取知識大部分依靠感性經驗的積累,他們常常通過動手操作來認識世界,因此他們能理解的知識往往局限于他們可以動手操作的東西。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學習科學要以探究為核心,并且把探究活動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只有像科學家那樣親身經歷探究,才能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科學素養便會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得到提高。在小學科學中,科學實踐的主要方式包含實驗教學、課外實踐、小制作等。
2.2開展豐富的實驗教學
現階段學校都配備了較為完整的實驗器材,實驗教學是科學教育最常見、也是最主要的一種方式。學生動手實踐是實驗課堂的核心,傳統實驗教學主要在教會學生觀察、實驗、記錄的方法,會寫實驗報告,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新課程下的實驗教學也注重對學生上述能力的培養,但更加明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開展探究活動,在探究中獲得科學知識。
2.3利用多媒體,進行情境教學
現在所用的教科版科學教材,一些章節在編排上與上課時間存在脫節現象,進行實地考察的難度較大。給學生提供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該方面信息,即使學生無法親身觀察,也如真切的感受,獲得良好的觀察效果。在課后,學生在體驗大自然時,就會留意身邊的各種生物,科學學習就可以延伸到課外,擴展到室外。
2.4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各學科領域之間互相滲透、融合。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就需要科學教師具備多種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獲得自身的發展。優秀的教師能使枯燥的文本知識轉變為豐富的活動,學生就會運用已有的技能解決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而對學習科學就有興趣和強烈積極性。如果教師不具備科學素養意識,就很難深入淺出地講解知識;沒有對學科知識豐富性的真切感受,不能用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去影響學生,教育的三維目標就難以很好的實現。
2.5開發科技校本課程
國家已經正式把校本課程列入九年義務教育課程中,由于科技教學過程具有獨立性、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接受學習的常態,實現教學思路和方法的創新;發揮校本課程多元化的特點,增加合作性學習內容;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科技實踐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材料,這個過程既培養了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又鍛煉了堅持不懈的品質。
2.6營造科學文化氛圍
在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學習科學知識,其作用不僅僅在于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良好的科學文化環境,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例如:在每個教室都布置科普小樂園,通過書籍激發全體學生的對科學的興趣。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豐富的課外閱讀中去了解科學知識,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科普網站,幫助學生更加系統了解科學,給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提供了系統的理論支撐。
2.7開展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
小學科學課程學習需利用課外時間,結合校內外資源,把知識應用于生活當中,從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要在課堂中多運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課后學生就會嘗試用老師所教的方法去探索。只有學生對學習科學有了興趣,才會關注身邊的科學,發現新的信息。
科學教師需要在平時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和運用已學的知識,對科學有進一步的感悟。
3小結
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需要循序漸進,科學課作為科學啟蒙課程,應更多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引導學生去探究科學的奧秘,感受科學的魅力。教師要認真研究科學課程標準,把握課程宗旨,使學生樂于探索,喜歡科學,并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建平.以行動蠼造理念[J].中國教育報,2005,05,31(7).
[2]邵朝友,周文葉,崔允漷.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研制:國際經驗與啟[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30.
[3]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科技輔導員學習指南[M].北京:科技普及出版社,2013:5-26,44,56.
[4]姜宇,王燁輝.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5-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