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偉+閆俊強+王麗

【摘要】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對心腦血管疾病病患的上消化道出血風險影響。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116例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情況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當做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應用抗血小板醫藥分為非藥物組和藥物組。其中,根據藥物種類差異性將藥物組分為阿司匹林組、氯吡格雷組以及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組。分析對比3組病患上消化道的出血情況。結果 針對消化道發生出血之前,藥物組病患腹痛發生機率明顯低于非藥物病患,但是兩組病患嘔吐惡心、噯氣反酸等情況發生機率相近。兩組病患消化道的出血方式各內鏡表現差異并不明顯。藥物組病患消化道嚴重出血為百分之四十八;非藥物組病患消化道嚴重出血為27%。結論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使用增加了心腦血管病患上消化道的出現
風險。
【關鍵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心腦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
【中圖分類號】R5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2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116例出現上消化道出血情況的心腦血管疾病病患當做本次研究對象,病患年齡范圍35歲~89歲;男女性別構成比例為76:40。按照應用抗血小板醫藥分為非藥物組和藥物組,藥物組病患年齡范圍43~72歲,男女性別比例為56:30。基礎疾病主要包括單一性藥物治療冠心病40例、冠脈支架搭橋24例、腦卒中18例、心率失常四例。非藥物性病患年齡范圍51~77歲、男女性別比例20:10。基礎疾病主要包括單一藥物治療冠心病14例、冠脈支架搭橋8例、腦卒中6例、心率失常兩例。此外,根據藥物種類差異性將藥物組分為阿司匹林組(30例)、氯吡格雷組(24例)以及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組(32例)。納入標準:第一,所以病患均確診為心腦血管類疾病;第二,滿足上消化道的出血診斷標準,經過臨床顯示大便隱血、便黑以及嘔血等癥狀,檢查結果為陽性。
1.2 方法
消化道嚴重出血:病患血紅蛋白總水平的降幅明顯超過每升五十克;血紅蛋白總水平的降幅控制在30~50 g/L,血流動力不穩并且紅細胞的壓積超過15%。療效評價標準為:治愈(臨床治療后病患休克糾正、活動性出血消失、大便潛血試驗呈陰性);有效(臨床治療后病患休克糾正、活動性出血降低、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無效(臨床治療后病患病情惡化)。
2 結 果
2.1 非藥物和藥物組病患出血前消化道的癥狀(見表1)
2.2 阿司匹林組、氯吡格雷組以及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組(見表2)
2.3 非藥物和藥物組治療效果(見表3)
3 討 論
現階段,針對心腦血管臨床治療研究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抗血小板醫藥應用于心腦血管癥狀治療價值,逐漸成為臨床治療的首選藥物。但是,在實際應用后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消化道的出血風險。相關數據顯示,服用抗血小板醫藥可以引發消化道嚴重出血風險比例為3.4,而此次報告結果也表明藥物組病患相較于非藥物病患的上消化道嚴重出血機率更高。
阿司匹林藥物主要運用抑制緩激肽、組胺、前列腺素的合成來發揮出解熱、抗炎與鎮痛性能。所以,服用阿司匹林藥物發生腸胃黏膜損傷階段通常不會有明顯臨床癥狀,消化道的出血癥狀不明顯,更多的是突發性出血。藥物組病患在消化道出血之前腹痛發生比例相較于非藥物病患更低,但是兩組病患嘔吐惡心、噯氣反酸等情況發生機率相近。兩組病患消化道的出血方式和內鏡表現差異并不明顯。藥物組病患消化道嚴重出血為48%;非藥物組病患消化道嚴重出血為27%。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心腦血管癥病患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類藥物會大幅增加上消化道嚴重出血的機率。但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藥物聯合使用或單獨使用對心腦血管類病患上消化道的出血影響并不明顯。因此,醫護人員在對心腦血管疾病病患臨床治療和護理階段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類藥物,必須實時觀察和檢測病患上消化道實際出血情況,確保藥物服用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徐遠久,等.以埃索美拉唑為基礎的治療方案對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長期用藥后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相關指標的影響[J].中國藥房,2016,27(33):4651-4653.
[2] 錢亞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預防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發病風險中的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6):161.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